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天线系统中的空时码技术
定价:48.00元
作者:王海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0303060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多天线系统中的空时码技术的专著。首先,介绍了多天线系统的容量,空时码的设计准则,空间分集与频分复用之间的*平衡点等基本理论;其次,介绍了正交与拟正交空时码,对角与完备空时码,酉空时码和差分空时码等多种空时码;后,通过附录给出了主要定理的证明。通过本书,读者将可以掌握各种线性(块状)空时码的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
本书适用于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专业高校教师和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参考,同时也可供从事电子、通信、计算机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前言
第0章 绪论
章 多天线系统
1.1 信道模型
1.2 多天线系统的容量
1.2.1 单发单收系统的容量
1.2.2 多发多收系统的容量
1.3 空时码的设计准则
1.3.1传送方与接收方都完全知道信道信息条件下码的设计准则
1.3.2发信方不知道信道而接收方完全知道信道的情况下码的设计准则
1.3.3传送方与接收方都不知道信道信息的条件下码的设计准则
1.4 空间分集与频分复用之间的佳平衡点
第2章 正交空时码
2.1 线性空时码
2.2 正交空时码的定义
2.3 正交空时码的性质
2.3.1 正交空时码的性能分析
2.3.2正交空时码与Hurwitz-Radon理论
2.4 正交空时码的构造
2.5 正交空时码的局限性
2.5.1 符号率的局限性
2.5.2正交空时码在D-Mtradeoff上的局限性
2.6 有限点集上的正交空时码
2.7 正交空时码的仿真结果
第3章 拟正交空时码
3.1 拟正交空时码的提出
3.2 具有满秩性质的拟正交空时码
3.2.1基于QAM的具有满秩性的拟正交空时码
3.2.2基于PSK上的具有满秩性的拟正交空时码
3.3 具有小解码复杂度的拟正交空时码
3.3.1 问题的提出及其数学的描述
3.3.2 具有实数对解码的线性变换
3.3.3 QAM上优的线性变换
3.4 坐标交换正交空时码
3.5 数值计算与仿真结果
第4章 对角空时码
4.1 定义
4.2 实格和复格
4.3 格上的对角空时码的构造准则
4.4 借助于代数扩张理论的格上的对角空时码
4.5 举例
4.6 优的对角空时码
4.7 对角空时码在单天线中的应用
4.8 仿真
第5章 分层代数空时码
5.1 满秩的分层代数空时码
5.2 二阶的完备的分层代数空时码
5.3 仿真结果
第6章 酉空时码
6.1 基于Fourier变换的酉空时码
6.2 基于Grassmann流形摆点的酉空时码
6.2.1Grassmann流形的基础知识
6.2.2 酉空时码的设计准则
6.2.3等斜面(isoclinic)酉空时码
6.3 仿真结果
第7章 差分空时码
7.1 单天线系统中的差分码
7.2 多天线系统中的差分空时码
7.3 差分空时码的设计
7.3.1来自群及其表示论的差分空时码
7.3.2 基于正交设计的差分空时码
7.3.3基于Cayley变换的差分空时码
7.3.4基于几何结构的2×2差分空时码
7.3.5L=4,5,6时优的2×2差分空时码
7.4 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附录A 有关正交空时码的结论及其证明
附录B 第3.3节中定理的证明
附录C 2×2差分空时码个数L=6的优分集乘积及其证明
附录D 高斯整数环上2阶优对角空时码的证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工程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没有止步于纯粹的理论完美性,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实际系统实现中的挑战与妥协。对于那些在一线进行通信系统原型设计和性能优化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手册。它对算法复杂度和运算量给出的评估,远比那些只关注渐进性能的学术论文要实际得多。例如,书中对迭代译码算法在有限精度硬件上的实现约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在许多教材中是罕见的疏忽。这种对“落地”层面的关注,使得书中的理论成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我个人特别关注了关于功耗与频谱效率之间权衡的部分,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最优解,而是通过对比不同码字族在不同信噪比下的效率曲线图,引导读者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做出取舍,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团队在后续项目选型时的创新思维。这本书在技术深度和工程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达到了专业学术著作的顶尖水准。清晰的数学符号、一致的术语定义以及合理的图表密度,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专注力。很多技术书籍在图表上过于拥挤,导致需要频繁翻页对照公式和图形,但这部作品在版式设计上明显经过了精心打磨,确保了关键信息的呈现效率。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多层嵌套的编码结构图示,其清晰度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结构的读者也能快速把握其拓扑关系。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恰恰反映了作者对待其研究对象的严谨态度。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工程实用性、历史视野和精美呈现于一体的重量级作品,绝对是通信工程领域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宅之宝。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历史回顾部分做得极为出色,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对领域发展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近期的顶会论文,而是清晰地梳理了从最早的空时分组码(STBC)到更先进的空时格码(STLC)的发展脉络,中间穿插了关键突破性工作的背景介绍。这种“知古鉴今”的写法,帮助我迅速定位了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及其历史成因,避免了在研究中走“重复造轮子”的老路。例如,关于时空码的代数结构分解,书中对不同数学流派的贡献者进行了精准的归类和评价,这对于我准备撰写综述性论文时,提供了极佳的框架支撑。很多教材往往只是展示“终极解法”,但这本书却细致地描绘了“解法演化”的过程,这种对知识体系的尊重和还原,使得读者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批判性思考和文献检索的能力,远非一般工具书可比拟。
评分这部著作的深度与广度,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从宏观的理论构建到微观的算法细节,作者似乎将自己对多天线系统这个复杂领域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踏入信息论与通信工程交叉领域的研究生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理论基石。书中对信道建模的严谨性,以及如何将抽象的数学工具,比如矩阵分解、特征值分析,巧妙地融入到实际的编码方案设计中,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步推导背后的物理意义和性能权衡。比如,在讨论时空处理增益与抗干扰能力之间的微妙平衡时,作者引入的案例分析,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证明变得生动起来,让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编码策略在实际无线环境下的差异。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衔接上的流畅性,从基础的多址接入到复杂的协作通信,逻辑链条清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知识阶梯。这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啃读高深技术资料的门槛,让学习过程更像是一场探索性的旅程,而不是一场艰苦的跋涉。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大部头时,我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毕竟“空时码”这个领域常被认为是通信理论的“珠穆朗玛峰”之一,但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平顺。这得益于作者在概念引入时的耐心。他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随机过程和高维向量空间的概念,通过类比和图示的方式进行“降维”解释。尤其赞赏的是,书中对信道不确定性(CSI的不完美)的处理方式,这才是现代无线通信中最核心的痛点。作者并未将此视为一个边缘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核心地位,详细阐述了盲均衡与导频辅助方案的优劣。这种对“真实世界噪音”的敬畏,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稳健可信。与其他偏重于理想平坦衰落信道的书籍相比,这本书在考虑了瑞利衰落、相关性等复杂因素后,依然能给出清晰的性能界限和设计指导,这才是其价值所在。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设计”,更是“为何要这样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