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黄河、袁弋非、鲁照华、郝鹏著的《5G UDN(超密集网络)技术详解》先以5G UDN的移动业界 大背景为切入点,阐明其诞生的基础,发展主脉络和 规律;然后分章节,从不同网络层面和不同角度,综 合地叙述诠释,诸如UDN在未来5G异构网络中将扮演 何种角色?其成功部署运营的主要支撑技术机制有哪 些?从网络高层到低层,其系统架构、网络部署方式 、空中接口高层和物理层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它们之 间的有机联系如何等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撰写 本书时间窗的限制,某些具体问题的*终方案,可能 还在业界标准化的研讨和反复商定之中。本书自始至 终,紧密结合了当前5G 3GPP标准化的动态进展,内 容不断地迭代*新,同时融汇了笔者过去在行业内外 的丰富经验与体会,因此,相信读者仍能从整体层面 牢牢把握住当今和未来5G UDN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演进 的规律、特点等。与此同时,本书中还尽量插入一些 3GPP标准外的其他研究成果,丰富了本书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的科技人员、工科大学通 信类专业师生阅读,同时也适合当做工程技术及科研 教学的参考书。
第1章 5G前移动蜂窝历史
1.1 5G前移动蜂窝系统和业务概述
1.2 4G LTE同构宏蜂窝和异构微蜂窝概述
1.3 4G LTE/LTE-A系统的主要性能特点
1.4 3GPP标准化九大原则
第2章 LTE微蜂窝和小小区技术
2.1 LTE小小区技术需求背景
2.2 LTE小小区技术发展历史
2.3 LTE 小小区关键技术
2.3.1 LTE同构小区间干扰协调
2.3.2 LTE异构小区间增强干扰协调
2.3.3 LTE-A CA载波聚合
2.3.4 LTE-A CoMP多点协作传输
2.3.5 LTE-A 小小区开关
2.3.6 LTE-A DC双连接
2.3.7 LTE-A LAA及LWA联合互操作
2.4 Pre-5G概念简介
第3章 5G UDN技术概述
3.1 IMT-2020定义的5G UDN应用场景性能指标与现有技术差距
3.2 3GPP相应的5G UDN场景及性能需求
3.3 5G UDN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挑战
3.4 5GS系统的功能架构概述
3.5 5G UDN物理层关键使能技术
第4章 5G UDN部署组网关键技术
4.1 5G网络架构和扁平化部署
4.1.1 gNB和eLTE eNB共站部署
4.1.2 gNB和eLTE eNB异站部署
4.1.3 5G网络主要逻辑接口
4.2 基于C-RAN概念的集中式部署
4.2.1 CU/DU分离集中式部署
4.2.2 CU/DU 分离的候选方案
4.2.3 gNB-CU和gNB-DU分离后的典型流程
4.3 gNB控制面用户面分离式部署
4.3.1 控制面用户面实体分离需求
4.3.2 gNB控制面用户面分离的技术难点
4.3.3 gNB控制面用户面实体分离和CU/DU实体分离的关系
4.3.4 gNB-CU实体的控制面/用户面分离后典型流程
4.4 异构双/多连接方式部署
4.4.1 NR系统内双/多连接部署
4.4.2 Multi-RAT之间双/多连接部署
4.4.3 高低频独立SA/非独立NSA部署
4.5 基于授权/非授权频谱资源的部署
4.6 LTE和NR共享频谱资源的部署
4.7 5G网络切片化部署
4.8 5G UDN部署中的工程化挑战
第5章 5G UDN空口高层关键技术
5.1 NR新空口用户面
5.1.1 空口协议栈概述
5.1.2 MAC子层
5.1.3 RLC子层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未来感的银色线条勾勒出的抽象网络结构图,瞬间就把我拉进了一个高科技的氛围里。我本来还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但光是翻阅前几页的排版和图示,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搭建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字体选择和行距的控制也相当到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不过,说实话,我拿到书的时候,最先关注的是它在“5G时代下的泛在连接”这个宏大主题下,究竟如何落地阐述那些复杂的物理层和网络架构的优化策略。我很期待看到它如何用直观的案例来解析那些拗口的行业术语,毕竟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虽然内容扎实,但阅读体验往往像是在啃一本字典。如果能像它在视觉呈现上给我的感觉一样,在内容组织上也能做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那它绝对会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了。我尤其看重它对不同场景下网络部署的对比分析,毕竟理论和实际总是存在不小的鸿沟。
评分阅读技术书籍,我个人非常注重作者的背景和其观点的权威性。一本关于前沿技术的书,如果作者是长期深耕于标准组织或一线研发部门的专家,那么其阐述往往更贴近产业的真实需求和未来演进的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上帝视角”,不仅仅是描述现有技术如何工作,更重要的是揭示出当前技术路径中的局限性和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变革点。比如,它是否对毫米波在密集城区中的传播特性给出了比现有规范更细致的分析?它对未来可能引入的太赫兹通信技术在超密集环境中的潜在影响有没有进行前瞻性的讨论?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停留在“是什么”的说明书,而是一本指导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往哪里去”的路线图。如果能看到对新兴物理层技术、尤其是对信道编码和调制方案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改进的深入讨论,这本书就真正称得上是值得收藏的深度参考资料了。
评分我接触过几本关于下一代通信技术的书籍,坦白说,大多集中在对标准文档的转述和公式的罗列,读起来非常枯燥,缺乏一种“讲故事”的能力。我关注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名字里那个“详解”二字去的,这暗示着它可能不仅仅是概念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实现细节的剖析。我希望它能非常细致地探讨网络切片在不同垂直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自动驾驶对超低时延的需求,是如何通过具体的物理层优化和核心网的弹性调度来实现的。如果能配上大量的流程图和时序图,将数据包的生命周期在复杂网络拓扑中如何穿梭展示出来,那就太棒了。毕竟,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部署方案的工程师来说,那些白皮书上的抽象描述往往需要一个“翻译官”来解释其背后的工程考量和取舍。我期待它能成为那个翻译官,帮我们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那道鸿沟,尤其是在能耗优化和安全机制设计方面,我希望能看到独到的见解和超越现有通用教科书的深度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非常关键,5G正在加速向更成熟、更深入的阶段演进,尤其是在室内覆盖和高密度用户场景下的性能瓶颈亟待突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超密集网络”这个概念的。这不仅仅是基站数量的增加,更是涉及复杂的干扰管理、功率控制和波束赋形策略的重新设计。我希望看到它能详细阐述新型天线技术,例如大规模 MIMO 在高负载环境下的实际性能衰减模型,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的资源分配算法来平衡整个小区的吞吐量和用户体验的公平性。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仿真软件的性能对比数据,展示不同部署密度和不同调度策略对关键指标(如峰值速率、平均延迟和能效)的影响曲线,那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将呈指数级上升。纯理论的探讨容易流于空泛,只有紧密结合实际的性能数据和优化经验,才能真正体现出技术“详解”的分量。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网络运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毕竟在如此密集的网络部署下,人工干预已经变得不切实际。因此,我对这本书中关于网络自组织(SON)和人工智能在网络管理中应用的章节抱有极高的期望。我期望看到它能讨论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流量热点,并提前动态调整小区参数,而不是被动地响应告警。更进一步地,如果它能触及到基于意图的网络(IBN)架构在5G UDN中的实现路径,解释如何将高层业务目标(Intent)有效地分解和映射到底层的物理资源分配上,那就太有前瞻性了。这不仅仅是技术细节的讲解,更是对未来网络运维范式的预见。如果只是简单地提一下AI/ML的概念而没有深入到算法的选择、训练数据的处理以及模型部署的挑战,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就可能会打折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智能运维框架的剖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