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定价:8.00元
售价:5.4元,便宜2.6元,折扣67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040315141
字数:
页码: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承担的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按照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电子线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等5个大类,给出了12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也针对目前国内外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同时对相关课程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国内高等学校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以及相关的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专业认证、教学评估等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提供了依据。
《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可供从事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参考,也可供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在进行专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时参考。
1.电路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1 “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2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3 “电路理论基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说明
2.信号与系统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1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2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3 “信号与系统”、“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说明
3.电磁场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3.1 “电磁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3.2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3.3 “电磁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说明
4.电子线路与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1 “电子线路(I)”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2 “电子线路(Ⅱ)”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3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5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6 “电子线路(I)”、“电子线路(Ⅱ)”、“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说明
5.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5.1 “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5.2 “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说明
附录1 电子信息与电气信息学科国内外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现状调研和分析
附录2 电子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名录
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关注的是它对基础概念的引入方式。坦率地说,开篇部分显得过于学院派和理论化,缺乏对“为什么学这个”的直观解释。比如,在介绍欧姆定律或者基尔霍夫定律时,作者直接抛出了数学表达式和严格的定义,并没有首先通过一个贴近现实的工程应用场景来勾起读者的兴趣。一个初学者如果缺乏电工电子的背景知识,很可能会在最初的几页就被这些抽象的符号和严谨的逻辑锁死,从而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我更欣赏那些能够从一个简单的家用电器或一个常见的小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入手,逐步拆解到核心电学原理的叙事方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书面化,句子结构复杂,缺乏口语化的过渡和解释,阅读起来需要反复咀觎和拆解,这对于那些需要快速入门或对理论消化能力一般的读者来说,门槛设得稍高了。它更像是一本为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准备的“查漏补缺”手册,而非面向零基础读者的“领路人”。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深度和广度之间的权衡上,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的完备性,而非实践的指导性。对于电路分析的核心部分,比如暂态分析、交流稳态分析等,推导过程非常严谨,每一步都遵循了严格的数学逻辑,这对于想深入研究理论的读者是极好的。然而,当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实际元器件选型、误差分析或者常见故障排除的章节时,内容就显得相当薄弱了。例如,书中对电容和电感的讲解,多集中于其阻抗特性,但对于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如滤波、耦合、储能)来选择不同介质或结构(比如MLCC、电解电容)的实际考量,几乎没有涉及。此外,书中很少提及现代电子设计中常用的仿真软件(如SPICE系列)的应用指导,这在当前工程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本优秀的教学参考书,理应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坚守在理论的彼岸,留给读者自己去摸索实践中的具体操作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封面那种深蓝配白字的经典排版,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年代久远的教材,完全没有现在市场上那些新出版的专业书籍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现代感的设计元素,比如一些电路图的抽象化处理,或者更具科技感的色块搭配,但这本书提供的只有朴实到近乎枯燥的视觉体验。内页的纸张质感也中规中矩,油墨的覆着均匀度尚可,但在强光下阅读时,偶尔能察觉到轻微的纸张纤维感,长时间阅读眼睛会比较容易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参考的工具书来说,是个小小的遗憾。排版上,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过于保守,行间距的处理也偏紧凑,导致在查找特定公式或定义时,视觉上的定位不够清晰。如果能借鉴一些优秀的技术手册的版式设计,比如使用更灵活的留白、更清晰的图文混排,相信会大大提升学习的舒适度和效率。总体感觉,这本书的外在包装仿佛停留在上个世纪末的理工科出版风格,虽然内容为王,但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样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价值的重要维度,这一点,本书显然没有做到位。
评分关于全书的结构组织和知识点的逻辑承接,我感觉存在一些跳跃性。虽然整体上是按照电学、电路基础的经典脉络铺陈的,但在从“直流分析”过渡到“正弦稳态分析”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过渡章节来解释如何引入相量法以及这种抽象化处理的物理意义。读者需要自己去建立这种联系,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再者,全书对于“度量衡”和“单位制”的强调力度不够系统化,虽然在公式旁标注了单位,但对于不同量纲之间的换算规则、有效数字的保留原则等工程实践中至关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讲解得不够深入。这意味着,即便读者掌握了计算方法,在实际数据处理时也可能因为单位混乱而得出错误的结果。一本基础教程的结构,应当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生硬地堆砌概念,本书在这方面的流畅性上,仍有提升空间。
评分这本书在习题和案例的设置上,暴露出了与时代脱节的问题。我认真做完了几个章节后面的例题,发现它们大多集中在纯粹的代数运算和公式代入上,很少出现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具备一定开放性的综合性问题。例如,在讲述半导体器件基础时,题目往往是要求计算某个给定偏置点的直流工作点,计算过程机械而重复。现代的电子电气工程,更强调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好的习题应该能引导学生思考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或者要求他们根据特定需求(比如功耗、成本限制)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结构。这本书的习题更像是对公式的机械复述练习,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思维的激发。很多案例的背景设置也显得陈旧,似乎还停留在晶体管时代的设计范畴,对于现代的微控制器、集成电路应用等热点内容,鲜有涉及,这使得学习过程显得有些枯燥乏味,难以与当今的电子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