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听力训练体系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李国棋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63938223
字数:
页码:1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系统地进行听力训练是音响教育和技术研修的重要一环。听力训练系统包括实际感受声音的音调高低、音量大小、声音音色、时值长短等,还包括音乐的频率特性、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记忆等。通过试听比较和分析各种声音的差异,判断产生声音差异的物理原因,有助于提高音响工作者的听力。
“1/3频程中心频率复合音的练习”,提示音为1/3频带中心频率粉红噪声(PinkNoise)。播放声音让学生回答复合音中心频率。由于这个练习与图示均衡器标注完全相同,建立倍频程和1/3频程中心频率复合音的听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助于音响设备的频率操作。
“判断声压级差的练习”是培养音量大小听感与对应物理量声压级差的练习。声压级的单位用dB表示,与声音特性相关的很多指标也都规定以dB为计量单位。对dB的感性是音响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能力。
训练使用一段持续10秒钟左右的音乐,反复重放,提示衰减几dB,然后记忆,要求学生回答重放音乐的声压级差。声压级差的变化幅度从10dB开始,以后缩小到相差5dB,相差2dB。相差10dB时非常简单,很快就能掌握。相差5dB时也容易被分辨,但是相差2dB时就变得相当难了。
与音乐音响频谱特性相关的练习称为“音乐频率特性的练习”,播放标准音乐和某一频带被提上后的相同音乐,让学生比较标准音和比较音的不同,判断在哪个频带上被提升。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感受音乐音响特性的不同对音色的影响。同时,记忆各个音乐频率特征。
“判断复合音成分数的练习”、“判断频谱成分比例的练习”是听取各种各样的合成声音,判断构成测试声音的频率成分或成分比例,感受频谱成分和音色的对应关系。在这些练习中使用的声源都是计算机合成的波谱声音。
以上所述练习,对理解音响心理量和对应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十分有益。
……
绪论
何谓“听力训练体系”
听力训练的目的
听力训练的内容
听力训练的效果
听力训练的历史
章 声音的基础知识
1.1 振动和波
1.1.1 声音的本质
1.1.2 声音的计量
1.1.3 声音的传播
1.1.4 声音的衰减
1.1.5 声音的频率分析
1.2 入耳的听觉感受
1.2.1 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2.2 响度感觉
1.2.3 音调感觉
1.2.4 音色感觉
1.2.5 和谐感觉
1.2.6 空间感觉
第二章 听力训练体系
2.1 声音基本特性的听力训练
2.1.1 辨别音调高低的训练
2.1.2 辨别音量大小的训练
2.1.3 辨别声音长短的训练
2.1.4 辨别声音音色的训练
2.2 音乐特性的判断
2.2.1 音乐的相对声压级差的判断
2.2.2 音乐重放频率特性的判断
2.3 特定声音的记忆
2.3.1 常用声学测试信号的记忆
2.3.2 噪声的记忆
2.3.3 临界频带
2.3.4 混响时间的判断训练
第三章 听力训练软件
3.1 《神耳》的运行环境
3.1.1 硬件要求
3.1.2 软件环境
3.1.3 听力训练体系内容明细表
3。2 主菜单
3.2.1 绪论
3.2.2 检查设备
3.3 听力训练
3.3.1 纯音相对音调高低的判断
3.3.2 纯音频率的记忆
3.3.3 噪声中心频率的记忆
3.3.4 纯音相对音量大小的判断
3.3.5 纯音相对长短的判断
3.3.6 高次谐波成分的判断
3.3.7 频谱分布的判断
3.3.8 频率失真度的判断
3.3.9 调制频率的记忆
3.3.10 音色的判断
3.3.11 音量的判断
3.3.12 音乐高频切除的判断
3.3.13 音乐低频切除的判断
3.3.14 音乐峰型提升的判断
3.3.15 音乐谷型衰减的判断
3.3.16 常用声学测试信号的识别
3.3.17 噪声信号的识别和记忆
3.3.18 混响时间的演示
3.4 听力测试
3.4.1 注册页面
3.4.2 考试页面
3.4.3 成绩及评价页面
第四章 听力训练体系的研究
4.1 听能形成在中国的实践
4.1.1 什么是听能形成
4.1.2 听能形成的训练内容
4.1.3 听能形成系统的训练方式
4.2 听力训练与测试条件
4.2.1 听力练习的诸多问题
4.2.2 训练效果的验证
4.2.3 音响设备的现状
4.2.4 未来的听能形成
4.3 “听觉演示”在中国的再实践
4.3.1 何为“听觉演示”
4.3.2 “听觉演示”的主要内容
4.3.3 “听觉演示”的工具
4.4 听觉与审美
4.4.1 引言
4.4.2 听力行为模型
4.4.3 “高级的”听觉感官
4.4.4 听的美学感受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十分考究,这一点很少有读者会特意去提,但我必须点赞。大量的图表和结构化的信息呈现,极大地减轻了阅读负担。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把文字挤得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大量使用了留白和清晰的层级划分,使得重点信息一目了然。特别是那些用于总结核心概念的“思维导图式”插页,我甚至把它们打印出来贴在了我的工作区域。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是一本可以长期参考和随时查阅的工具手册。对于那些追求效率和视觉化学习的人来说,这本书的设计简直是量身定制,它让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完全超出了我对传统学习材料的预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作者用非常生动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讲得透彻易懂。尤其是在介绍如何构建个人学习框架的那一部分,简直是茅塞顿开。作者没有直接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供我自由组合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我特别欣赏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它不是那种“喂食式”的教学,而是鼓励你去思考、去探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里握住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通往高效学习的地图,清晰地标明了前方的路口和岔路口该如何抉择。那种被赋能的感觉,是很多成功学书籍都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如何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评分我通常对那些宣称能“彻底改变你生活”的书持保留态度,因为真正的改变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实践。但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非常务实地承认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承诺一夜暴富或瞬间成功,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并提供了一套可以适应真实生活复杂性的方法论。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小步快跑”的理念,它将宏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在一天内就能完成的微小行动。这种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开始行动的心理门槛。读完之后,我没有感到压力山大,反而有一种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冲动。这是一种非常健康和可持续的激励方式,它尊重了人类在面对巨大变革时的惰性和恐惧,并找到了温和而坚定的突破口。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它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反倒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他自己走过的弯路和最终领悟的真谛。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它们不仅仅是起到调剂作用,更是对核心观点的有力支撑。比如,关于如何处理“平台期”的那一章,作者没有用冰冷的心理学名词来解释,而是用一个攀岩者的故事,完美诠释了那种需要耐心和微调才能突破瓶颈的状态。这种叙事的力量,让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有血有肉,更容易被大脑吸收和内化。读到激动人心的地方,我甚至会放下书,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然后立刻尝试应用书中的建议。这种即时的反馈和验证,大大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和实用性。
评分老实说,我抱着一丝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关于自我提升的读物实在太多了,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词滥调。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它不仅关注“做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持续地做下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系统性”的强调。他不是简单地建议你列个清单,而是教你如何设计一个自我修正的反馈回路,确保你的努力方向始终对准最终目标。这种宏观的视角,将零散的努力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我发现自己过去很多低效的忙碌,其实是因为缺乏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了一个更加稳定和坚固的支撑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