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贞观政要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吴兢,陈书凯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806999974
字数: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大臣们议诤、劝谏、奏议的问题,此外,还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作者吴兢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卒子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他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受到人们的敬重。吴兢一生著述丰富,因叙事简明、准确,被人称为”良史”。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政体第二
【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萧踽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踽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用这样的木头做弓箭,弓即使很结实,射出的箭都不会直,所以我说它们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战争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內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井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的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
序言
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的鸿篇巨制。它的价值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仿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古代政治哲学模型。我不是历史专业人士,但即便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脉络、提炼精髓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书中对于用人、纳谏、节俭等诸多议题的论述,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案例来佐证其观点。这种论证的扎实感,让人对书中的观点深信不疑。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小人的段落,其洞察力之敏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审视人和事的“思维工具”,一种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理性的态度。
评分这部经典著作,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治国理政的教科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先贤的智慧与权衡。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不同治理方略的细致剖析,那种不偏不倚、公允客观的叙事角度,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书中对于君臣关系的描摹,更是入木三分,那些关于谏言的艺术、君主的胸襟以及臣子的忠诚与分寸,至今读来仍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在面对当代社会的一些治理难题时,总能从中找到古人的影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那种对细节的把握,对人性的洞察,使得这部作品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中的道理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读完之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如何将这份历史的厚重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力,这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刻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文风古朴而又不失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和人物精神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表层的叙述,而是深入到决策者的内心世界,探讨了他们做出选择时的挣扎与权衡。这种深层次的剖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理解。它不像某些历史读物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思想的火花。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古代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对待国家社稷的赤诚与忧思,透过泛黄的书页依然能直击人心。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启迪未来。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类古典著作时,我曾担心会因为晦涩难懂而难以深入。然而,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和语言的张力,出乎意料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在论述宏大政略的同时,又穿插了许多具体生动的小故事和君臣的切身体会,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鲜活的实践之中。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其思想的深度。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对于“居安思危”的反复强调,那种对潜在危机的警觉和未雨绸缪的态度,即便在如今这个看似太平盛世的年代,依然振聋发聩。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运行的内在规律,提醒着后人,安逸之中最易滋生懈怠。合上书卷,心中涌起的,是对历史规律的敬畏,以及对自身责任的再审视。
评分每次拿起这本书,都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它并非是歌颂性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严肃的反思和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度”的把握,即任何政策、任何行为都不能走向极端,过犹不及的道理被阐释得极为透彻。这种中庸之道,在今日信息爆炸、观点极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它教导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处理问题要适度。阅读过程虽然需要集中精神,但那种精神被引领至更高层次的思考体验,是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的。它让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琐碎事务,而是能从更宏大的历史维度去思考个体的存在与价值。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国家命运和个人修养的人们细细研读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