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脑就爱找借口
:26.80元
售价:18.2元,便宜8.6元,折扣67
作者:李东野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12605664
字数:
页码:2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大脑爱偷懒,大脑爱说谎,大脑就爱找借口。莫名其妙的怪癖面前,经验靠不住,科学的心理分析来帮忙。
内容提要
你是否喜欢宅在家里,不愿意出去见人?
你是否整夜整夜的失眠以至于痛苦不堪?
你是否经常重复去做一些动作,却不知何故?
你是否时常怀疑自己得了病,却怎么查都查不出来?
你是否
……
大脑莫名其妙的借口一堆?
在这本书里,我们通过一百多个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和心理有关的怪癖和问题;用科学的心理分析并详细地做出诠释。
目录
作者介绍
李东野:80后生人。畅销书作家,作品畅销大陆、港澳台等地区。跑过业务、做过销售、开过公司,走南闯北起,读书写作研世态人心。代表作有:《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真希望这些事20几岁就知道》等。
文摘
选择,让快乐丢失
怪癖实录
我们的周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朋友,当他花尽心思追求一个女孩子成功时,他会非常开心,他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对象。然而,过了一两年后,他又遇到了另一位女孩,也非常喜欢。怎么办?两个女孩中他只能选择一个。
他开始变得愁眉苦脸,经常会问身边的朋友:“你们说,我该选择哪一个?选择哪一个会幸福?”
不仅仅这样,他还会不停地问自己:“我到底爱哪一个?”他不停地在两个女人间左右摇摆,无法选择,痛苦不堪。
是什么让他不快乐?
揭秘真相
我们在上小学时就学过猴子掰玉米的故事。
猴子只看到一棒玉米的时候,它很兴奋,因为终于有一棒玉米可以吃了。但当它看到第二棒的时候,它撂下了棒,想去掰第二棒,因为它觉得第二棒更大;当它掰了第二棒时,它又看到了第三棒,觉得第三棒比第二棒还大..如此反复,怎么样它都无法满意。终,它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怀里只有一棒玉米,而抱着这棒玉米,它还是一点都不快乐,因为撂下的那无数棒玉米,又让它开始犹豫,它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知道该拿那一棒。
原来,我们的不快乐,源于我们的犹豫,源于我们需要选择,源于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快乐。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Gilbert和同事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和一门摄影选修课的老师串通好,在期末的时候,给每个同学留下了一个作业:在学校里拍摄他们喜欢的景物和人物,然后从这些里面挑出6张满意的交上来。
随后,他又把这六张小样发了回去,再让大家从这六张中精选出两张喜欢的冲洗出来。经过一轮一轮的筛选,每个学生都挑出了自己满意的两张。
然而,这时候,老师告诉他们。只能从两张中选出一张带走,另一张必须留下来当作业上交。
怎么办?同学们开始犹豫了。这两张都是他们喜欢的,不分伯仲,该交哪一张呢?
这时候,Gilbert随机将这些学生分成了两组。他告诉组学生:这两张照片,该交哪一张,随时都能替换。如果改变主意了,只要一个电话,上门给更换,非常方便。但到了第四天,交上来就不能换了。
然后他又告诉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慎重做出选择,不能后悔,因为当天晚上就要送到英国去。
过了一段时间,Gilbert派人去探望这些学生,问他们对自己留下的照片满意吗。第二组不能更换的同学特别高兴,毫不犹豫地说:“满意满意!”“这张就是好的,不管挑多少轮,我都喜欢这张了。”“其他的送走就送走吧,这张我越看越喜欢。”..而组能更换的同学却长叹道:“你说我当时是不是应该换一张?”“如果我当时换了一张该多好?”..
原来,更大的选择空间会让人更加犹豫不决,不再去死心塌地地喜欢上一个东西。可我们通常却宁愿选择有着更大选择空间的,让自己纠结,不快乐,甚至痛苦的东西。
……
序言
这本《大脑就爱找借口》的书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常常发现自己会在各种小事上为自己找各种理由,比如“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吧”、“这件事情没那么重要”等等,听起来都非常合理,但结果就是很多事情一拖再拖,或者干脆就不做了。我一直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热衷于“合理化”我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并不符合我的长期目标。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去解析大脑制造借口的机制。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揭示那些潜藏在我们思维深处的“借口模式”,比如完美主义、拖延症、以及对失败的恐惧等等。我最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具和技巧,帮助我学会识别和对抗这些“借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做出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选择。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成为一个不再轻易被自己大脑“欺骗”的人,而是能够更主动、更有效地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评分《大脑就爱找借口》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觉得特别贴近生活,我甚至在想,我每次不想去健身房的时候,是不是大脑就自动启动了“借口生成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人类的大脑是非常神奇的,它既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也能巧妙地为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开脱。我常常会想,那些让我们一再推迟重要事情的“明天再说”,那些让我们裹足不前、不敢尝试的“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究竟是出于理性的考量,还是仅仅是大脑为了回避痛苦或保持舒适区而编织的谎言。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这些借口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诞生的,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多深远。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并打破这些思维定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更诚实地面对自己,不再被那些虚假的借口所蒙蔽,而是勇敢地去面对挑战,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我希望它能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带领我走出思维的迷宫,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评分《大脑就爱找借口》这本书,我刚拿到手就感觉它触及了我的“痛点”。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给自己找些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能做到某些事,或者为什么做了某些看似不理智的事。有时候,这些借口就像一层保护膜,让我们免受批评和失败的伤害,但同时,也阻碍了我们的成长。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擅长为自己辩护,即使明知道有些理由并不那么站得住脚。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这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让我忍不住想深入了解。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帮助我剖析这些“借口”的根源,比如童年经历、社会影响,甚至是基因层面的东西。我更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提供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拆穿”自己借口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真相,而不是沉溺于自我欺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再被那些无形的“借口”所束缚,而是能够以更成熟、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拿到这本《大脑就爱找借口》纯属偶然,最初是被它充满趣味性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大脑简直是个“借口大师”,总能在各种情境下为我们的行为找到最合情合理的解释,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信以为真。这本书的出现,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开始审视自己那些司空见惯的“借口”,并思考它们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开头,就足以让我感到好奇。书里似乎探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心理现象,比如拖延症、完美主义、逃避责任等等,这些都是我自身常常会经历的困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抽丝剥茧地揭示大脑制造借口的机制,以及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摆脱这些“借口”的束缚,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生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指导,帮助我认识到那些我可能都没意识到的“借口”,并找到克服它们的途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对号入座,找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借口模式”,然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自我安慰。
评分这本《大脑就爱找借口》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聪明劲儿”,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心理学,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非常感兴趣。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我就是这样的人”、“情况不允许”等等,这些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是不是真的如此?我总觉得,很多时候,这些“借口”背后隐藏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不安,甚至是懒惰。这本书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我想要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需求。我希望它能够从科学的角度,为我解析大脑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巧妙地为我们制造这些“借口”的。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者案例,来生动地展示这些借口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的。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帮助我们识别并克服这些“借口”,从而让我们能够做出更明智、更符合我们长期利益的选择,而不是被一时的大脑“小聪明”所左右。我希望它能成为我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一盏明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