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郑全红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10048342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共分为五章内容,重点将根据档案文献记载和大理院民事判决探讨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历程。重点探讨内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变迁脉络,并与传统及晚清时期比较。从而揭示婚姻制度的变迁发展脉络。
导论
一、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嬗变问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当前学术界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研究的现状、趋势与问题
三、本书写作的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取材资料
章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历史考察
节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初萌
一、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演变
二、以父系为中心的婚姻制度的逐步建立
三、夏商时期的婚姻制度考略
第二节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与婚姻伦理的奠基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婚姻制度
一、结婚
二、离婚
三、再婚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制度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婚姻制度
第六节 宋辽金元时期的婚姻制度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婚姻制度
第二章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嬗变的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
节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嬗变的社会思潮与观念变迁
一、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嬗变的社会思潮
二、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嬗变的观念变迁
第二节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嬗变的社会运动
第三章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实态扫描
节 民国时期的婚姻整体状况概述
第二节 对民国时期未婚者的考察
一、性别比与婚嫁状况
二、婚姻论财与婚嫁状况
第三节 对民国时期已婚者的考察
一、婚龄
二、对婚龄特征的理论思考
第四节 对民国时期离婚者的分析
一、民国时期离婚实态
二、离婚原因分析
三、离婚特点分析
第五节 对民国时期再婚者的考察
第四章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法律考察
节 清末民初时期婚姻法律制度的嬗变
一、《大清民律草案》(《民律次草案》)与婚姻制度的近代嬗变
二、《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与婚姻制度的近代嬗变
三、《民国民律草案》(《民律第二次草案》)与婚姻制度的近代嬗变
第二节 南京国民时期的婚姻法律制度的嬗变
一、《亲属法草案》中对婚姻制度的规定
二、《民法第四编亲属》中对婚姻制度的规定
第五章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社会考察
节 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嬗变的社会考察
一、旧的婚姻习惯依然存在
二、纳妾问题依然存在
三、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嬗变中的新气象
第二节 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迁的时代特征与主要历史特点
一、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迁的过渡性
二、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迁的不平衡性
三、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迁的冲突与矛盾性
四、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迁的偏激性
小结 关于传统婚姻制度嬗变过程中的国家制定法与民间习惯的冲突与调适
一、习惯对清末民国时期婚姻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影响
二、民国亲属法对传统婚姻制度嬗变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一、资料类(以书名拼音为序)
二、著作、译著及编著类
三、论文类
四、学位论文
五、中文网站类
附录一 解放前中国婚姻家庭继承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北洋时期女性离婚权的发展轨迹探析
一、北洋时期离婚法律制度的嬗变
二、北洋时期的离婚新气象
三、女性离婚权变迁的原因
四、女性行使离婚权的障碍
后记
郑全红,1971年生,吉林四平人。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社会史。曾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民国时期女子财产继承权变迁研究”“近代中国传统家庭向现代演变的动态研究”“清末民国婚姻家庭立法与近代中国法律转型”多项。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整体上是学术性的,但在关键的转折点或者描述特定社会风俗时,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调,非常有感染力。它不像某些冷峻的学术专著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史家在耐心地为你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的载体是制度与伦理。例如,在描述某类婚姻习俗逐渐消亡时,作者的文字虽然客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逝去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敬意,很容易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上的适度调动,反而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那些冰冷的数据和严格的制度分析,使人阅读起来既有智性的满足,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暖。
评分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作者展现了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他似乎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某一单一的社会学或人类学流派,而是灵活地借鉴了多学科的分析工具来解构他所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在探讨传统观念如何与新兴的法律、经济因素发生碰撞与张力时,那种精妙的辩证分析令人拍案叫绝。很多研究往往会陷入“旧的必然被新的取代”的简单二元对立,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深入剖析了“嬗变”过程中的那种继承、转化与杂糅的复杂状态。这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进步”或“落后”来评判历史的选择,而是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结构性力量是如何重塑个体命运的。这种深层次的理论穿透力,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综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典雅,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很舒适,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在繁杂的历史资料和理论分析中,眼睛也不会感到很疲劳。我尤其欣赏排版上的用心,注释和正文之间的空间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不影响对脚注的查阅。整体来说,从物理层面上,这本书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学术精品,对于那些喜欢实体书、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我猜想,作者在选择出版形式时,也是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庄重的方式,承载起其研究对象的严肃性与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脉络处理得极其巧妙,它并没有采取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编年史式的罗列,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社会变迁节点,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于地方性差异的关注,这使得原本宏大叙事的历史变迁,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书中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包括族谱、地方志乃至一些私人信函的片段,这些细节的穿插,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让人仿佛能够透过历史的迷雾,触摸到当时个体家庭的真实脉搏。这种由点及面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过度简化的风险,体现了扎实的田野工作和档案挖掘能力。读完之后,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理解,就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描述,而是一个多维度、充满张力的复杂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的地图,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图,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主题的深层含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过渡时期”的界定和分析。他非常精准地把握了旧的秩序尚未完全崩塌、新的规范尚未完全建立的那个微妙“间隙地带”。在很多关键的历史节点,作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梳理了各个利益相关方——无论是家族、朝廷还是个体——在这一模糊地带所采取的策略和博弈。这种对动态平衡的描摹,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历史敏感度,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演进往往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反复、拉锯与妥协的复杂过程,这本书将这一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