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家与家庭的互构——河北翟城村调查
定价:25.00元
作者:潘鸿雁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2080767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外学者关于家庭内部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定程度的考查,对定州地区农民工外出而形成的非常规核心家庭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经验研究,以充实的材料揭示了非常规核心家庭在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各方面发生的复杂变化,并从制度变迁与家庭结构变化的互构关系作出了理论概括,全书思路清晰,行文规范,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表现了明显的学术探讨性和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我很高兴,作者将我们提出的社会互构论引入家庭社会学研究领域,把它作为自己著作的主要视角,提出国家与家庭的互构共变。应用新视角研究新问题,这不能不使著作具有新意。对于家庭社会学来说,这是一种理论的探索和提升,也是一种现实内容的延展和丰富;对于社会互构论来说,则是一种实证的检验和应用的拓展。在这种意义上,作者也对社会互构论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作品选题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中外学者关于家庭内部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定程度的考查,对定州地区农民工外出而形成的非常规核心家庭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经验研究,以充实的材料揭示了非常规核心家庭在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各方面发生的复杂变化,并从制度变迁与家庭结构变化的互构关系作出了理论概括,全文思路清晰,行文规范,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表现了明显的学术探讨性和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是一篇比较的作品。
——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农民家庭稳定与否,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更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关键。本书作者以社会转型加速期定州翟城村非常规核心家庭为研究对象,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从社会互构论的观察和研究视角,对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外出打工家庭策略相互作用下的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关系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释。
本书是研究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家庭关系变迁的探索性作品。书中对中国农村户籍制度演变的历史过程、农民外出打工引起的家庭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复杂变化、国家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互构进程等问题都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论述。这些对于探讨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建构适应于外出打工策略的家庭关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目录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设定:
第二章 家庭结构的变迁:非常规核心家庭
节 社会转型加速期定州农村社会的变迁
第二节 定州农民外出:“走向现代性”的家庭决策与实践
第三节 非常规核心家庭的结构
第三章 非常规核心家庭内部关系的调适
节 夫妻关系
第二节 亲子关系
第四章 非常规核心家庭外部关系的建构
节 互助互利的亲属关系
第二节 互惠互利的邻里关系
第三节 差序格局的现代内涵
第五章 理论总结与对策思考
节 制度的回应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国家与家庭的互构
第三节 重建社区支持的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若干个案调查
后记
作者介绍
潘鸿雁,1972年生于新疆石河子150团,1991年考入新疆大学外语系,1997年考入新疆大学马列部,200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师从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方向为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 自1995年以来,先后在新疆大学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著作,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乡村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作者深入田野,以扎实的调查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细致入微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其对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之间张力的捕捉。那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亲身感受着政策的推行如何在地方层面上被重新诠释、消化,乃至扭曲。书中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仪式和权力关系的处理,显示出极高的学术敏感度。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村庄的现状,更是在解码一种深层的社会逻辑,揭示了“国家”这个抽象概念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家庭单元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因为它要求读者跳出既有的二元对立思维,去接受一个充满矛盾、充满生命力的复杂场域。那种对历史脉络的追溯,也使得今日的困境有了清晰的源头,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批判性深度。它成功地将人类学的细致观察与社会学的宏大叙事熔于一炉,读罢掩卷,脑海中留下的不仅是数据和图表,更是一种对中国乡土社会深刻而鲜活的印象。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便是“抽丝剥茧”。作者对于研究材料的筛选和呈现,展现了一种高超的驾驭能力。他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紧紧围绕“国家”与“家庭”这两条主线进行深度挖掘,确保了论证的聚焦和力量。每一次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或制度变迁的引入,都精准地服务于其核心论点——即二者之间相互嵌入、相互定义的复杂关系。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于统计数据的处理极具匠心,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数字,而是被巧妙地嵌入到具体的人物访谈和生活场景之中,使得量化分析和质性描述达到了令人信服的平衡。这种跨越学科壁垒的整合能力,使得本书的视野远超一般的地方志或社会个案研究。它为理解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不易被表象迷惑的理论工具箱。读完后,我对“基层治理”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只关注政策的执行层面,而是开始探究其在微观结构中的土壤和根系。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权力运作与日常生活经验的桥梁。作者对翟城村历史的梳理,与其说是简单的历史回顾,不如说是一场对“记忆工程”的社会学解构。村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历史、如何界定自己的“传统”,本身就是权力斗争在文化层面的投射。我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始终保持的警惕性,他不断提醒读者,任何试图为乡村社会画出清晰蓝图的努力,都可能忽略掉其内在的非线性、偶发性和抵抗性。特别是对宗族关系在现代国家建构压力下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转型的论述,展现出深邃的洞察力。它揭示了,在国家强大的渗透力面前,家庭并非完全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凭借其深厚的结构惯性和灵活的策略应对,持续地进行着自身的“主权维护”。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严肃而富有启发性的作品,它教会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必须从最坚固又最脆弱的那个基本单位——家庭——开始,去理解它如何与外在的宏大力量共舞、抗衡,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图景。
评分读完这本厚重的文本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田野精神和其独特的理论视角。不同于许多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的社会研究,这里探讨的内核在于权力是如何渗透并塑造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家庭的。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却在字里行间流淌出一种对研究对象深沉的关怀。特别是书中对特定时期家族继承权变化与土地制度变迁之间相互作用的梳理,堪称精妙。那种对村庄内部精英阶层与普通农户之间微妙权力平衡的描摹,极具洞察力。它没有采用廉价的控诉腔调,而是提供了一种结构性的解释,让读者理解为什么在某些看似微小的制度调整下,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会发生颠覆性的位移。这种从“制度”到“日常生活”的向下挖掘,让宏大的国家叙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变成了我们邻居口中的家长里短。我体会到,理解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核心,都必须回到其最基础的、被认为是“自然”的结构中去审视,而这本书恰恰完成了这种艰巨的任务,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和文献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现场感”,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腔调,用一种近乎文学化的语言,将人类学调查的严谨性与历史学家的纵深感结合起来。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时间性的处理。他并没有将历史视为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展示了过去是如何被不断地“重访”和“重新编码”的。村庄里那些看似陈旧的习俗和禁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新的意义,成为了抵抗或适应外部压力的工具。这种“互构”的概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挑战了那种认为国家是单向施压者的传统观点,转而揭示了地方主体在复杂博弈中的能动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性别角色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微妙转变那几章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进步”或“倒退”的结论,而是呈现了一种充满张力的共存状态。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国基层社会韧性与变迁机制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