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 9787030203656

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 978703020365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凤 著
图书标签:
  • 和谐社会
  • 主观幸福感
  • 社会学
  • 心理学
  • 幸福感
  • 社会发展
  • 民生
  • 中国社会
  • 社会问题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03656
商品编码:296620584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孙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030203656

字数:205000

页码:1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本书从两个方面论述和谐社会的现状及进程。一是设计一套反映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充分体现胡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即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一套关于主观幸福感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其中包括主观幸福感的测度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以了解民情民意,将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全国和北京市的和谐社会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运用实际调查数据分析社会经济转型对不同阶层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及学生阅读与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巨变时代下的社会图景与个体心绪:一部洞察现代性的深度研究 书名:巨变时代下的社会图景与个体心绪:一部洞察现代性的深度研究 ISBN:978-7-030-66789-0 著者:[此处填写虚构的知名学者姓名,例如:陈子明、李若薇] 出版社:[此处填写虚构的权威出版社名称,例如:华夏学术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社会学分析为基石,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末至今,全球化浪潮、技术革命与社会结构重塑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所处的“巨变时代”。它并非对某一特定社会现象的浅尝辄止,而是旨在搭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个体在这一复杂、快速更迭的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与心理韧性。 全书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宏大篇章,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一幅既充满机遇又潜藏危机的现代社会全景图。 第一部分:宏观结构:现代性危机的多维展开 本部分聚焦于社会结构层面的深刻变迁。作者首先对“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期的核心特征进行了界定,强调了资本流动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对传统社会关系产生的冲击。 1. 全球化悖论与地方性断裂: 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经济一体化与文化认同碎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研究分析了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对本地社区经济基础的重塑,并深入考察了这种重塑如何引发地方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认知上的巨大鸿沟。尤其关注了“去中心化”的表象下,权力结构如何以更隐蔽、更网络化的形式重新集结。 2. 技术加速与“时间压缩”: 引入了“技术驱动的时间压缩”概念,论证了即时通讯和高速信息流如何改变了人们对等待、计划和长期承诺的感知。书中详细分析了算法治理的兴起,探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提升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对个体自主性决策空间构成的潜在威胁。 3. 风险社会的再审视: 基于经典理论,本书对当代风险的性质进行了更新。当代风险不再仅仅是工业灾难或环境污染,更包括金融泡沫的系统性风险、信息泄露的信任危机,以及“认知污染”——即海量虚假或碎片化信息对社会共识构建的侵蚀。作者认为,个体承担了过多的、原本应由制度承担的风险责任。 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从共同体到网络化生存 本部分将分析的视角转向社会互动层面,关注人与人之间连接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4. 疏离的联结:虚拟社交的深度考察: 通过对不同代际的田野调查数据,本书剖析了社交媒体如何成为一种“表演性在场”的工具。这种联结的广度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的,它创造了一种“亲密关系的安全距离”,使人们在连接的同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5. 职业生涯的“流变性”与身份危机: 考察了零工经济、平台经济对传统“铁饭碗”和职业身份的解构。当工作不再是固定的结构而是持续的、碎片化的项目组合时,个体如何构建稳定的自我叙事?本书认为,职业身份的流动性直接挑战了中年群体的既有价值观,引发了大规模的“中年身份危机”。 6. 社区的重建与消亡: 区别对待了地理社区的衰落与基于兴趣、意识形态的“数字社区”的兴起。虽然后者提供了归属感,但其封闭性(回音室效应)和易逝性,使其难以提供传统社区所能提供的长期社会资本和物质互助。 第三部分:个体心绪:现代焦虑的谱系学分析 本部分深入个体心理层面,聚焦于在上述宏观与中观结构压力下,个体情绪与认知模式的变化。 7. 绩效主义的内化与“自我剥削”: 本章着重探讨了“成功学”叙事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将所有闲暇时间都转化为“自我提升”的机会。这种持续的自我优化压力导致了一种新型的内在紧张:既渴望休息,又恐惧因停止努力而被社会淘汰。这种“内卷化”的本质是社会结构性矛盾向个体意志的转嫁。 8. 意义感的缺失与后现代虚无: 在传统宏大叙事(如宗教、国家意识形态)退位后,个体如何锚定生命的意义?本书分析了消费主义文化如何提供即时的、替代性的意义满足,但这种满足的短暂性加剧了更深层的空虚感。探讨了新的“精神消费”形式(如冥想应用、极简主义实践)作为抵抗策略的局限性。 9. 情绪的“公共化”与私密边界的模糊: 社交媒体使得个人情绪的表达变得高度公开化和即时化。本书探讨了这种“情绪的公共化”如何重塑了哀悼、喜悦等传统私密体验,以及它对个体心理防御机制的冲击。 第四部分:韧性与出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平衡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批判性反思与可能的出路。 10. 社会信任的再建构: 信任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作者分析了当前社会信任危机(对政府、媒体、专家和邻里的不信任)的根源,并提出重建信任的微观路径——强调在地方性、专业性领域内,通过透明的互动和可验证的行动来缓慢修复。 11. 批判性心智的培养: 面对信息洪流和算法推荐,培养“慢思考”和“异质性接触”的能力至关重要。本书倡导回归深度阅读和非功利性的智力活动,以抵御认知的同质化。 12. 生活艺术的回归: 结论部分呼吁,在结构性问题难以短期内解决的背景下,个体需要重新定义“充足生活”。这包括对“时间主权”的捍卫、对本地化实践的投入,以及在承认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培养一种更具适应性和人文关怀的生活哲学。 --- 本书的价值与特色: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社会学或心理学范畴,它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社会建构论、批判理论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全书语言严谨,逻辑缜密,数据引用丰富,不仅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关注时代脉搏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套理解我们所处时代困境的全新思维工具。它揭示了现代性危机并非遥远的理论概念,而是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并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动荡中,为自己和社会寻找到立足的坚实地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想到了很多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课题。比如,一个社会的“和谐度”究竟是如何衡量的?它是由哪些具体因素构成的?而“主观幸福感”,又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情感体验,它受到哪些心理机制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指南针,为我们指明方向。它是否会深入研究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因素,例如社会信任、公平感、社会支持系统等,并分析它们如何转化为个体层面的幸福感?反之,那些破坏社会和谐的因素,比如歧视、偏见、社会不公,又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并且将这种幸福感传递给身边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闪过许多关于“幸福”的定义。它到底是一种物质的充裕,还是一种精神的富足?是短暂的快乐,还是一种长久的状态?而“和谐社会”这个词,在我看来,更是包含了太多维度的意义:经济上的共同繁荣,政治上的公平正义,文化上的百花齐放,社会生活中的安定有序,以及生态环境的优美宜居。这本书是否会尝试将这些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它会不会引用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成果,来支撑其关于“和谐”与“幸福”之间联系的论断?我特别好奇它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是仅仅指快乐的情绪,还是包含了生活的满意度、生命的意义感,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本书能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深处对幸福的渴望,并找到通往幸福的有效路径?我想,如果能有一本书,既能引发我们对社会宏观问题的思考,又能引导我们关注个体内心世界的成长,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简直是现代人精神追求的集合体。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与个体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是息息相关的。这本书很可能深入探讨了这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知道它是否会从宏观的国家政策、社会结构层面,分析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充满互助精神的社会环境,来为个体的幸福感奠定基础?例如,它会不会讨论经济发展、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这些关乎民生的基本要素,在促进社会和谐和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的作用?又或者,它会更多地聚焦于微观层面,比如社区的邻里关系、家庭的温馨氛围、人际交往中的信任与理解,这些看似细枝末节,实则构成了我们日常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谐的涟漪,进而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主观幸福。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一本非常有深度、有思想的书。在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常常感到焦虑和迷失。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这本书是否会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和谐”与“幸福”的本质?它会不会分析那些阻碍社会和谐、影响个体幸福感的深层原因,比如贫富差距、权力滥用、价值观的冲突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种看待世界、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的新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感受到温暖与连接,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那份“主观幸福感”。

评分

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幸福,却忽略了构建一个幸福的“土壤”。如果社会本身就充满冲突、不公和隔阂,那么个体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无疑是困难重重。这本书的名字“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让我立刻联想到,它可能是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社会结构、促进资源公平分配、加强社会治理等方式,来为个体幸福感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它是否会分析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何差异?它是否会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和谐”和“幸福”的理解又有何不同?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减少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凝聚力的方法,例如通过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公民教育等途径,让人们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提升整体的幸福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