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家精要 胡适
定价:16.80元
售价:11.4元,便宜5.4元,折扣67
作者:邓丽兰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41539978
字数:100000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中国一代学人的典范。在文化领域,他鼓吹文学革命,推动白话文运动;倡导“整理国故”,对传统文化展开批判性反思;呼吁中国文化的“充分世界化”,以科学、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普世性价值取向。在学术领域,他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以实用主义方法论,开创现代学术研究范式。胡适也继承了士人论政的传统,秉持自由主义理念,发表大量政论文字反对极权政治、思想文化。“但开风气不为师”是胡适喜欢的龚自珍的名言。也是人们对胡适在现代思想文化史的建树的评价。
邓丽兰,1966年生,四川沐县人。1984年至1991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6年,在广东中山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工作。1996年至1999年,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曾获王宽诚基金、中英友好基金资助赴英国作访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探险。我常常在深夜里被某个观点猛地击中,不得不放下书卷,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良久。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富有张力,他擅长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突然抛出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论断,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特别是关于个体自由与群体责任之间的张力这一主题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两种价值的对立以一种近乎辩证法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读者自行在其中寻找平衡点。这种对复杂议题毫不回避的勇气,以及精准把握复杂性而不陷入泥潭的能力,是很多当代作品所不具备的。读完特定章节后,我甚至会忍不住去查阅作者提到的其他相关文献,那份求知欲和探索欲被这本书彻底激发了出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剂催化剂,激活了沉睡已久的批判性思维。它的节奏掌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总能在你感到思想疲惫时,用一则恰到好处的小故事或一个精妙的比喻来重新提振精神,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思想类的书籍,但这本书在逻辑构建上的严密性,着实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每一步论证都有着清晰的路线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不含糊其辞。他构建了一个坚固的理论框架,然后将具体的历史案例作为砖石,精心砌筑其上。这种结构上的精巧,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某一理论体系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认知地图。书中反复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宏大的命题,作者总能提供出扎实可靠的史料作为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这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逻辑的执着,是本书最可贵之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思想力量,不是来自激昂的口号,而是来自对事实的深入挖掘和对逻辑的忠实遵循。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塑造,学会了如何更系统、更有条理地去分析和解构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内在的提升,比单纯获取信息更有价值。
评分初次拿起这本书时,我被封面的设计所吸引,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古朴的字体,让人立刻感受到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问题时,总是能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思想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友在耳边细细讲解。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关于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困境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细腻和富有同情心。他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具体情境中,去感受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挣扎与不易。书中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状态的剖析,精准得令人拍案叫绝,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却精准地勾勒出了时代的侧影。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让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有了血有肉的鲜活存在,读来令人深思,久久不能平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前人论述时的那种审慎与尊重,他总能巧妙地将古典智慧与现代视角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既有传承又不失批判性的独特见解,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领略到跨越时空的对话之美。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深层感受,是一种对“常识”的重新审视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作者并没有盲目地推崇西方的一切,也没有完全否定本土的传统,而是在两者之间进行艰苦卓绝的艰难平衡。他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去挖掘那些被历史潮流所掩盖的、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问题。书中对“个人价值”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让我意识到,任何脱离了人的基本尊严与主体性的社会进步,都可能是空中楼阁。作者的笔调中有一种深深的忧虑,那是对文化根基被抽离后可能产生的精神贫瘠的担忧。这种忧虑并非悲观主义,而是一种基于深刻洞察的警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将书中的论述与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对照,惊觉那些百年前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不仅仅关乎历史,更关乎我们如何定位自己,如何面向未来,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之作,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犀利而又饱含人文关怀”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间流露着一种老派的优雅,但绝非故作姿态的空洞辞藻堆砌。他总能找到那个最精确的词汇来描绘一种微妙的情感状态或复杂的社会现象,犹如外科手术般精准,直达问题核心,却又不失温度。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知识分子在政治风暴中的精神状态,那段文字的画面感极强,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焦虑的气息。更让我称奇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时,展现出惊人的克制与洞察力。他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力图去理解当时的理性基础和非理性推力是如何共同作用的。这种超越时代的冷静视角,让这本书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不仅在于记住发生了什么,更在于理解为何会发生。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其深度与广度令人叹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