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山海经(国学经典丛书 名家注译本) |
| 作者 | 原著:佚名 李慕古 注译 |
| 定价 | 29.0元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480781 |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name='OLE_LINK1'>《山海经》是一部非常奇特的书,在短短的三万一千字的篇幅中,记载了上古社会地理、天文、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还保存了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被称为古人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这本书,古代学者已经作了很好的注释和考辨,现代学者也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过这部书古奥难懂,现有的注释多援引古人注解,不太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所以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这部《山海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注释和翻译,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旨在希望更多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
| 作者简介 | |
| u 注译者介绍 李慕古,南京大学博士后,自幼仰慕古之圣贤,喜读《山海经》、《菜根谭》、《》、《庄子》等古代典籍,尤喜钻研“天地奇书”《山海经》,深深被其营造的奇特世界所吸引。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国学经典丛书·名家注译本 |
| 文摘 | |
| 鲁迅先生曾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描述了一本自己在童年时候极为渴慕的书,里面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让迅哥儿如此痴迷? 《山海经》是一部非常奇特的书,在短短的三万一千字的篇幅中,记载了上古社会地理、天文、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还保存了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被称为古人生活的百科全书。 古传此书是大禹和他的属臣伯益所作,但是,从内容来看,这本书显然不是一人一时所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是周、秦、汉时期逐渐由多人先后写成, 后由汉人刘向父子校定。 成书以来,因为有些内容被认为荒诞不经,对其评价也就充满争议。 《山海经》的书名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但司马迁认为它荒诞不经、不登大雅之堂,“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山海经》,以为是大禹、伯益治理洪水时所记。班固依刘歆《七略》作《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在“数术略”。 东汉王景治水,明帝赐以《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山海经》被视为实用的地理书。随后历代书目多将其归入历史地理类,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可见《山海经》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可靠的 “史地书”。 近代学者们开始用新眼光考察《山海经》,尤其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诸如人们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为《山海经》属于史地书提供了新的支撑。尽管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山海经》虽然记述了山川地理,但很多是传闻之辞,很难考实,不可视为实用的地理书。它虽对后世志怪小说影响很大,但本身不能算是小说作品。但是更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山海经》的科学价值。 王国维根据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考证商王世系中王亥的故事,认为“虽悠谬之书如《山海经》 《楚辞·天问》……其所言古事亦有一部分之确实性。”日本学者小川琢治认为“要之中国上古之地志,在《禹贡》反甚有可疑。而从来中国学者不信之《山海经》,却大有可采。其研究东亚之地理及历史上,决不可忽。” 徐旭生先生则进一步指出“《山海经》中之《山经》是我国古地理书之一,并非如清代修《四库全书》诸臣所斥为小说家言,固无疑问。” 当代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 《山海经》较早的版本,有刘向《七略》所载十三卷本。包含现行本中的“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和“海内经”四卷。稍后是刘歆所校、郭璞所注十八卷本。包括“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 海内经”四卷, 外加“大荒经” 五卷。 随后较有影响的是唐宋二十三卷本、十八卷本。 唐宋二十三卷本,有学者认为是由古本十八卷分割而成的。 十八卷本大体有两种版本, 一种是从晋传下来的郭注十八卷本, 另一种是尤袤所得的道藏本。后者也是十八卷, 只是分卷方式不同, 将“山经”分为十卷,“海外南经”以下合为八卷。 明清时期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明道藏本《山海经》十八卷。宋道藏本失传,明代重编“道藏”中有《山海经》十八卷, 为正统年间刊本。 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十八卷。在经文注解、地理考证、版本流传考评、经传校勘等方面, 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清郝《山海经笺疏》十八卷。阮元序曰:“郝氏究心是经, 加以笺疏, 精而不凿, 博而不滥, 粲然毕著, 斐然成章。” 现在通行的《山海经》十八卷,包括《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包括南山、西山、北山、东山、中山经各一卷。《海经》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三个部分,其中《海外经》包括海外南、西、北、东经各一卷,《海内经》包括海内南、西、北、东经各一卷,《大荒经》包括大荒东、南、西、北经各一卷、海内经一卷。 《山海经》本来是有图画的,所以又被称为“山海图”。南宋朱熹说“《山海经》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云‘东首’,疑本依图画而述之。”后来明代的胡应麟、杨慎,清代的毕沅也都认为《山海经》是《山海图》的文字说明。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按古图书而定昆仑山,这古图书就包括《山海经》,应该是有图的,郭璞注《山海经》作有《山海经图赞》,陶渊明也写有《流观山海图》,南朝画家张僧繇与宋代校理舒雅都绘有十卷本《山海经图》,可惜他们看到的或绘制的图画早就亡佚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都是明清人根据内容描绘制的。 《山海经》这本书,古代学者已经作了很好的注释和考辨,现代学者也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过这部书古奥难懂,现有的注释多援引古人注解,不太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所以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注释和翻译,充分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希望更多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本书主要内容为《山海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还读楼本为底本,注释力求简明,以现代汉语注解为主,适当引用古人注释,繁难字均标注现代汉语拼音。翻译以直译为主。 当年迅哥儿为喜爱的宝书能否让你也痴迷呢?我们都期待着。 |
| 序言 | |
作为一部跨越时空的作品,它所描绘的生物和地域,简直是人类想象力的极限展现。那些奇形怪状的神兽,它们的习性、它们所处的山川河流,无不挑战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固有认知。你会发现,原来在古代的先民眼中,自然界是如此的广袤无垠,充满了未知与敬畏。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化身为一名上古的探险家,正手持简册,小心翼翼地记录着脚下的奇观异景。这种宏大的叙事结构,超越了单一的故事线索,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洽的古代宇宙观,囊括了地理、生物、巫术、祭祀等诸多层面。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记录方式,虽然零散,却也最能体现出先民对世界万物的探索精神和朴素的科学观察,让人由衷地敬佩古人的观测能力与丰富的神话创造力。
评分这套注译本的用心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读者的桥梁。如果没有详尽的注释和清晰的译文辅助,我相信绝大多数现代人可能无法真正领略其精髓,很可能在第三页就被那些拗口的古文劝退了。而这部书的译者们显然深知此中三昧,他们的译注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意和韵味,又用现代的语言对关键概念进行了精准的阐释,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平衡。我特别欣赏那些在译注中加入的考证和引证,它们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探讨了不同版本间的差异,甚至引入了考古学和民俗学的观点来佐证,使得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视角,让原本高冷的经典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真正实现了国学经典的普及化和现代价值的重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适中,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特别是那些精美的插图,虽然是根据古籍描述重新绘制的,但却充满了想象力和古朴的气息,每一幅图都像是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窗户,让人忍不住驻足细看,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这套丛书时是下了大功夫的,完全对得起“国学经典”这四个字所代表的厚重与传承。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我特别喜欢它在卷首设置的导读部分,文字精炼,却能迅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部宏大著作的基本认知框架,为接下来的探索之旅铺平了道路。
评分初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语言的古奥与魅力的并存。那些上古的描述,乍一看确实有些晦涩难懂,很多词汇和句式都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仿佛能听到远古洪荒之声在耳边回荡。但正是这种“难懂”,才更凸显了它作为“经典”的价值所在,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咀嚼每一个字背后的历史重量和文化内涵。我尝试着大声朗读其中的某些篇章,那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即便脱离了现代语境,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蕴含的磅礴生命力。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直白叙事,而是充满了隐喻、象征和跳跃性的想象,每一段落都像是碎片化的神话和地理志的混合体,需要读者自己去拼接、去构建心中的世界图景。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也极富回报的智力冒险。
评分读罢全书,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对时间长河的敬畏。它不像历史书那样记录明确的事件,更像是一部集体无意识的梦境记录,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其底色是如何被这些古老的故事和信仰所浸染和塑造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不是用理性的、机械的眼光,而是用充满神秘色彩、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眼光。这种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提醒着我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回望源头,汲取那些植根于土地深处的精神力量。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领悟,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需要指引时,悄然散发出启迪人心的微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