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间词话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 王国维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5903
字数: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早先试图以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评鉴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学者,中国人心中耀眼的国学巨匠之一。其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恰似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n对王国维的感觉,在我眼中所见,他更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对文学的感情更像是对待毕生的爱物,对于文字的精细,恰似他与生俱来的秉性。他的身上无一不散发出一种干净、高贵的气息,他是应该为了这些而存在的,他并不存在于人间,人间烟火之熏染,会教他的容颜黯淡,人间生活之俗世,会折损他的灵性自然。
n他是静的,他敏锐的思想恰似一条阔大却默默流动的河流,具备了狂风暴雨的能力,但更多时候,是温柔以对。
n温柔以对的是他的生。他的生平是极其简单的,除却正常的娶妻生子,我没有读到过关于他的任何绯闻。狂风暴雨的是他的死。他平心静气地生活了许久,在五十岁时,采取大风呼啸、大海奔腾般的超乎平常的死法——自沉。他的死虽是悄无声息地沉于塘底,对于世人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n★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上篇
n有境格自高
n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n王国维用“境界”评词本是来源于唐朝王昌龄论诗“物境”“情境”“意境”之说。他将其“意境”理解为“境界”。按我的理解,这“境界”一说所谈的应该是一个人在其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境界,它不仅仅是艺术,还是哲学。
n正如一个人要是心术不正,那写出来的必定成不了大气候,因为文字总是不知不觉地透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管你所写的是坦荡之词,还是要用文字来遮掩你的内心。你写的是坦荡之词,显露的就是你坦荡的心;你要靠文字来粉饰自己或者遮掩内心,那文字终显露的就是你的虚荣之心或遮掩的自卑。不仅仅在词中如此,在任何人的文字中都是这样。
n“意境”仅是一种外露的氛围,“境界”则是无处不在,且深藏、潜行于作品之中的个人精神境界与纯粹,袒露作者的性情世界与内心独白。
n真正有人生境界的人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并不是要世人抬头仰视,心里默念着:这是多么高尚,我是多么卑贱。
n和一个人接触久了,你会渐渐摸清他的性格,而一个人的文字也恰似他性格的流露,不管你如何改变,文字却如影随形,如同一面时时反照你的镜子。
n王国维先生是早就明白了文字与人的关系的。所谓文学即人学。他所提出的“境界”之说比“意境”更开阔更准确,“意境”仅仅是词所营造的氛围,所表达的情感,而“境界”则是从词里铺展开来的个人活在人生中的大智慧!
n有境界是人生中的一种纯粹。纯粹不是如平常人所说的单一,或者用简单就可以概括的去伪存真,纯粹指的是精神世界里的干净,这样的干净才能够散发出真正的智慧,博大之境界。
n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跟人的心灵对话的,是能够提升人心境界的。这种作品必定是在生活中获得了大智慧,自我获得了救赎,才能够影响他人,先自救才能够救人。
n有境格自高,有境乃是文字中真正的高贵之气。
n真假无须辨
n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n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n“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由这句话观之,“造境”与“写境”分别对应的是西方的“理想派”和“写实派”,我更乐意将其称为浪漫和现实。
n不明文学之人,当他不能明了之时,总是喜欢将文学称为是“假的”,殊不知只是他的生活经验或者修养水平尚未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如果仅仅以“真假”评定文学,那是对我们所听到的“谣言”的评定。
n其实,文学都是假的,但文学又都是真的。
n我们看文学作品,它仅仅是一个人的表达,即使是个真实的事件在被转述之后,也会蒙上转述人的个人色彩在里面,哪怕是微弱的。所以,在我上堂新闻课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这个世界不存在真相。真相和的真理一样,注定是悖论。
n不管是现实的“写境”还是浪漫的“造境”,它都是虚构和幻想的。不过它的本质是我们现实人生的表达和述说。这样的表达和述说都是真诚的,我们觉得它其实是我们心灵的再现。
n物我需两忘
n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n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从此则评论当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自然”和我当初欣赏王国维的纯粹是如出一辙的,人性之美,也是莫如自然。人的心总是被各种欲望争夺着,当它不健康、不平衡的时候,它就会亢奋、狂躁、峻急甚至走进黑暗。可是它也能够犹如一条潺潺流出的溪流,发出悦耳自然的声响。
n王国维在这一则评论中欣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远地自偏,心融于南山,眼见菊花,鼻嗅花香,不骄不躁,不慌不忙,此是人生自在悠闲的大境界。似乎人就是这自然景物散发出来的气质,不需要浓墨重彩,好似一个人高兴便要狂叫,一个人悲伤便要号啕,一个人在心智成熟后绝不会如此简单地表达情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因为早已物我两忘。
n“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n其中后一句就很明显地点出了他的喜好,古人的词,有我之境的写法是很多的,那么写无我之境的就显得稀少了,而正是写这些无我之境的才是写词中的真豪杰。
n“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词的理解如此,在任何文章中都是这样的。哪怕一个人在说话,讲故事,甚至写日记的时候,都可以从他的话语和文字中感受到他的个人气息。更何况,文字和语言在人们的运用中,除却交流,更多的还是表现自己的方式。既然是表现自己,又怎么不着上自己的色彩呢。“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句正是作者强烈感情的流露,并且对于自己的感受附着在他物上非常明显,眼睛是泪眼,可见其伤心,伤心极了去问花,花本就是不说话的,这个时候却因为自己的伤心而去怪罪于植物的本性。“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此句也是作者的心情不佳,所见皆是阴冷萧条之境。这些文字所传递的都是些大悲大喜之情,是我们平常生活之中的喜怒哀乐简单自然的流露,而词人却用他漂亮的表达方式将我们的这些情感传递得更准确,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些共鸣往往是对作者当时遭遇的同情,或是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读后便会觉得原来这样的心情,我们都是如此真切地体验过,而词人将这样的感情准确地倾吐出来,好的文字起到一种帮助我们表达的作用。
n像这样的文字只要多加演练,那么只要具备文字功底的人是很容易达到这个水平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香菱学诗,一个没有上过几天学的香菱,在熟读了一些诗歌,在林黛玉的指点下,从不会作诗的她也能像模像样地开始写诗了,而且还不乏精彩得令林黛玉欣赏的诗句。
n但我认为这些都是匠心,正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你读它,你会跟着它悲伤甚至自怨自艾以至消沉,你会跟它欢喜甚至心跳激动以至亢奋。这样的文字,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也就是相当于太多的人间烟火在里面,它再生动,再能点触到你的情感,可是它是躁动的、变化的,不能给你安静,不能给你人生的祥和与心灵的平静。
n物我两忘的境界是暗含哲理的人生大智慧,一个悟透生活的人才能够真正融入生活,才能够真实地享受、把握生活。我所说的悟透并非就是那种所谓的有些人把“看淡了”“看透了”天天挂在嘴边,可是稍稍一遇到点事情便觉得自己的人生堕入万劫不复深渊之人。这样的人是假天真、伪智慧。
n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珍惜自己、珍惜他人、珍惜时光的人,他的活,少了功名利禄的计较,多的是清心寡欲的悠闲。
n序言
过去在学校里读到的一些文学理论,总是感觉像隔着一层纱布看世界,朦胧而缺乏实感。但这次翻阅这本“人间词话”的版本,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图解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对“意境”的剖析采用了多维度的解析。例如,在讨论“境界之高下”时,书中不仅有文字的阐述,还辅以了不同风格词作的对比分析,甚至巧妙地引入了宋代绘画的构图原理来类比词作的章法布局。这种跨学科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它让“境界”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量化、可以比较。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区分的讲解,书中特意选取了代表性的篇章,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了诗人情感投入的密度与景物描写的侧重点,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来得直观有力得多,让人茅塞顿开,理解了何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超脱与难得。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说,我们总在追寻那种既权威又鲜活的解读版本。这本“人间词活”的编纂团队无疑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它显然不是简单的文字排版,而是一次深度的“文化重构”。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注释和背景资料的补充,那些引用的史料细节,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陷入堆砌史料的泥潭,而是将这些背景知识像线索一样,巧妙地串联起词人的生平际遇与词风的转变。例如,在分析李清照后期的词作时,书中对靖康之变的描述,虽然篇幅不长,但情感的张力与对时代悲剧的精准把握,一下子就点亮了那些看似平淡的愁绪背后的沉重。这种对历史语境的尊重与还原,使得我们阅读词作时,不再是欣赏孤立的文学作品,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宋代文人士大夫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悲歌。
评分坦白说,我对传统文学批评类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敬畏又略带距离的态度,总觉得内容会过于晦涩深奥,需要极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勉强理解。然而,这本“人间词话”的解读方式,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亲和力。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王国维老先生那些精辟却又常常让人琢磨不透的“境界说”,用一种近乎白话却又保留了深刻哲理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穿插的那些看似轻松实则洞察人心的评论。比如谈到某位词人对特定意象的偏爱,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偏爱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心境的纠葛。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谈,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它成功地做到了“导读”与“原著精神”的平衡,既保留了原著的学术价值,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人在享受词的优美之余,也能领略到批评的犀利与洞见。
评分这本“人间词话(全彩印刷 图解版)”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赏心悦目”。我一直觉得,古典文学的精髓,除了文字本身的韵味,视觉呈现也至关重要。这版书的纸张厚实且带有温润的质感,全彩的印刷将那些描绘的风景、人物的意境,甚至是词牌本身的结构图,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特别是那些对古代文人生活场景和意境的插画,色彩的运用极其考究,既不失古朴典雅,又充满了现代的审美趣味。我仔细对比了几个不同版本的词话,这本图解版在配图的精细度上明显胜出,它不是那种简单地为文字配图,而是真正做到了“图文相融”,让那些抽象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隔岸花开”、“斜风细雨”都有了具体的视觉参照。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直观的体验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它能迅速拉近读者与宋词的距离,让人在品读“昨夜西风凋碧树”时,脑海中不再是模糊的色块,而是能“看”到那份萧瑟和苍凉。这种用心的制作,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
评分说实话,阅读古典文学的另一个难点在于“韵味”的流失,尤其是在现代阅读习惯下,我们很难沉下心去体会那种平仄之间的抑扬顿挫。这本“人间词话”在辅助阅读体验方面,做了许多别出心裁的努力。它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书籍,仿佛还暗示着一个动态的聆听过程。虽然它没有附带音频,但其排版和对音韵的分析,却能引导读者自行在脑海中重建词的音乐性。特别是对一些经典名句的拆解,它会细致到标示出哪些字用的是仄声,哪些词的组合容易产生回环之美。这种对声音美学的细致入微的关注,让我重新审视了诗词的“听觉效果”。它教会了我如何“听”词,而不是仅仅“读”词,这种从视觉到听觉的延伸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对作品的审美层次,让人感叹,好的文学作品,确实是全方位的艺术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