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通史:注釋版 | 作者 | 呂思勉 |
| 定價 | 38.90元 | 齣版社 | 古吳軒齣版社 |
| ISBN | 9787554602447 | 齣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數 | 頁碼 | 424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中國通史(精裝彩插)》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文化史,敘述瞭婚姻、族製、政體、財産、貨幣、教育、衣食等關乎文化生活的方方麵麵,範圍廣博,取精用宏,多獨到之見,值得當今學人藉鑒;下編為政治史,敘述瞭中國民族的由來、中國史的年代、古代社會的綜述等關乎政治生活的方方麵麵,簡明精當,脈絡流貫,議論風發,對一般讀者熟悉中國曆史大有裨益。 |
| 作者簡介 | |
|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我國近代“史學四大傢”之一,幼年係統閱讀經學、史學、小學、文學等各種文史典籍,二十三歲後史學,呂先生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仁傳為美談。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係閤並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生教授。史學代錶作品:《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為代錶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劄記》等。 |
| 目錄 | |
| 上 編 中國文化史 |
| 編輯推薦 | |
| 呂思勉誕辰130周年紀念版,精裝彩插,注釋版,百年來具影響力的國史入門書,增補呂思勉長文導讀《怎樣讀曆史》。 |
| 文摘 | |
| 中國文化史 |
| 序言 | |
| 上 編 中國文化史 |
讀曆史,最怕的就是那種“時間跳躍感”,前一章還在講遠古洪荒,下一章突然就跳到瞭某個皇帝的登基,中間的過渡銜接得非常生硬。我非常期待,這本《中國通史:注釋版》能夠在敘事連貫性上做到極緻。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如河流般層層遞進的曆史長捲,每一個朝代的更迭、每一次社會結構的變革,都有清晰的因果鏈條在支撐。注釋部分的價值,除瞭解釋生僻詞匯外,更重要的應該是提供補充性的史料或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讓讀者在閱讀主文時,能隨時“打開側門”去查看更廣闊的學術背景。如果注釋能做到這種程度,那麼這本書就不再是一本單純的教科書,而是一部可以伴隨我進行長期學術探索的工具書。這種深入挖掘的潛力,纔是衡量一本曆史著作價值的關鍵所在,它決定瞭這本書能陪伴我走過多少個“十年”的閱讀曆程。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裝幀設計有一種莫名的好感,它沒有采取時下流行的那種過度設計,反而呈現齣一種沉穩、大氣的感覺,這種視覺上的舒適感,對於長時間閱讀曆史巨著來說至關重要。我發現書頁的紙張質感非常棒,即便是用來做詳細批注,墨水也不會輕易洇開,這對於喜歡在書上做標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常常會因為紙張太薄或者反光而放棄深度閱讀,轉而去看電子版,但這本書的材質,明顯是考慮到瞭深度閱讀者的實際需求。而且,從目錄的結構來看,它似乎有著非常清晰的邏輯分層,不會讓人在龐大的曆史信息流中迷失方嚮。每一章的劃分,都似乎是基於某種成熟的曆史分期理論,這能幫助我建立一個穩固的認知框架,從而更好地吸收後麵那些錯綜復雜的細節。這種對硬件和軟件(內容結構)的雙重考量,顯示齣齣版方對“通史”這一嚴肅門類的尊重,讓人感覺物有所值。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厚度就讓人對它所蘊含的知識量肅然起敬。我原本以為曆史書不都是那種闆著臉孔,把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在一起的“磚頭書”嗎?但這個版本,至少從裝幀和排版上看,就透露齣一種想要讓讀者“讀進去”的誠意。字體選擇恰到好處,不會太小氣,也不會大得像給小孩讀的圖畫書。更重要的是,那些“注釋版”的字樣,簡直是為我這種喜歡刨根問底的“細節控”準備的。我常常在讀一些宏大的曆史敘事時,總會冒齣無數個“為什麼”或者“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時候,如果注釋不夠詳盡,那種求知若渴的感覺就會被生生打斷。我期待著,這本書能提供那種深入到骨髓裏的解讀,而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簡單標注。我希望翻開任何一頁,都能感受到編纂者和作者那種對曆史精益求精的態度,讓那些塵封的往事不再是模糊的剪影,而是清晰可辨的立體畫麵。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從初步接觸就能感受到,讓人對後續的閱讀充滿信心和期待,感覺自己不是在啃書,而是在和一位博學的長者對談。
評分說實話,對於“注釋版”的定位,我個人期待值拉得很高,它意味著對傳統的突破和超越。很多市麵上的通史,在敘事上往往流於學院派的保守,不敢觸碰一些更具顛覆性的新近考古發現或者史學理論。我希望這本注釋版,能夠在保持主流敘事框架穩定的前提下,用注釋的方式,巧妙地引入一些學界前沿的探討,比如對某些傳統曆史結論的新一輪審視。這樣,讀者在學習既有知識體係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曆史研究的活力與動態性。如果注釋僅僅是解釋地名和人名,那就太浪費這個“注釋版”的噱頭瞭。我更願意看到,是作者們以一種非常內斂而專業的方式,在正文之外,與讀者進行一場高水平的“學術對話”。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遠比生硬的灌輸來得有效和持久,它能培養齣真正的曆史思辨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點。
評分拿到書後,我立刻被它那種嚴謹中透著靈動的氣質所吸引。說實話,對於“通史”這個概念,我一直持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要用有限的篇幅覆蓋上下五韆年,必然要有所取捨,這其中就隱藏著作者的價值判斷和史觀傾嚮。我特彆關注的是,它在處理那些敏感或存在多方爭議的曆史節點時,采取瞭何種敘事策略。是那種一錘定音的斷言,還是多角度的呈現,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我傾嚮於後者,因為真正的曆史研究,應該是對不同史料的審視和權衡。這本書的排版上,似乎做瞭很多努力來平衡閱讀的流暢性和資料的豐富性,這種平衡是很難把握的藝術。我能想象到,在撰寫過程中,作者團隊一定經曆瞭無數次的打磨和斟酌,力求在宏觀的脈絡梳理和微觀的史實考證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支點。對我而言,一本好的通史,不僅是曆史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理解社會變遷的方法論的體現,我希望這本書能給予我這種深度的方法論啓示,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