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大阅兵
定价:38.00元
作者:郭胜伟
出版社:中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98030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庆典,届时广场将再次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据预测,此次阅兵将是新中国成立后14次阅兵中为盛大,也是极为值得期待的一次。
《大阅兵》一书,作为国庆六十周年的献礼之作,从历史的高度出发,以阅兵为主线,详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3次国庆阅兵,并着重描述了1949年开国庆典大阅兵,1954年建国5周年国庆阅兵,1959年建国5周年国庆阅兵,1984年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和1999年建国50周年之际的世纪大阅兵。在本书的后部分,对2009年10月1日将要举行的、中国新世纪的次大阅兵进行了前瞻和预测。
本书图文并茂,具有丰富的现场感和可读性。通过本书所记录的历次阅兵,读者可以全景式地了解60年来,人民共和国所经历的岁月变迁和风云变幻,从中领略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以及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并对21世纪的中国更加充满自信和自豪。《大阅兵》一书,激情澎湃,文笔生辉,通过对十三次大阅兵的记录,充分展现出中国军人由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气节铸成的钢铁脊梁,读来令人敬仰、激人奋进。相信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大阅兵有所关注的读者,这都将是一本必读之作。
目录
作者介绍
郭胜伟,现任职于沈阳军区司令部,大校军衔。主要有《现代闪击战》、《直升机梯队突击》、《隐形战场上的对抗》、《邓军事谋略》、《世纪伟人邓》(四卷本)、《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的邓》、《元帅智慧徐向前》等15部专著出版;有《孙子兵法精粹新编》、《邓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思考的,是关于“集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如此庞大的集体展示面前,个体的存在感似乎被稀释了,但作者却用他独特的视角,让每一个“方块”中的“点”都重新获得了光芒。他通过对几个核心人物的侧写——也许是一个方队里的领头人,也许是一个负责后勤保障的技术人员——揭示了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极端的集体主义要求下,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信念和追求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服从”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有尊严地奉献”的故事。我感觉作者在试图探讨,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意志完全融入到更宏大的目标中时,他失去的是什么,又得到了什么。这种探讨是克制而深刻的,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了读者,引发了持续的内省。这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纪实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摄影和美术方面的鉴赏价值也是极高的。虽然是文字作品,但作者对色彩、光影和构图的描述,已经达到了一种近乎电影分镜脚本的精确度。他描述检阅台上的旗帜,不是简单地说“红色的旗帜”,而是会精确到“在正午阳光下,那猩红的布料如何吸收了大部分光线,只在边缘处留下了一层近乎透明的金色光晕”。这种对视觉元素的极致追求,使得整本书在阅读时仿佛自带一部高清晰度的默片在脑海中播放。尤其是在描述“行进”这一动态过程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空间感,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队列在广场上移动时,那种精确到厘米级的轨迹。它让我意识到,阅兵本身就是一场极其复杂的视觉艺术创作,而这本书,就是记录这场创作过程的“幕后剧本”,它将艺术的完美主义渗透到了每一个细节之中,令人叹服于人类在追求极致秩序和美感时所能爆发出的惊人潜力。
评分这本《大阅兵》读罢,心中五味杂陈,说实话,一开始抱着很大期望,毕竟“阅兵”二字自带一种庄严肃穆和磅礴气势。然而,书中所描绘的场景,远比我想象的要更为细腻和人性化。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冰冷的军事术语,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构成阅兵主体的普通个体。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等待”的描写所打动。那种在烈日下,一动不动地保持标准姿势的煎熬,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训练,被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来,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光鲜亮丽的展示背后,都是无数次汗水浸透的军装和被反复磨破的脚底板。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捕捉也颇为精妙,从训练的初期,到最后的预演,再到正式的那一刻,那种时间在集体意志下被压缩和拉伸的感觉,非常真实。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大众熟知的“仪式”还原成了无数个“瞬间”的集合,这些瞬间,有疲惫,有坚持,更有对“完美”二字近乎偏执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关于军事的,更像是一部关于集体主义精神和个体奉献的深度访谈录。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担心这本书会写得过于严肃和刻板,但读完后才发现,作者的笔触异常灵动,甚至带有一丝幽默和对人性的洞察。书中穿插了一些幕后花絮,比如战士们在休息时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动作”,或者指挥官在关键时刻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这些细节的捕捉,极大地削弱了“阅兵”这一主题的遥不可及性,让它变得可亲可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团队协作”的描绘。它并非是宣传口号式的堆砌,而是通过具体情境,展示了当一个庞大系统中的最小单元出现偏差时,整个系统如何迅速且无声地进行自我修正。这种近乎生物本能的默契,比任何口头上的“团结”都更有说服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没有回避训练中的困难和偶尔出现的挫败感,反而将其作为构建最终辉煌的必要铺垫,使得整体的叙事结构张弛有度,充满了张力。
评分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有节奏感的鼓点之中,但这鼓点并非单纯的军乐,而是一种深植于文化肌理之下的秩序感和仪式美学。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老道,时而急促如战鼓擂动,渲染出即将登场的紧张气氛;时而又舒缓如清风拂过广场,细致描摹着阳光如何切割地面上的方阵线条。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对“声音”的运用达到了近乎交响乐的层次。阅兵场上,除了整齐划一的口号和脚步声,还有风声、呼吸声,甚至是心跳声,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了叙述的背景音轨中。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能清晰地“听”到那些皮靴敲击地面的铿锵声,那声音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回响,带着某种无法言喻的厚重感。这本书对于“形式感”的探讨,已经超越了表面文章,深入到了这种形式如何塑造精神内核的哲学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