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鑫洋、蒋雯著的《不确定博弈与群体演化》以 不确定环境下的博弈模型与群体行为动态演化为主要 研究对象,探讨博弈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建模和应用 问题,涉及经典的和量子的博弈模型、网络演化博弈 以及演化博弈论三个方面。书中探讨决策主体在多种 类型不确定性下的个体决策机制与群体行为演化过程 ,并将证据理论这一不确定性推理理论与博弈论深入 结合。本书是作者对多源证据融合与演化博弈理论长 期深入思考的精炼,总结了作者在不确定博弈模型、 量子博弈、演化博弈论、信息融合等相关领域的*新 研究成果,对博弈论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建模和应用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可作为信息融合、不确定信息处理、演化动 力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管理科学 与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式识 别与智能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书结构框架
第2章 博弈与不确定性推理基础
2.1 博弈论基础
2.1.1 非合作博弈
2.1.2 演化博弈论
2.2 不确定性推理基础
2.2.1 不确定性推理
2.2.2 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确定零和矩阵博弈及基于博弈论的决策框架
3.1 语义环境下的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1.1 经典的零和矩阵博弈
3.1.2 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1.3 案例分析
3.2 随机变量环境下的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2.1 随机变量环境下实数空间信度结构
3.2.2 实数空间零和信度结构矩阵博弈
3.2.3 案例分析
3.3 信度结构表示的连接不确定性零和多矩阵博弈
3.3.1 零和多矩阵博弈
3.3.2 连接不确定性下零和多矩阵博弈的基本模型
3.3.3 案例分析
3.4 多义性环境下的竞争式多准则决策框架
3.4.1 模型框架
3.4.2 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网络演化博弈的群体合作行为研究
4.1 网络演化博弈研究概述
4.2 自适应的WSLS偏好选择机制对合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4.2.1 模型与实验设计
4.2.2 模拟结果
4.3 角色分配的不确定性对结构化种群中利他性的影响分析
4.3.1 基本模型与实验设计
4.3.2 独裁者博弈在各类网络上的演化
4.3.3 独裁者博弈在网络上的演化结果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量子博弈模型及与经典博弈在双层网络上的共演化
5.1 经典概率与量子概率
5.2 量子博弈
5.2.1 Eisert-Wilkens-Lewenstein量子博弈机制
5.2.2 Marinatto-Weber量子博弈机制
5.3 量子化的监督博弈
5.3.1 监督博弈
5.3.2 监督博弈的量子化
5.3.3 结果分析
5.4 量子化的观点形成博弈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清晰的逻辑链条所折服。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用一系列生动且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来铺陈背景,构建起一个关于决策环境复杂性的宏大叙事。例如,对历史上一系列市场失灵事件的剖析,被巧妙地用以引出“信息不对称”和“理性预期”的局限性,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门槛。随后,他对经典博弈论假设的批判性回顾,也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观点,而是提出了更细致的分类和重新界定,这使得接下来的章节内容过渡得极为自然流畅。整体而言,前期的铺陈充满了学者的洞察力,逻辑层层递进,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从熟悉的地带逐步深入到知识的深水区,让人感到既安全又充满探索的兴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硬壳封面覆着一层哑光纹理,触感温润,让人爱不释手。主色调是深邃的藏青色,配以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在光线下低调地散发出一种专业又不失格调的气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了高克重的米白色胶版纸,文字的排印清晰锐利,字号大小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穿插的图表和公式排版异常工整,复杂的数学符号清晰可辨,这对于理解书中的核心理论框架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本实体书的出版质量达到了学术专著的上乘水准,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尊重。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每次拿起,都会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让人对书中的内容也抱有更高的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带来的满足感。某些章节,尤其是涉及到高维随机过程和大规模互动网络的模拟部分,读起来确实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反复推敲。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对照着书后的附录公式和图解,试图在脑海中重构作者的推导路径。这种阅读过程不是轻松的娱乐消遣,而是一种主动的、艰苦的智力劳动。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保证了其内容的硬核程度和不可替代性。每当我成功攻克一个复杂证明,或者彻底理解一个关键的定理边界条件时,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阅读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显然是写给那些渴望深入理解底层机制,并愿意投入时间进行深度思考的严肃读者群体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深度,更在于它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发作用。读完合上书本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已经解决的问题,而是更多新生的疑问。作者在结论部分对“认知偏差的演化稳定性”的探讨,虽然只是蜻蜓点水,却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对行为经济学前沿的无限遐想。他提出的那些开放性问题——例如,如何在包含情感变量的非理性环境中应用这些模型,或者如何将这些宏观演化结果与微观神经科学的发现相结合——都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对于希望在相关领域进行下一步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张高质量的“问题地图”,指引着未来数年内可能的研究热点和突破口。它不仅仅是总结了过去,更是在积极地催生未来。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建构上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它似乎试图构建一套跨越多个学科边界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方法论上的跨界尝试。他似乎熟练地融合了统计物理学中的相变概念,将其映射到社会经济系统的集体行为上,这在传统的经济学文献中并不多见。书中对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讨论,结合了非线性动力学的一些核心思想,使得原本静态的博弈分析变得具有了动态的演化视角。虽然这些深层次的数学推导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但即使是只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意涵,也足以令人拍案叫绝——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互动模式的全新“镜头”。这种整合不同学科精髓的做法,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专业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复杂性科学”在社会现象应用方面的纲领性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