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供热工程
定价:45.00元
作者:尚伟红、宋喜玲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82356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尚伟红、宋喜玲主编的《供热工程》根据高等院校课程改革要求,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为两篇,12个项目,**篇为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其内容包括热水供暖系统、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供暖系统散热设备及附属设备、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辐射供暖、室内蒸汽供暖系统;第二篇为集中供热系统,其内容包括集中供热系统方案、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供热网路水力计算、热水网路水压图与定压方式,热水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供热管网的布置与敷设。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暖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花哨的图画,只有清晰的标题和作者信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肃的专业书籍。我刚拿到手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厚度,足有几百页,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翻开目录,里面的章节划分得非常系统,从基础的热力学原理到复杂的系统设计,再到运行维护,结构清晰,脉络分明。虽然我对这个领域不算完全陌生,但初次接触这些专业术语时,还是有些吃力的。不过,作者在引言部分就非常贴心地解释了编写本书的目的和适用人群,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了心理准备。书中穿插的图表和示意图也都很精准,比如关于换热器内部流体运动的剖面图,直观地展示了能量传递的过程,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上来就抛出难懂的公式,而是先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再逐步深入到数学模型中,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全面,并且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不反光,即使在台灯下看上几个小时眼睛也不会太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作者在每章的末尾都设置了一个“拓展阅读”列表,列出了一些相关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的研究报告链接。这个设计非常贴心,它为那些希望深入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人提供了明确的路径,体现了作者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在内容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非常规热源整合”的章节,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将工业余热、地热甚至是太阳能与传统蒸汽锅炉系统进行高效耦合,并且针对不同的耦合方式,给出了详细的经济性和环境影响评估。这些评估不仅仅是简单的成本核算,还涉及到碳排放交易和政策补贴等宏观因素,这让我认识到,现代供热工程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设备选型范畴,它已经上升到了能源战略规划的高度。这本书成功地将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和环境科学这三大领域熔于一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将他职业生涯中所有走过的弯路和取得的成功,都浓缩进了这几百页的篇幅里。它的叙述风格偶尔会显得有些冷峻和直接,几乎没有多余的寒暄或修饰,直奔主题。例如,在介绍锅炉事故分析时,作者的语气非常严肃,他列举了数个因操作不当或设计缺陷导致的严重后果,这种近乎警示的笔调,让人在学习技术细节的同时,也时刻保持着对安全生产的敬畏之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锅炉(燃煤、燃气、生物质)的能效对比分析,作者不仅提供了官方的标准数据,还根据不同负荷率下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修正和比较,这种“数据说话”的方式极具说服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批判性,它不仅告诉你“该怎么做”,更会告诉你“为什么别人做错了”,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超越现有的标准”。对于任何想要在供热领域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技术指南。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品读”这本书的前三章,我的感受是,这简直就是为工程实践者量身定做的“武功秘籍”。作者显然不是一个只停留在理论象牙塔里的学者,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实际工程中那些“意想不到”情况的深刻洞察。比如,在讨论管道腐蚀和水垢形成那一节,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化学反应式,而是结合了某个北方城市集中供暖系统的实际案例,分析了水质波动对设备寿命的直接影响,甚至给出了几种现场快速检测水质硬度的简易方法。这种“理论结合案例”的叙事风格,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冰冷的教材,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传授多年血泪换来的教训。书中的插图部分也极具特色,它们并非那种标准化的CAD图纸,而是手绘风格的草图,线条粗犷却重点突出,仿佛是直接从工程师的笔记本上复印下来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某些关键公式推导后添加的“现场小贴士”,提醒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哪些参数需要保守估计,哪些地方容易出现设计偏差。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以及在复杂、不确定的工程环境中做出合理的工程判断。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物理和数学基础,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我尝试阅读其中关于“热力系统动态模拟”的章节时,光是理解那些微分方程组的物理意义就花费了我大半天的时间。这本书的内容显然是面向高阶研究生或者资深工程师的,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本科生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研读,甚至需要查阅好几本参考书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是,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体会到了它的专业价值。它没有刻意去“简化”复杂性,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现代供热工程领域所面临的全部技术难题。书中对“能耗优化算法”的论述,直接引用了最新的国际期刊文献,这使得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前沿,紧跟时代步伐。我可以想象,如果哪天我需要设计一个跨区域的大型热电联产项目,这本书里关于负荷预测和管网热损失的精确计算模型,将是无可替代的工具。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学会入门知识的书,而是一本助你攀登技术高峰的“攀岩绳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