|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赠送电子课件 | 作者 | 钱卫钧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93266 | 出版日期 | 2011-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300Kg |
| 内容简介 | |
由钱卫钧、赵云伟等编著的《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教材的内容紧密结合,是职业院校参加各级电子技能大赛赛前训练的基本教材。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由钱卫钧、赵云伟等编著的《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是针对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特点,为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电类专业参加各级电子技能大赛而编写的培训教材。本书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方法,常用装配工具的使用方法,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常用传感器的典型应用电路,单片机*小系统及C51程序设计,Proteus电路仿真,*后给出4个历届大赛的设计案例。本书可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等电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对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爱好者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理论与尖端应用之间的桥梁。很多前沿技术,比如物联网节点的低功耗设计、新型通信协议的实现,在其他书籍中往往被视为遥不可及的“高深莫测”之物。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务实和渐进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主题拆解开来,用读者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作为跳板,逐步引导我们理解其背后的核心原理和工程实现难点。特别是关于功耗优化的讨论,它不仅停留在理论上的休眠模式,而是细致分析了不同外设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电流消耗曲线,并给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精确计算电池寿命的公式和示例。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我对未来参与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做”的书,更是一本“教你思考如何设计”的启蒙之作,其价值远超同类书籍的平均水平。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配图和示例代码的质量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很多技术书籍的插图常常是低分辨率的扫描图或者示意性极强的简图,难以辅助理解。但这本书中的电路图清晰、专业,元件标识一目了然;而那些涉及软件编程的部分,代码的注释量恰到好处,既不会冗余到让人心烦,又能精确解释关键逻辑的意图。我试着跟着书中的一个关于传感器数据融合的项目,将书中的代码移植到我自己的开发板上。整个过程出奇地顺利,几乎没有遇到因为代码本身错误而导致的调试僵局。这说明作者在整理和校验这些实践内容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对比其他书籍那种“代码放上来,读者自己想办法运行”的态度,这本书简直是楷模。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套可以直接投入生产力环境的、经过验证的工作流程和代码模板,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摸索时间。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电子设计和实践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千篇一律的理论堆砌,真正能让人上手实践、有所收获的凤毛麟角。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不算惊艳,但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工整的字体,倒隐隐透着一股扎实的学问味儿。我最看重的是它在“实践”二字上的承诺。翻开目录,看到那些具体的项目名称,心里就开始有点期待了。比如某个章节专门讲了基于特定微控制器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这正是我最近工作或学习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难题。作者的切入点非常贴合实际工程需求,没有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泛讨论。从基础的电路原理讲解,到复杂的系统集成,脉络清晰得像一张精确的地图,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核心。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工具使用方面的介绍,软件仿真和硬件调试的环节描述得非常细致,连一些常见的“坑”和避坑指南都毫不吝啬地分享了出来。这种倾囊相授的态度,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带新”的导师,让人倍感亲切和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自学者量身定做的“武功秘籍”。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高深的理论模型让你望而却步,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教学策略。初识章节,基础知识的梳理扎实得令人安心,即便是对某些基础概念有些模糊的读者,也能迅速跟上节奏。但妙就妙在,这种基础的讲解方式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围绕着后续的实践项目展开的。比如,讲到滤波电路时,它立刻就将其应用到某个实际的信号处理任务中去,让你立刻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面对一个具体的设计目标,作者会提出A、B、C几种不同的实现路径,详细剖析每种路径在成本、性能、可维护性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多维度考量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明白,电子设计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权衡和取舍的艺术。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看待电路和系统的方式都变得更成熟、更具工程思维了。
评分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一点,在于它对“设计流程”的系统化梳理。在很多教材中,设计往往被简化为“输入-处理-输出”的黑箱操作,但这本书却把电子设计中那些常常被忽视的“软技能”也融入进去了。比如,关于需求分析的环节,作者花了专门的篇幅去强调如何与“客户”(即使是假设的客户)有效沟通,如何将模糊的愿景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这在学术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此外,它对版图设计和EMC(电磁兼容性)的关注度也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并没有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布线”,而是深入到诸如地线设计、电源完整性等关键细节,并配有大量的图示来解释不良设计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可靠的电子产品,不仅仅是功能实现那么简单,它还需要经受住现实环境的考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工程质量的敬畏之心,通过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学会了一堆技术点,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严谨的工程项目管理和执行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