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政治理论文集
定价:42.00元
售价:29.4元,便宜12.6元,折扣70
作者:陈俊宏
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3556111
字数:
页码:2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两个问题、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原则界限、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观、掌握邓理论的精神实质、以人为本: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论江同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时代意义、新闻宣传理论创新的典范——深刻领会胡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正确指引——深刻理解同志关于战略问题的思考和部署等。
目录
作者介绍
陈俊宏,男,汉族,1954年3月生,江苏泰州人。1975年7月加入中国党。1978年至1982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1984年至1987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学习,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4年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到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工作,1991年任副处长。1993年至2001年任中央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处长、副主任、主任。2002年5月任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兼理论局局长。2004年10月至2014年12月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2013年起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邓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著有《中国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观点解读》《政治理论文集》等。
文摘
《政治理论文集》: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与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已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阶级社会中,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它无法在旧制度本身的范围内终得到解决。只能通过阶级斗争、通过社会革命加以解决。像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尽管资产阶级也采用各种措施加以缓和,但对抗的性质始终存在。与此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是非对抗性的,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而且相矛盾的一面能够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不断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节、解决自身矛盾的基本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源泉之一。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个成长过程,都需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不断加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是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它不可能一经建立就非常完备。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既无现成的理论模式可援,又无现成的经验可鉴,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时地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必须明确,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因而这种调整和改革并不是一次完成,也不是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而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正是通过这种调整和改革,不断解决自身的矛盾,使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为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推动力。这是任何剥削制度包括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能做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体现。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可分为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根本制度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并进而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制度是实现根本制度的形式。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好的,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但具体制度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根本制度内容的充分实现,进而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现在所说的改革,就是在坚持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即具体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大家知道,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环境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在这种条件下,我们采取了苏联的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它在实现国家经济、政治的统一、集中力量建设工业化基础、发展国民经济方面,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权力过分集中,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忽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政治方面的党政职能不分,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够,官僚主义严重存在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缺点愈益清楚地暴露出来,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严肃、厚重的学术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排布得非常有条理,从古代思想的源流到近现代各种流派的争鸣,脉络清晰得不像话。我个人对政治哲学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自由主义的内在张力与修正这一块,尤其是罗尔斯以后的最新进展。这本书的导言部分,对于当代政治语境的切入点选得非常精妙,它没有陷入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技术进步、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政治概念如“主权”和“民主”正在经历的结构性变化。比如,它对数字威权主义的分析,引用了非常及时的案例和前沿的学术讨论,让我这个平时关注国际关系动态的读者都感到耳目一新。特别是其中关于“后真相时代”下,公共理性的重建路径的探讨,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洞见,绝非那种泛泛而谈的通识读物可比。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明显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某些篇章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犀利且充满思辨的张力。这不是那种温吞水式的、试图面面俱到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是充满了挑战性的观点和毫不妥协的逻辑推演。特别是关于社群主义对个体权利理论的反驳那几章,作者似乎站在了最尖锐的矛盾冲突点上,毫不留情地解构了某些被奉为圭臬的现代政治假设。我记得有一段关于“社会正义的分配困境”的论述,作者运用了一种近乎文学化的比喻,将复杂的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拉扯,描绘成一场发生在历史舞台上的永恒戏剧,那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思想冲击力,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每一个词组。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回避的、最令人不安的政治悖论,比如“效率与公平的零和博弈”是如何在具体的政策执行中被‘技术化’掩盖的。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政治学理论内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能把你从那些浮于表面的政治口号中猛地拽出来,直面核心的哲学困境。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关于威权体制的合法性来源与衰变机制这部分内容,实在是信息密度太大了,每句话后面都仿佛藏着一堆脚注和引文。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特点是其跨学科的融会贯通能力。它不仅仅是在谈论政治理论,而是巧妙地将社会学、历史学甚至一些基础的博弈论模型引入进来,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例如,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局限性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上,而是引入了对非线性动态系统的观察,试图解释为何某些政治变革会呈现出突变而非渐进的特征。这种广阔的视野,让这本书的分析显得既有深度又有厚度。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它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倾向于展示多重解释的可能性,引导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种‘带着读者一起思考’的叙事策略,是很多理论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在对“权力”的微观阐释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很多理论著作热衷于宏观的权力结构分析,但这本似乎更关注权力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并且是如何通过看似无害的制度设计被固化和维持的。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隐性规范对政治行动的约束力”的那一章节所吸引。作者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法律条文的细微解读,揭示了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对社会主体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导向作用的机制。这种深入到制度肌理的考察,使得理论分析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具体的社会现实。这本书的文字处理非常精致,即便是在阐述最晦涩的哲学概念时,作者也总能找到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历史或现实的例子来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与代入感。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翻开、从中汲取新的分析工具箱的伙伴。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持续的智力挑战,它更像是与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深入的、有时甚至有些艰涩的对话。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独特,它似乎故意将某些看似不相关的理论板块并置在一起,迫使读者在不同理论体系之间建立起意想不到的联系。我读到关于“风险社会理论”与“古典共和主义美德”的交叉对比时,差点要暂停阅读去查阅几本相关的社会学专著,因为它揭示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张力:在一个高度风险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对‘积极公民身份’的呼唤,究竟是回归历史的浪漫幻想,还是应对未来危机的唯一出路?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反而用一种近乎‘解构’的手法,把这个张力的所有维度都摊开来展示。对于那些已经对基础政治学理论烂熟于心,渴望寻求理论突破点和新视角的资深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跳跃和概念重构,绝对是宝贵的智力刺激。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那些政治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