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百家讲坛:谋攻(兵家分卷)
定价:29.80元
作者:宋一夫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0614316
字数:
页码:1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谋攻,意指进攻的计谋和策略?战争不单是财力、物力、兵力的较量,也是敌我双方施谋用计的较量。因而,高明的军事家总是用奇谋妙计进攻敌人,从而达到一举获胜的目的。“谋攻”说的核心在于一个“谋”字,“攻”是具体的军事行动,而善于用“谋”,则可使进攻千变万化,无往不胜。
目录
国学漫谈
谋攻
孙武·说谋攻
历史战例 世民不战屈突厥
子仪单骑走敌营
司马穰苴·说谋攻
历史战例 赵充国镇边安民
冯异巧用变服计
吴起·说谋攻
历史战例 拓跋焘兵占夏都
李世勣步战破马阵
孙膑·说谋攻
历史战例 刘邦机变救危难
李光弼保卫太原
尉缭·说谋攻
历史战例 虞诩增灶破羌兵
军中火牌显神威
《六韬》·说谋攻
历史战例 耿弇一战下两城
朱棣挥鞭退南师
《黄石公三略》·说谋攻
历史战例 李想雪夜出奇兵
吴磷叠阵败金将
曹操·说谋攻
历史战例 曹操智斗吕飞将
荀攸饵敌败袁绍
李靖·说谋攻
历史战例 王世充诡李密
刘□草人晋王
何去非·说谋攻
历史战例 张巡削蒿射叛贼
寇准劝驾征辽兵
《百战奇略》·说谋攻
历史战例 檀道济量沙退敌
张巡草人借箭
作者介绍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学博士,编审。现任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学术著作有《二重结构理论》、《中华儒学通典》、《中华道学通典》、《中华佛学通典》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文摘
世民不战屈突厥
突厥是隋朝和唐初北方的一个强大民族,它分为东西两部,控制了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并经常骚扰内地。突厥骑兵来去迅速,能胜就战,战败就跑。
唐朝初年,立国基础不牢,又要农民起义,消灭割据势力,无力对付突厥,李渊甚至打算将都城迁出长安(今陕西西安),以避开突厥势力,但由于李世民等人的反对而作罢。
不久,唐朝宫廷发生了一次,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从李渊手中接过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突厥以为唐朝发生内乱,政局不稳,便趁机再次发动了进攻。
突厥颉利可汗率领大军一直打到渭河便桥之北,这里离长安只有四十里。颉利派他的心腹执失思力到长安了解唐朝方面的动静。执失思力拜见唐太宗李世民时,傲气十足。他威胁说:“颉利和突利二位可汗率领精兵百万,已经到了长安城外,你们怎么办?”
李世民义正词严地对执失思力说:“大唐给突厥的财物,多得数不清,我又和你们可汗当面订了和好的盟约。现在你们可汗竟然背弃盟约,率军深入到我都城附近,责任全在你们,我们是问心无愧的。你们虽然不是中原民族,也总该有人心,怎么能忘掉我们的大恩,在我面前夸口国强兵盛呢?你实在是大胆放肆,我今天先把你斩了!”执失思力一听说要杀他,吓得赶快磕头请求饶命。
李世民做好了军事部署后,就亲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飞骑直奔渭水岸边,隔河严词谴责颉利背弃盟约,侵扰唐朝。突厥将领敬畏地下马向李世民施礼。随后,唐朝大军整队开来,鼓号齐鸣,士气高昂。颉利见执失思力被囚,唐军的军容又如此威武雄壮,心里畏惧,知道靠武力讹是不行了。
李世民命令大军后退布阵,准备单独留下和颉利继续对话。大臣萧瑀认为李世民轻敌,苦苦劝说他不要冒险。李世民自信地对大臣们说:“突厥以为大唐朝内有难,朕又刚刚继位,政局不稳,一定不会抵抗,所以才敢举国出动,杀到长安郊外。若关闭城门防守,突厥就会认为我们软弱可欺,必然大肆抢掠。朕偏偏故意只带几个将领出来,表示并不在乎他们:随后又出动大军,使他们知道,朕已经做好准备。这样的做法出乎他们的意料,使他们威逼我们屈服的阴谋不能实现。突厥深入我都城之下,也有艮惧之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打,我们必胜;要和,也可以稳定一个时期。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如果诸位不信,请等着看吧!”
当天,突厥果然前来请求讲和,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上和突厥再次订立了双方和好的盟约,突厥引军退去。
事后,萧踽问李世民:“颉利求和之前,各位将领争着请战,陛下不允许,叫他们引军后退,后来突厥自己退了,臣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李世民答道:“朕看到突厥兵士虽多,但不严整,估计他们只是想多讹我们的财物而已。当他们前来讲和的时候,可汗独自在渭水的西边,他的将领都来拜见我。如果在他们的退路上埋伏军队,前后夹击,消灭他们易如反掌。可是,国家还不安定,百姓也不富足,还是不打仗为好。战事一开,一定有很多损失。突厥失败了,和我们结下了仇,必然寻机报复,这样,朕就不能专心治国了。所以朕采取议和的办法,等他们以后骄傲懈怠,我们的力量更强大时,再一举征服它。”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军队彻底打败突厥,俘虏了颉利。西北各族纷纷归附,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孙子兵法》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文中李世民轻骑退敌就收到了这样的效果。李世民可谓洞悉兵法,深谋远虑。
……
序言
国学漫谈
谋攻
孙武·说谋攻
历史战例 世民不战屈突厥
子仪单骑走敌营
司马穰苴·说谋攻
历史战例 赵充国镇边安民
冯异巧用变服计
吴起·说谋攻
历史战例 拓跋焘兵占夏都
李世勣步战破马阵
孙膑·说谋攻
历史战例 刘邦机变救危难
李光弼保卫太原
尉缭·说谋攻
历史战例 虞诩增灶破羌兵
军中火牌显神威
《六韬》·说谋攻
历史战例 耿弇一战下两城
朱棣挥鞭退南师
《黄石公三略》·说谋攻
历史战例 李想雪夜出奇兵
吴磷叠阵败金将
曹操·说谋攻
历史战例 曹操智斗吕飞将
荀攸饵敌败袁绍
李靖·说谋攻
历史战例 王世充诡李密
刘□草人晋王
何去非·说谋攻
历史战例 张巡削蒿射叛贼
寇准劝驾征辽兵
《百战奇略》·说谋攻
历史战例 檀道济量沙退敌
张巡草人借箭
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方面的经典解读,主要还是出于对提升自身战略思维的渴望。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太快了,很多决策往往需要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迅速做出,而历史上的兵家智慧,尤其是这种经过现代学者梳理和解读的文本,恰恰能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冷静的视角去审视眼前的困境。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论证的充分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古文,而是将晦涩的古代军事思想,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发现很多困扰已久的工作难题,似乎都有了新的解决思路。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正是阅读经典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滤镜,帮助我们看清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而不是被表面的喧嚣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带来了一种奇特的“沉浸感”,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充满谋略与权衡的时代。作者在阐述理论时,引用了大量鲜活的历史典故和具体的战例作为佐证,使得那些抽象的军事原则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当他解释某个战略概念时,会立刻穿插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分析,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说服力。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精彩的分析时,会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推演作者的思路,甚至尝试将这种逻辑应用到日常的小决策中去。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收获。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思维的训练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设计采用了传统的国风元素,色彩搭配典雅大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号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版心留白得当,使得整体视觉感受非常舒适。这种对细节的注重,体现了出版社在书籍制作上的用心良苦。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内容要精湛,外在的呈现方式同样重要,它代表着对读者最基本的尊重。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初次接触这本书时,这种精良的制作工艺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定下了一个非常高的基调,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对“兵家分卷”这个定位还有些疑虑,担心内容会过于偏重军事技术层面而缺乏人文关怀。然而,通读下来,我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作者非常高明地将军事谋略上升到了为人处世、组织管理的高度进行探讨。他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最终指向的还是智慧、德行与预判能力,这与现代社会对领导力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这本书成功地将古老的战场哲学,转化成了指导现代生活的生存智慧手册。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风险评估。对于任何希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优势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深远的、非功利性的思维框架,其价值远超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学读物。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常常在寻找那些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读物。市面上关于古代思想的解读汗牛充栋,但很多要么过于学院派,佶屈聱牙,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化,为了追求销量而牺牲了思想的内核。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他在保持对原著精神忠实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的现代管理学、博弈论等概念进行类比和阐释,使得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构建,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边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观点时的审慎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的可能性,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导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