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9787310048342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97873100483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全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婚姻史
  • 传统婚姻
  • 近代转型
  • 婚姻制度
  • 社会文化
  • 历史研究
  • 清史
  • 民国史
  • 性别研究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48342
商品编码:296579703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郑全红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10048342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共分为五章内容,重点将根据档案文献记载和大理院民事判决探讨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历程。重点探讨内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变迁脉络,并与传统及晚清时期比较。从而揭示婚姻制度的变迁发展脉络。

目录


作者介绍

郑全红,1971年生,吉林四平人。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社会史。曾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民国时期女子财产继承权变迁研究”“近代中国传统家庭向现代演变的动态研究”“清末民国婚姻家庭立法与近代中国法律转型”多项。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家族、性别与法律:一项深入的社会史考察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年 ISBN: 9787561796995 字数: 约48万字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晚清(1840-1911年)这一剧烈社会转型时期,以一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史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核心的“家”与“人”——特别是女性和婚姻关系——是如何在西方思潮、国家现代化努力、地方社会变动以及经济结构重塑的多重压力下,经历深刻的内部重构与外部摩擦的复杂历程。本书摒弃了将晚清社会简单视为“全盘西化”或“传统僵化”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致力于揭示变迁中的复杂性、断裂性与连续性。 全书分为“家庭结构与宗法权威的松动”、“法律观念的冲突与调适”、“女性能动性与公共领域的边缘渗透”以及“城市化与婚姻实践的地理差异”四大板块,共计十二章。 --- 第一部分:宗法权威的内部分化与外部侵蚀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时期传统父权制家庭(宗族)结构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传统上,以父家长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尤其是在江南和沿海通商口岸地区,这种基于土地和血缘的权威开始显现裂痕。 第一章:佃农经济与父家长权威的经济基础 考察了自耕农比例下降,佃农和雇农阶层扩大后,家庭内部资源分配逻辑的变化。地权的分化如何影响了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对成年儿子的控制力。详细分析了契约、借贷文书中所隐含的家庭经济决策权转移的微小证据。 第二章:遗嘱与分家:晚清精英阶层的权力分散 通过对苏南地区士绅家族遗嘱、分家文书的研究,揭示了精英阶层如何试图通过法律文书来“固化”或“重新分配”传统继承权。探讨了“人丁均分”与“长房独占”两种模式在不同地域的张力,以及这种内部调整如何间接削弱了族长对个体成员的绝对支配。 第三章:地方善举与国家干预的交汇点 关注晚清地方自治的兴起,特别是保甲制度的局部重建和地方绅士在救灾、兴办义学中的角色。分析了国家通过新式教育、地方治安管理等方式,如何绕过或部分取代了传统宗族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从而使宗族权威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 第二部分:法律观念的碰撞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本部分转向晚清法律实践的变化,特别是涉及人身、财产和家庭内部纠纷时,传统“礼”与新式“法”之间的互动过程。 第四章:同治中后期审判实践中的“情理”与“律例” 梳理了晚清地方衙门在处理谋杀、拐骗、和“不孝”案件时的判决逻辑。重点分析了“十恶”等传统重罪概念如何在面对新兴的财产观念和人身自由诉求时,其解释空间被如何拓宽或收窄。 第五章:契约精神的萌芽:买卖婚姻与自由恋爱观念的萌芽 本书对“婚姻”这一核心议题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聚焦于婚姻实践而非制度的宏观嬗变。分析了清末报刊和地方志中关于“退婚难”、“缠足赎身”等涉及个人意愿的诉讼案例。探讨了在地方司法中,个体对婚姻自主权的早期表达如何被地方士绅和法官以“伤风化俗”或“悖逆人伦”的名义所压制,但其诉求本身却构成了对旧秩序的有效冲击。 第六章:产权边界的模糊:妻妾财产的法律地位变迁 考察了在商业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女性(特别是富裕寡妇和商人妻妾)对嫁妆、田产的实际控制力。通过分析财产纠纷中的判例,揭示了虽然大清律例严格限定女性的财产权,但在地方实践中,由于商业需要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女性的经济地位出现了一定的实用性松动。 --- 第三部分:空间、阶层与生活世界的差异性 本部分强调了晚清社会变迁的非均衡性,即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陆、上层与下层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不同应对策略。 第七章:通商口岸的“新家庭”样本:上海与广州的城市化效应 通过对比上海租界和传统商业重镇广州,观察近代商业阶层如何构建具有更强个体化色彩的家庭模式。考察了早期职业女性(如女教师、洋行职员)在城市空间中形成的新的社会网络,以及这些网络如何影响了她们的婚姻选择和家庭责任的履行。 第八章:宗族救济网络在都市中的衰变与重构 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宗族建立的义庄、义学等救济机构在吸收新移民、应对城市贫困问题时的局限性。探讨了新的慈善组织(如教会、商会主导的慈善机构)是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宗族在社会保障中的部分职能。 第九章:缠足的衰退与身体的政治:乡村的抵抗与适应 将缠足的废止视为一个社会变迁的敏感指标。通过对湖南、安徽等内陆省份地方志和民间记录的考察,发现缠足的废止在不同地区速度和阻力存在巨大差异。在经济结构相对保守的乡村,废止缠足往往被视为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其推行更多依赖于地方精英的自上而下的压力,而非女性自身的意愿表达。 --- 第四部分:法律制度的形塑与未来方向的张力 本部分聚焦于清末修律运动的实际影响,以及官方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最新规划。 第十章:预备立宪与“新公民”身份的构建 考察了清末最后十年,在预备立宪过程中,围绕“家庭成员”与“国家公民”身份界限的讨论。政治精英如何尝试将传统的家庭义务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公民责任,并探讨了法律草案中对男性户主权力的重新界定。 第十一章:民间反对“一夫多妻”的零星声音 梳理了清末知识分子和早期女权倡导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批判。这些批判往往是零星且具有精英色彩的,但它们构成了日后民国时期婚姻立法的重要思想资源。本书细致区分了知识分子理论上的抨击与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婚姻不公的实际抱怨。 第十二章:地方冲突与法律改革的滞后性 总结了晚清时期,无论法律如何改革,地方社会实践在多大程度上仍受制于长期形成的习惯法和地方权力结构。展示了法律文本的进步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为理解民国初年婚姻立法的艰难奠定了历史基础。 本书旨在为研究晚清社会史、法律史、性别史的学者提供一套基于丰富一手材料(包括地方志、契约档案、司法判例、民间文书和清末报刊)的微观分析框架,描绘出一幅复杂、充满张力且绝非线性的社会转型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触及了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议题——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近代转型。我一直认为,婚姻制度的演变,是社会发展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从古代以家族利益为重,以门阀联姻为常态的婚姻模式,到近代随着社会思潮的解放,个体情感和自主选择的婚姻逐渐兴起,这中间必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个转型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深层原因。例如,古代婚姻制度中,哪些方面最为顽固,难以撼动?而在近代,又是哪些力量,或者说哪些事件,成为了推动这场变革的关键催化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例如,人们对于自由恋爱的态度是怎样的?新式婚姻的出现,是否也伴随着一些社会上的质疑和阻力?如果书中能够引用一些当时的历史文献,比如报刊杂志上的讨论、社会名流的观点,甚至是普通民众的书信,来展现不同群体对于婚姻制度变革的看法,那无疑将大大增强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和历史的真实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一种复古的色调搭配着具有时代感的纹饰,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尤其是关于婚姻制度的演变,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无数的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这本书的标题直击主题,预示着我们将要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去探寻那段漫长而复杂的转变历程。从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近代思想的萌芽,再到逐渐涌现的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这中间必然经历了无数的挣扎、碰撞与融合。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婚姻观念差异,以及这些观念是如何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深刻变革的。不知道作者会从哪些具体的角度切入?是侧重于法律制度的演变,还是更关注社会风俗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或者,能否看到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历史细节,让那些抽象的制度演变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人性的温度?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个制度的研究,更是对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梳理,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的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角度非常独特且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下社会,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子,同时,婚姻的形态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因此,回溯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过程,对于理解当下以及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在法律、习俗、观念等多个层面的演变路径。例如,是否会分析废除买卖婚姻、一夫一妻制的确立、以及晚清民初新式婚姻法律的出台等关键节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解释这些制度变革背后的社会动因。是民族危机的刺激,还是教育普及带来的思想解放?又或者是西方思想的直接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理论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罗列。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姻习俗比较,或者不同社会群体在婚姻变革中的不同立场和反应,那将使这本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社会史研究的兴趣。婚姻制度,作为社会结构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每一次的演变,都牵动着社会肌体的深层变化。从封建礼教的严苛约束,到近代自由平等观念的兴起,这之间的跨度,是多少代人的努力与抗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制度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微观的个体经验中去。比如,那些在婚姻制度变革中受到影响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如何改变?那些打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婚姻的男女,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困境与喜悦?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比如信件、日记、回忆录等,来展现这些鲜活的历史瞬间?我非常好奇,在那个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三从四德”是否真的被完全颠覆,还是以一种新的形式融入了新的婚姻模式?书中对于这种“新旧交织”的现象,是否有深入的探讨?总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本有血有肉,有深度,有温度的历史读物,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婚姻制度变迁的脉搏。

评分

初拿到这本《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泛黄的书页,带着历史的尘埃,以及那些在旧式婚姻束缚下,或隐忍,或抗争的无数女性的身影。我一直相信,婚姻制度的变迁,往往是最能折射出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尺之一。从早期那种强调家族延续、门当户对的观念,到近代社会中,个人情感和自由意志开始被慢慢重视,这其中的推手是什么?是西方思潮的传入?是新式教育的普及?还是革命浪潮的冲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清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近代,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阵痛的时代,传统的价值观与西方涌入的新思想激烈碰撞,婚姻制度作为社会的基础之一,其变迁必然是深刻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我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描写那个时代背景下,婚姻制度从“家族利益”的载体,逐渐转变为“个体幸福”的体现的过程。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当时社会各阶层对婚姻的不同看法?比如,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甚至是新兴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各自的婚姻观又有何异同?这会让整个研究更加立体和多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