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 胡适

大家精要 胡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丽兰 著
图书标签:
  • 胡适
  • 文化史
  • 思想史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著作
  • 中国现代文学
  • 新文化运动
  • 历史人物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1539978
商品编码:297058160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精要 胡适

定价:16.80元

售价:11.4元,便宜5.4元,折扣67

作者:邓丽兰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41539978

字数:100000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中国一代学人的典范。在文化领域,他鼓吹文学革命,推动白话文运动;倡导“整理国故”,对传统文化展开批判性反思;呼吁中国文化的“充分世界化”,以科学、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普世性价值取向。在学术领域,他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以实用主义方法论,开创现代学术研究范式。胡适也继承了士人论政的传统,秉持自由主义理念,发表大量政论文字反对极权政治、思想文化。“但开风气不为师”是胡适喜欢的龚自珍的名言。也是人们对胡适在现代思想文化史的建树的评价。

目录


作者介绍

邓丽兰,1966年生,四川沐县人。1984年至1991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6年,在广东中山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工作。1996年至1999年,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曾获王宽诚基金、中英友好基金资助赴英国作访

文摘


序言



《观止: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流变》 作者: 陈思远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ISBN: 978-7-5683-0112-9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提要 《观止: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流变》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美学特征与文化意蕴的权威性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人物或思想流派进行集中探讨,而是以时间为经,以体裁与风格为纬,系统梳理了自《诗经》肇始,经楚辞、汉魏风骨、唐诗的鼎盛,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元曲的通俗化,直至清代诗歌的回溯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诗歌艺术长廊。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古典诗词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哲学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之中进行考察。作者陈思远教授,以深厚的古典学功底和跨学科的视野,力求揭示不同时代诗人如何以其独特的“心法”与“笔法”,应对时代命题,抒发个体情感,并最终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经验。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既有宏观的时代划分与理论建构,又有微观的经典篇目精析与文本细读。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文字技巧欣赏,直抵诗词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哲思与文化精神。 --- 详细目录与章节概述 卷一:源起与奠基——先秦至魏晋的文学风骨 第一章 《诗经》的现实关怀与四言之美: 探讨《诗经》“风、雅、颂”的分类及其社会功能。重点分析“赋、比、兴”三大表现手法在早期文学中的奠基作用,以及“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泉。 第二章 楚辞的浪漫想象与骚体之变: 深入解读屈原《离骚》的独特宇宙观、神话母题和强烈的个体抒情色彩。分析“香草美人”意象的文化隐喻,以及楚辞体对后世辞赋、浪漫主义诗歌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 汉乐府的质朴与五言的定型: 考察汉代乐府民歌的社会批判力量,特别是“感物伤怀,笔力遒健”的风格。阐释五言诗在汉代如何从口头吟诵走向成熟的格律规范,为近体诗的产生奠定基础。 第四章 魏晋风骨与玄学的渗透: 聚焦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与竹林名士的旷达超脱。着重分析曹操、曹植父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嵇康、阮籍等人如何通过诗歌寄托“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倾向。 第五章 陶渊明的田园诗学: 专门探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所构建的理想人格与审美境界。分析其诗歌语言的自然朴素与对生命本真的回归,确立了田园诗派的典范地位。 --- 卷二:巅峰与辉煌——唐诗的万象与格律的成熟 第六章 初唐的宫廷气象与格律的初成: 梳理初唐四杰的努力与“初唐体”的风格特点。详细讲解近体诗(律诗、绝句)的格律要素,如平仄、对仗、粘对等规则的最终确立过程。 第七章 盛唐的磅礴气象与山水田园的兴盛: 分析盛唐诗歌在气象、境界上的突破。深入赏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探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如何实现。同时,重点剖析李白浪漫主义的源头及其对自由的极致追求。 第八章 盛唐边塞诗的英雄主义: 考察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如何将战争场面、异域风光与强烈的爱国情怀结合,形成雄浑悲壮的风格群像。 第九章 中唐的转向与新乐府运动: 探讨安史之乱后,诗歌从盛唐的“气象”向中唐的“现实关怀”的回归。重点分析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及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第十章 晚唐的精微与唯美倾向: 分析杜牧、李商隐等人诗歌中出现的精巧典雅、意象迷离的审美特征。探讨其对晚唐社会氛围的微妙反映。 --- 卷三:意境的拓展与文化的渗透——宋词的兴盛与流变 第十一章 词体的诞生与早期探索(花间派): 追溯词体如何从燕曲、酒令歌词发展而来。分析“花间派”对词的音乐性、柔美感和女性化视角的强化。 第十二章 豪放词的崛起与苏轼的革新: 详细阐述苏轼如何打破词“别是一家”的传统藩篱,将诗歌的议论、哲理与开阔境界引入词体,确立了豪放派的基调。 第十三章 婉约词的精工与格调的深化: 集中分析柳永的市井情怀与铺叙手法,以及周邦彦在音律锤炼上对词体规范的贡献。 第十四章 南宋爱国词风的激荡: 重点解读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和强烈的政治抱负,分析其词作中“稼轩体”的复杂性与悲剧性力量。同时对比陆游等诗人的词作风格。 第十五章 词体的衰微与格律的固化: 论述宋代词体在南宋后期趋于模式化和僵硬,为元曲的兴起留下了空间。 --- 卷四:通俗的兴起与古典的回归——元明清的文学景观 第十六章 元曲的勃兴与通俗文学的胜利: 分析散曲(套数、小令)和杂剧在元代文化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探讨元曲语言的口语化、贴近生活的特点,及其对民间审美趣味的成功捕捉。 第十七章 明清诗歌的复古与创新: 考察明代诗坛在“前后七子”主张“拟古”下的徘徊。重点分析清代诗歌的多元发展,如“性灵说”对作家主体性的强调,以及乾嘉时期对汉魏风骨的重新发掘。 第十八章 晚清的变革与“诗界革命”的序曲: 梳理晚清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如何通过诗歌进行思想启蒙与文化批判,为近现代文学转型埋下伏笔。 --- 作者简介 陈思远,文学史家、古典文献学家。现任职于国内某著名高等学府文学院,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领域涵盖先秦文学、唐宋诗词理论及美学批评史。陈教授治学严谨,文风典雅而不失洞察力,其多部著作在学界和读者中均享有盛誉。 本书特色 1. 宏大叙事与精微分析并重: 既提供清晰的文学史分期和理论框架,又对经典篇目进行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兼顾学术深度与阅读乐趣。 2. 跨文化视野: 探讨古典诗词美学如何与当时的哲学(如儒、道、禅)思潮相互渗透、彼此影响。 3. 体裁发展贯穿始终: 不仅关注诗,也重视词、曲等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演变逻辑。 4. 拒绝标签化: 避免对作家进行简单的好坏定论,着重分析特定历史阶段的审美局限与艺术成就的辩证统一。 《观止: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流变》是文学爱好者、高校师生以及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读者不可多得的案头之作。通过此书,读者将能够真正领略中国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探险。我常常在深夜里被某个观点猛地击中,不得不放下书卷,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良久。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富有张力,他擅长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突然抛出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论断,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特别是关于个体自由与群体责任之间的张力这一主题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两种价值的对立以一种近乎辩证法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读者自行在其中寻找平衡点。这种对复杂议题毫不回避的勇气,以及精准把握复杂性而不陷入泥潭的能力,是很多当代作品所不具备的。读完特定章节后,我甚至会忍不住去查阅作者提到的其他相关文献,那份求知欲和探索欲被这本书彻底激发了出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剂催化剂,激活了沉睡已久的批判性思维。它的节奏掌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总能在你感到思想疲惫时,用一则恰到好处的小故事或一个精妙的比喻来重新提振精神,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思想类的书籍,但这本书在逻辑构建上的严密性,着实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每一步论证都有着清晰的路线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不含糊其辞。他构建了一个坚固的理论框架,然后将具体的历史案例作为砖石,精心砌筑其上。这种结构上的精巧,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某一理论体系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认知地图。书中反复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宏大的命题,作者总能提供出扎实可靠的史料作为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这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逻辑的执着,是本书最可贵之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思想力量,不是来自激昂的口号,而是来自对事实的深入挖掘和对逻辑的忠实遵循。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塑造,学会了如何更系统、更有条理地去分析和解构复杂的社会现象,这种内在的提升,比单纯获取信息更有价值。

评分

初次拿起这本书时,我被封面的设计所吸引,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古朴的字体,让人立刻感受到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问题时,总是能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思想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友在耳边细细讲解。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关于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困境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细腻和富有同情心。他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具体情境中,去感受每一个选择背后的挣扎与不易。书中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状态的剖析,精准得令人拍案叫绝,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却精准地勾勒出了时代的侧影。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让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有了血有肉的鲜活存在,读来令人深思,久久不能平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前人论述时的那种审慎与尊重,他总能巧妙地将古典智慧与现代视角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既有传承又不失批判性的独特见解,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领略到跨越时空的对话之美。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深层感受,是一种对“常识”的重新审视和对“现代性”的反思。作者并没有盲目地推崇西方的一切,也没有完全否定本土的传统,而是在两者之间进行艰苦卓绝的艰难平衡。他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去挖掘那些被历史潮流所掩盖的、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问题。书中对“个人价值”与“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让我意识到,任何脱离了人的基本尊严与主体性的社会进步,都可能是空中楼阁。作者的笔调中有一种深深的忧虑,那是对文化根基被抽离后可能产生的精神贫瘠的担忧。这种忧虑并非悲观主义,而是一种基于深刻洞察的警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将书中的论述与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对照,惊觉那些百年前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不仅仅关乎历史,更关乎我们如何定位自己,如何面向未来,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之作,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犀利而又饱含人文关怀”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间流露着一种老派的优雅,但绝非故作姿态的空洞辞藻堆砌。他总能找到那个最精确的词汇来描绘一种微妙的情感状态或复杂的社会现象,犹如外科手术般精准,直达问题核心,却又不失温度。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知识分子在政治风暴中的精神状态,那段文字的画面感极强,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焦虑的气息。更让我称奇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的历史事件时,展现出惊人的克制与洞察力。他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力图去理解当时的理性基础和非理性推力是如何共同作用的。这种超越时代的冷静视角,让这本书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不仅在于记住发生了什么,更在于理解为何会发生。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其深度与广度令人叹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