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交换技术
:32.50元
售价:23.7元,便宜8.8元,折扣72
作者:化雪荟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303091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章 绪论
第2章 电话技术与语音信号的传输
第3章 数字交换网络
第4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第5章 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第6章 信令系统
第7章 典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示例
第8章 分组交换
第9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0章 ATM交换技术
1章 IP交换技术
2章 交换新技术介绍
3章 实训部分
附录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充满了匠心,它不像许多技术书籍那样生硬地堆砌技术名词,而是巧妙地将历史发展、核心原理、最新技术和实际部署策略编织在一起。比如,它在介绍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时,没有直接跳入技术细节,而是先回顾了传统IP路由在处理大规模流量时的局限性,以此自然地引出标签交换的优势,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在“为什么需要这项技术”上建立起强大的认知基础。我非常喜欢它对网络安全与交换结合部分的论述。在当前网络威胁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交换设备进行流量清洗、ACL(访问控制列表)的优化部署,乃至硬件层面的安全特性,书中都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不同厂商设备间的配置差异和兼容性问题进行了提醒,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配置命令,但其对“最佳实践”的强调,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踩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之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每一章都在前一章的基础上构建,使得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牢固,读完后你会感到自己对整个网络数据面和控制面有了更强的掌控感。
评分这本《现代交换技术》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色彩搭配沉稳,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初步印象。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排版,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作者在开篇部分便清晰地勾勒出了现代通信网络的核心——交换技术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电路交换到如今的基于IP的分组交换,逻辑脉络非常清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比如将交换机比作高速公路上的智能交通枢纽,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其核心功能。书中对光纤通信和高速以太网协议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关于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这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内容详实,不仅阐述了技术原理,还结合当前业界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让人感觉这本书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整体而言,初读下来,我感到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或初入职场的工程师的入门和进阶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视角来理解现代网络交换的底层逻辑和未来趋势。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一开始我以为它会停留在基础概念的罗列上,但事实是,它对BGP路由协议的复杂路径选择算法进行了近乎教科书式的详尽推演,这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互联网骨干网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中的图表制作极其精良,每一个拓扑结构图都经过精心设计,用不同的颜色和箭头清晰地标注了数据流向和控制信息的交互过程,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多层交换和VLAN间路由的难度。我个人在阅读到关于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的部分时,感受最为深刻。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实时视频会议与后台数据备份——给出了具体的队列调度算法(如WRR、SP)的数学模型和性能对比,这种严谨的量化分析,让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虽然某些章节的技术细节非常密集,需要反复研读和配合网络仿真工具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恰恰体现了它的专业性。对于那些寻求在网络架构设计上寻求突破的资深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深度支撑,绝非一本“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是一本可以长期珍藏的工具书。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的附着力令人满意,即使经常翻阅和在关键位置做笔记,也不易损坏。内容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或许在于其对复杂协议栈的“去魅”过程。许多人在学习TCP/IP协议栈时,往往只关注应用层和传输层,而这本书则将读者带到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幕后”,详细解释了MAC地址学习、ARP解析的底层机制,以及光电转换过程中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对于理解“为什么数据包会丢弃”这一底层困惑,书中提供的诊断思路和工具介绍非常到位,它教会你如何像一个真正的网络工程师一样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配置命令层面。这种由内而外的、根植于物理定律的理解,才是构建健壮网络的基石。总的来说,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技术手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结合了经典理论与现代工程实践的系统性指导,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对未来网络发展趋势的洞察力方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对于边缘计算(MEC)和网络切片等热点概念,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炒作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新范式对现有核心交换架构提出的挑战,以及业界正在探索的解决方案,例如基于可编程芯片的转发平面定制。书中对分布式交换架构(如Clos网络)的分析尤其精彩,它不仅解释了该架构如何解决传统三层架构的扩展瓶颈,还详细讨论了其在负载均衡和容错性设计上的权衡取舍。我个人在研究如何优化数据中心内部东西向流量时,书中关于无阻塞架构的性能指标和部署限制的讨论,为我提供了关键的决策依据。此外,这本书对网络运维自动化和可编程性的关注,也体现了其前瞻性。通过介绍NetConf/YANG等模型驱动的配置管理方式,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从手动配置转向代码化运维,这对于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网络部门来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转型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