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黃河、袁弋非、魯照華、郝鵬著的《5G UDN(超密集網絡)技術詳解》先以5G UDN的移動業界 大背景為切入點,闡明其誕生的基礎,發展主脈絡和 規律;然後分章節,從不同網絡層麵和不同角度,綜 閤地敘述詮釋,諸如UDN在未來5G異構網絡中將扮演 何種角色?其成功部署運營的主要支撐技術機製有哪 些?從網絡高層到低層,其係統架構、網絡部署方式 、空中接口高層和物理層的關鍵技術有哪些?它們之 間的有機聯係如何等業界十分關注的問題。由於撰寫 本書時間窗的限製,某些具體問題的*終方案,可能 還在業界標準化的研討和反復商定之中。本書自始至 終,緊密結閤瞭當前5G 3GPP標準化的動態進展,內 容不斷地迭代*新,同時融匯瞭筆者過去在行業內外 的豐富經驗與體會,因此,相信讀者仍能從整體層麵 牢牢把握住當今和未來5G UDN技術發展的方嚮和演進 的規律、特點等。與此同時,本書中還盡量插入一些 3GPP標準外的其他研究成果,豐富瞭本書內容。
本書適閤從事無綫通信的科技人員、工科大學通 信類專業師生閱讀,同時也適閤當做工程技術及科研 教學的參考書。
第1章 5G前移動蜂窩曆史
1.1 5G前移動蜂窩係統和業務概述
1.2 4G LTE同構宏蜂窩和異構微蜂窩概述
1.3 4G LTE/LTE-A係統的主要性能特點
1.4 3GPP標準化九大原則
第2章 LTE微蜂窩和小小區技術
2.1 LTE小小區技術需求背景
2.2 LTE小小區技術發展曆史
2.3 LTE 小小區關鍵技術
2.3.1 LTE同構小區間乾擾協調
2.3.2 LTE異構小區間增強乾擾協調
2.3.3 LTE-A CA載波聚閤
2.3.4 LTE-A CoMP多點協作傳輸
2.3.5 LTE-A 小小區開關
2.3.6 LTE-A DC雙連接
2.3.7 LTE-A LAA及LWA聯閤互操作
2.4 Pre-5G概念簡介
第3章 5G UDN技術概述
3.1 IMT-2020定義的5G UDN應用場景性能指標與現有技術差距
3.2 3GPP相應的5G UDN場景及性能需求
3.3 5G UDN中的主要技術問題和挑戰
3.4 5GS係統的功能架構概述
3.5 5G UDN物理層關鍵使能技術
第4章 5G UDN部署組網關鍵技術
4.1 5G網絡架構和扁平化部署
4.1.1 gNB和eLTE eNB共站部署
4.1.2 gNB和eLTE eNB異站部署
4.1.3 5G網絡主要邏輯接口
4.2 基於C-RAN概念的集中式部署
4.2.1 CU/DU分離集中式部署
4.2.2 CU/DU 分離的候選方案
4.2.3 gNB-CU和gNB-DU分離後的典型流程
4.3 gNB控製麵用戶麵分離式部署
4.3.1 控製麵用戶麵實體分離需求
4.3.2 gNB控製麵用戶麵分離的技術難點
4.3.3 gNB控製麵用戶麵實體分離和CU/DU實體分離的關係
4.3.4 gNB-CU實體的控製麵/用戶麵分離後典型流程
4.4 異構雙/多連接方式部署
4.4.1 NR係統內雙/多連接部署
4.4.2 Multi-RAT之間雙/多連接部署
4.4.3 高低頻獨立SA/非獨立NSA部署
4.5 基於授權/非授權頻譜資源的部署
4.6 LTE和NR共享頻譜資源的部署
4.7 5G網絡切片化部署
4.8 5G UDN部署中的工程化挑戰
第5章 5G UDN空口高層關鍵技術
5.1 NR新空口用戶麵
5.1.1 空口協議棧概述
5.1.2 MAC子層
5.1.3 RLC子層
這本書的齣版時間點非常關鍵,5G正在加速嚮更成熟、更深入的階段演進,尤其是在室內覆蓋和高密度用戶場景下的性能瓶頸亟待突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超密集網絡”這個概念的。這不僅僅是基站數量的增加,更是涉及復雜的乾擾管理、功率控製和波束賦形策略的重新設計。我希望看到它能詳細闡述新型天綫技術,例如大規模 MIMO 在高負載環境下的實際性能衰減模型,以及如何通過智能化的資源分配算法來平衡整個小區的吞吐量和用戶體驗的公平性。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基於仿真軟件的性能對比數據,展示不同部署密度和不同調度策略對關鍵指標(如峰值速率、平均延遲和能效)的影響麯綫,那這本書的參考價值將呈指數級上升。純理論的探討容易流於空泛,隻有緊密結閤實際的性能數據和優化經驗,纔能真正體現齣技術“詳解”的分量。
評分閱讀技術書籍,我個人非常注重作者的背景和其觀點的權威性。一本關於前沿技術的書,如果作者是長期深耕於標準組織或一綫研發部門的專傢,那麼其闡述往往更貼近産業的真實需求和未來演進的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上帝視角”,不僅僅是描述現有技術如何工作,更重要的是揭示齣當前技術路徑中的局限性和未來幾年可能齣現的顛覆性變革點。比如,它是否對毫米波在密集城區中的傳播特性給齣瞭比現有規範更細緻的分析?它對未來可能引入的太赫茲通信技術在超密集環境中的潛在影響有沒有進行前瞻性的討論?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停留在“是什麼”的說明書,而是一本指導工程師和研究人員“往哪裏去”的路綫圖。如果能看到對新興物理層技術、尤其是對信道編碼和調製方案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改進的深入討論,這本書就真正稱得上是值得收藏的深度參考資料瞭。
評分我接觸過幾本關於下一代通信技術的書籍,坦白說,大多集中在對標準文檔的轉述和公式的羅列,讀起來非常枯燥,缺乏一種“講故事”的能力。我關注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它名字裏那個“詳解”二字去的,這暗示著它可能不僅僅是概念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實現細節的剖析。我希望它能非常細緻地探討網絡切片在不同垂直行業中的實際應用案例,比如自動駕駛對超低時延的需求,是如何通過具體的物理層優化和核心網的彈性調度來實現的。如果能配上大量的流程圖和時序圖,將數據包的生命周期在復雜網絡拓撲中如何穿梭展示齣來,那就太棒瞭。畢竟,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理論轉化為實際部署方案的工程師來說,那些白皮書上的抽象描述往往需要一個“翻譯官”來解釋其背後的工程考量和取捨。我期待它能成為那個翻譯官,幫我們跨越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那道鴻溝,尤其是在能耗優化和安全機製設計方麵,我希望能看到獨到的見解和超越現有通用教科書的深度分析。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硬殼精裝,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瞭功夫的。尤其是封麵那深邃的藍色調,配上未來感的銀色綫條勾勒齣的抽象網絡結構圖,瞬間就把我拉進瞭一個高科技的氛圍裏。我本來還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但光是翻閱前幾頁的排版和圖示,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試圖搭建一個清晰的知識脈絡。字體選擇和行距的控製也相當到位,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容易疲勞。不過,說實話,我拿到書的時候,最先關注的是它在“5G時代下的泛在連接”這個宏大主題下,究竟如何落地闡述那些復雜的物理層和網絡架構的優化策略。我很期待看到它如何用直觀的案例來解析那些拗口的行業術語,畢竟市麵上很多技術書籍雖然內容紮實,但閱讀體驗往往像是在啃一本字典。如果能像它在視覺呈現上給我的感覺一樣,在內容組織上也能做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那它絕對會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瞭。我尤其看重它對不同場景下網絡部署的對比分析,畢竟理論和實際總是存在不小的鴻溝。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網絡運營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畢竟在如此密集的網絡部署下,人工乾預已經變得不切實際。因此,我對這本書中關於網絡自組織(SON)和人工智能在網絡管理中應用的章節抱有極高的期望。我期望看到它能討論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模型來預測流量熱點,並提前動態調整小區參數,而不是被動地響應告警。更進一步地,如果它能觸及到基於意圖的網絡(IBN)架構在5G UDN中的實現路徑,解釋如何將高層業務目標(Intent)有效地分解和映射到底層的物理資源分配上,那就太有前瞻性瞭。這不僅僅是技術細節的講解,更是對未來網絡運維範式的預見。如果隻是簡單地提一下AI/ML的概念而沒有深入到算法的選擇、訓練數據的處理以及模型部署的挑戰,那麼這本書的深度就可能會打摺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體的、可操作的智能運維框架的剖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