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西夏文《经律异相》整理研究
定价:79.00元
售价:53.7元,便宜25.3元,折扣67
作者:杨志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097679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西夏文与汉文两种语言对勘的整理和研究之作。全书包括三部分:“导论”部分全面分析、探讨了《经律异相》西夏文版本的重要价值;“《经律异相》西夏文校读、译注”部分对原文图版西夏文字的错讹、脱衍等现象进行了校读;“附录”部分提供西夏字索引、汉字拼音索引的词句索引,便于查阅和对照。本书不仅与汉文整理本相得益彰,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订正汉文本的错讹,加深其理解。它的研究必将给元代西夏文大藏经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目录
壹 导论
  一 《经律异相》的经录入藏
  二 《经律异相》在西夏的传入和版本
  三 《经律异相》西夏文本的翻译方法、特点
  四 《经律异相》所表述的佛俗时间
  五 《经律异相》在帮助理解、校勘夏汉文本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贰 《经律异相》西夏文校读、译注
  编排说明
  一 优波离为佛剃发得入第四禅一
  二 迦旃延教老母卖贫遂得生天二
  三 难陀为柰女接足生内愧闲居得道三
  四 难陀有三十相与佛相似四
  五 毕陵伽婆蹉以神足化放牛女人五
  六 跋难陀为二长老分物佛说其本缘六
  七 迦留陀夷非时教化自丧其命七
  八 阿难与佛先世为善友八
  九 阿难奉佛敕受持经典供给左右九
  十 阿难七梦佛为解说十
  十一 阿难为旃陀罗母以咒力所摄十一
  十二 阿难去乞牛乳佛记其方来十二
  十三 阿难化施波斯匿王十三
  十四 阿难试山中比丘并问阿育王十四
叁 《经律异相》索引
  一 西夏文首字索引
  二 汉文首字音序索引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杨志高,1964年出生,甘肃庄浪人。1987年宁夏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6~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访学进修。现任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夏文献整理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地方文史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整理研究”这个词有些保留,担心它会是枯燥的目录汇编或简单的文本校对。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这部著作的叙事逻辑极其流畅,它成功地将原本散落在不同文物库中的碎片信息,编织成了一张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研究网络。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附录部分的处理——那些针对疑难词组的详尽考证与多角度释读,简直就是一部微型的西夏语词典的精华版。它没有将那些最具争议性的部分轻轻带过,反而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展示了学术界在特定问题上探索的边界和可能的新方向。这种对研究过程的坦诚展示,极大地增强了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它鼓励读者不仅要接受结论,更要参与到质疑和思考的过程中去。
评分这部作品的出版,无疑为古籍文献学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首先,我得说,光是看到“西夏文”这三个字,我的心跳就加速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敦煌学和西北少数民族历史的爱好者,我深知西夏文资料的稀缺性与解读的艰巨性。这部整理研究的成果,其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文献整理层面,它更是对一个失落文明核心思想体系的艰难重建。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钩沉芟繁,试图从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文字碎片中,拼凑出完整的信仰图景。我尤其期待看到他们如何处理那些跨文本的、涉及佛教教义与西夏本土文化交融的复杂地带。以往的研究往往受限于资料的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框架,而这部著作似乎立志于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从装帧设计上透出的那种严谨与厚重感,已经预示了其内容的扎实程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西夏宗教史和文字演变史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读的基石。它的出现,无疑将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期待从中获得诸多启发性的洞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证和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学术姿态。他们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展示证据链的构建,让事实说话。这种扎实的学术风格,让读者在面对复杂的宗教概念时,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判断力。例如,书中对于某一特定佛教仪轨在西夏社会的本土化改造的论述,如果不是基于如此详尽的文本比对,是根本无法支撑起来的。它揭示了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充满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适应过程。对于那些痴迷于探究古代宗教如何适应地方性文化土壤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案例分析范本。它不仅仅关乎“西夏文”,更关乎“中国宗教史”的宏大叙事中,那些被边缘化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侧写。
评分总而言之,这部关于西夏文《经律异相》的整理研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古籍整理工作,它是一份对历史深邃的致敬。它处理材料的严谨度,远超乎许多同类研究。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微之处值得玩味,无论是它对于西夏时期佛教思想传播脉络的勾勒,还是对于西夏文字书写习惯细微差异的捕捉,都显示出作者团队非凡的专业素养和对学术的执着。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西夏文明一次有力的肯定,让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在今人面前得以更清晰、更立体地呈现其精神面貌。它不只是为学者们提供了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西夏精神世界的坚实大门。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的初稿时,那种震撼是立竿见影的。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堆砌,而是带着一种近乎考古学家发掘现场的激情与敬畏。我被其中对于西夏文语法的细致梳理所折服,那是一种化繁为简、抽丝剥茧的智慧。很多原本在其他残卷中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式,在这部研究中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释义。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更是深层次的文化转译。尤其是在对比了同期其他几种语言(如汉文、藏文)的对应译本后,作者对西夏语境下特有观念的捕捉,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经文,仿佛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得以窥见西夏僧侣们在日常宣讲和笔录时的真实思维路径。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体现了研究者对原始文本的极致尊重,也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