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

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丛丕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德国空军
  • 军事历史
  • 航空史
  • 图解
  • 第三帝国
  • 战争
  • 历史
  • 军事
  • 空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302
商品编码:297030967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

定价:79.8元

售价:54.3元,便宜25.5元,折扣68

作者:丛丕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07093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甄选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哑粉纸彩色印刷,兼以翔实的数据资料,详解德国战史上机型以及经典战例,完美呈现第三帝国空军的发展历程。作者丛丕博学多才,拥有深厚的历史学背景,曾担纲制作了大量军事历史专辑类作品,其著均文笔细腻且考证严谨,深得国内军事历史爱好者的肯定与喜爱。

内容提要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空军为对象,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了德国空军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组织编制、制服勋章、机型武备和作战历程,为读者提供一本综合了解德国空军基础知识的通俗历史读本,力求使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够对二战德国空军的概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目录


作者介绍


丛丕,1977年生于辽宁丹东,辽宁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硕士,曾担纲制作了大量军事历史专辑类作品,如《虎之战迹》。其亲自制作或监制的作品也已经深得国内军事历史爱好者的肯定与喜爱。

文摘


德国空军(Luftwaffe)作为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中与陆军、海军并立的第三大独立军种,其成立的时间比较晚,直至1935年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之后,先前处于秘密状态的德国空军才得以公诸于世。不过,善战的德意志人早在十九世纪后期就已经注意到飞行器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德国空中力量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战争时期,在德国空军作为独立军种存在之前十余年,德国人在空中战争领域就已经铸就了赫赫声威。
  在19世纪初叶的拿破仑战争及中期的普法战争中,都有德意志邦国使用气球进行战场观测的记录,是为德国空军历史的初萌芽。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还组建了专门的反气球部队,堪称德军防空部队的源头。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普鲁士陆军在1884年组建了支气球部队,这是德国军队中飞行部队建制的肇始。1900年,德国航空界的先驱者齐柏林伯爵设计、制造的大型硬式飞艇首飞,使德国进入航空先进国家行列。1910年,在飞机发明七年后,这种新颖的飞行器次进入德国军队服役。1912年德意志帝国飞行队成立,航空兵正式成为德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与当时很多国家的军队一样,德国陆军和海军分别拥有自己的飞行部队,它们初使用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器执行战场侦察、炮兵校射等辅助性任务。
  在1914年一战爆发后,随着航空器在战场上的应用愈加普遍,交战领域也从二维的陆地和海面扩展到三维的空中,飞行部队的作战范围和职能也大为扩大,空中格斗和空对地攻击成为常见的作战样式。在这一背景下,德国军队的航空力量蓬勃发展,部队规模日益扩大,飞机数量不断增加,在与对手争夺制空权的较量中一度占据上风,发挥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在1916年帝国飞行队升格为德意志航空军团,开始作为一个独立兵种遂行作战任务。至战争末期,德国陆海军总共拥有飞机2300架以上,诞生了以里希特霍芬为首的大批飞行员,波尔克、殷麦曼等人在空战战术上的创举和齐柏林飞艇空袭英伦的经典战例均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
  鉴于德军航空兵的出色表现,战后《凡尔赛和约》严禁德国组建空军,不得拥有和制造军用飞行器及进行军事飞行训练。不过,德国人通过与苏联的秘密军事合作,在国外进行条约禁止的军事航空活动,并在民用航空和运动飞行的幌子下开展军用航空训练活动,设计制造新型飞机,为未来德国空中力量的复兴埋下种子,至30年代初期,德国国防军已经秘密重建了飞行部队。1933年党上台后开始重新武装德国,成立了航空部。1935年初,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重新武装德国,处于秘密状态的德国空军也在同年正式宣告成立,并在随后几年内扩充为一支拥有数千架新型战机,囊括飞行、高炮、通信、伞兵等多兵种的强大作战力量,实力居于欧陆之冠,并且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初试锋芒,淬炼成钢。
  1939年二战爆发后,德国空军再浴战火,雄风更胜往昔,在战争初十个月里协同陆军部队横扫欧陆,所向披靡,其强有力的掩护和支援成为战争初期闪电战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因素,在空降作战、防空作战、夜间空战等方面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1942年之前德国空军主宰着整个欧洲的天空。在二战中,德国空军产生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交战国,战果在百架以上的超级就有上百位。在航空技术领域,德国空军也世界之先锋,喷气式飞机、火箭动力飞机、制导炸弹等一系列武器被德国人率先应用于实战。尽管如此,由于领导层的短视和国家整体实力的差距,德国空军在战争中期之后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英美盟军旷日持久的战略轰炸沉重打击了德国战争机器的基础和民心士气,在东线与苏联巨人的殊死角力不断消耗着德国空军有限的战斗力量。战略作战能力的缺失,后勤、训练与组织指挥上的缺陷,作战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匮乏,诸多因素导致德国空军战斗力的不断萎缩,终被拥有数量优势和雄厚后备力量的对手所击败。自1944年以后,德国空军在各个战场上都失去了决定战局的能力,虽然规模膨胀到百万之众,但在战争末期仅能以有限的行动支援地面作战,或者直接作为地面部队参与到陆地战斗中,负隅顽抗至战争的后一刻,终随着第三帝国的崩溃走向悲剧的结局。
  二战结束后,德国由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德国东西分裂,分别建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并各自重建了空军,分属于北约和华约,在冷战前沿对峙长达四十多年。西德空军是在美国的扶持下组建的,大量引进装备了美制作战飞机,并与驻欧美军共享器的使用权,担负北约空防前卫的角色。东德空军则是按照苏联空军的模式建立的,用各种型号的苏式战机武装起来,充当华约空中突击集团的重要力量。

序言


前言
  在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这段时间里,如果有人问起世界上实力强大、装备精良、战术先进、经验丰富、战果显赫的空中力量是哪一支,答案必定是德国空军。在1935年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桎梏后,德国人秉承优良的军事传统、严谨的专业精神,利用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打造出一支具有世界水准的空中武力。德国空军的高级指挥官大多具有上次大战的实际经验,飞行员早在魏玛时期就以各种隐蔽方式接受了基础训练,它的作战飞机几乎都是全新设计的先进机型,更为重要的是这支新生的空军在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中经历了实战检验,从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战术原则,成为德军“闪电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磨砺为一柄锐不可当的空中尖刀,其整体实力凌驾于除英国之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空军。
  自1939年波兰战役开始后,在二战初的十个月中,德国空军横扫欧陆,所向无敌,为德国陆军装甲部队的地面突击提供了强有力的空中支援,“斯图卡”俯冲轰炸的矫健身姿和刺耳尖啸与德国坦克滚滚向前的履带一道成为闪电战鲜明的象征。虽然在1940年夏季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遭到了挫败,未能达成消灭英国皇家空军、促成登陆英伦的目标,但在随后两年时间内,德国空军依然是欧洲大陆天空的主宰,北迄挪威酷寒的极地冰海,南至撒哈拉炙热的沙漠戈壁,西起烟波浩渺的北大西洋,东到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原野,德国空军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在战争中,德国空军产生了超过3000名飞行员,诞生了诸如哈特曼、施瑙费尔、鲁德尔等传奇人物,他们创造了许多空前的历史纪录。在战争末期,德国空军为挽救危局开发出种种新颖的先进战机和武器,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范围内军用飞机和航空武备的技术发展。
  尽管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其自身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并终难以避免覆亡的命运。受到作战思想和现有资源的限制,德国空军在战前的迅速扩张中选择了一条短期速成路线,发展成为一支以夺取战场制空权和对地支援为主要任务的战术型空军。德国空军没有大量装备四引擎重型轰炸机,也没有组建类似英美航空兵的战略轰炸机部队,缺乏攻击他国纵深目标,摧毁对手战争潜力的战略作战能力。虽然德国空军凭借精良装备和训练有素的人员能够获得暂时的优势,但盟国和苏联远居后方的工厂却能以数以万计的规模制造新飞机,不断投产性能更先进的机型,训练数量更多的飞行员。自1943年后,德国空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丧失了优势,特别是英美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行动后,德国空军实际上已经无力应对多线作战的重任,兵力严重不足,在燃油供给和飞行员培训方面出现无法弥补的缺口,仅凭少量超级的奋战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数以百万的德国空军官兵只能按照军人誓言的要求血战至帝国覆灭的后一刻。诚然,德国空军的成功令世人惊叹,但它的失败同样值得深思和反省。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其他领域的历史、军事、技术等,避免提及您提到的特定书籍内容: --- 《世界战舰全史:从铁甲到核动力时代的波澜壮阔》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自19世纪中叶铁甲舰的诞生,直至21世纪初核动力巨舰的辉煌与转型,勾勒出水面战舰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舰船型号录,而是一部融合了技术革新、战略演变和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蒸汽与钢铁的序曲——铁甲舰的黎明(约1860-1900年) 人类对海洋霸权的渴望从未停歇,当火炮威力日益增长,木质战舰的时代宣告终结。本章细致剖析了“拉·加利森”号、“无畏”号等里程碑式舰艇的诞生背景与技术特点。我们将深入探讨装甲材料的冶炼进步、旋转炮塔的创新应用,以及各国海军在这一关键时期的战略竞赛。重点分析了诸如英法海军理念的冲突、美国南北战争对全球海军思想的冲击,以及早期无畏舰时代的到来如何彻底颠覆了既有的海上力量平衡。读者将了解到,早期的战舰设计是如何在防护、火力与机动性之间进行艰难的妥协与权衡。 第二部分:无畏舰的黄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钢铁对决(约1900-1918年) “无畏舰即一切”——这句口号定义了20世纪初的海军主旋律。本部分聚焦于无畏舰的设计演进,从最初的单一主炮口径到拥有更优化的火控系统和更厚重的装甲带。特别关注了日德两国海军的崛起,以及英德之间剑拔弩张的“海军竞赛”。通过详尽的图表和资料,我们重现了日德兰海战的宏大场景,分析了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水面舰艇会战中,战术失误、通讯混乱以及技术劣势如何共同影响了最终的战果。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辅助舰艇如轻巡洋舰、驱逐舰在反潜和侦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的趋势。 第三部分:条约与阴影——战间期的海军限制与暗中发展(约1919-1939年) 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会议,试图用外交手段遏制军备竞赛的狂热,然而,这些限制却催生了更具欺骗性和技术性的设计。本章详细考察了条约体系下的“奇葩设计”——例如条约规定的吨位限制下,各国如何努力挤压出最强的火力与防护,催生了如“口袋巡洋舰”和超重型驱逐舰等独特舰型。同时,我们观察到潜艇技术和航空母舰概念的快速发展,预示着未来海战模式的根本转变。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和德国的Bismarck级战列舰,正是这种在条约框架下追求极致性能的产物。 第四部分:浴火重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权争夺(约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水面舰艇技术和运用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航空母舰彻底主宰战场的开端。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北西洋的护航战、地中海的争夺,以及太平洋战役的残酷性。读者将跟随历史的脚步,体验珍珠港事件的震撼、中途岛的转折、马里亚纳海战的“猎火鸡行动”。书中特别设置了专题,详细比较了战列舰(如衣阿华级、大和级)的最后辉煌与航空母舰战斗群的绝对优势,以及驱逐舰在反潜战中的英勇表现。此外,对于雷达、声纳等电子技术在海战中的首次大规模应用及其带来的战术变革,也有独到的见解。 第五部分:核盾与导弹浪潮——冷战时期的转型与挑战(约1945-1991年) 核武器的出现,使得传统的远洋决战理论逐渐破产。本章聚焦于战后海军的结构性调整:核动力潜艇的秘密竞赛、导弹技术对火炮舰的取代,以及航母编队作为远洋力量投射核心的地位确立。我们将对比美国海军“舰队优先”战略与苏联海军“反航母”战略下的舰艇设计哲学,例如“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与“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的诞生。本部分还探讨了电子战和信息系统如何成为现代海战的隐形制胜关键。 第六部分:全球化时代的舰艇——迈向21世纪的未来(约1991年至今) 冷战结束后,海军建设重心转向区域冲突、反恐和人道主义干预。本书最后一部分讨论了隐形技术(如“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网络中心战理念以及无人水面载具(USV)的兴起。探索了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各国海军如何重新定义“强大”的概念,以及未来海战形态的可能走向。 本书特色: 技术剖析深入: 详尽的结构图、动力系统解析、火控流程模拟,解释了每一项重大技术进步背后的工程学原理。 战略意图解读: 不仅描述“建造了什么”,更侧重于解释“为什么建造”以及“如何使用”,揭示了舰艇设计与国家地缘政治野心的紧密联系。 跨国视野: 平衡地介绍了英、美、德、日、俄等主要海权国家的发展历程,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丰富图鉴: 包含了数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技术蓝图和对比图表,为军事爱好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世界战舰全史》,读者将清晰地认识到,战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工业革命史、国际政治博弈史和人类工程智慧的结晶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看名字就让人热血沸腾,我尤其对那种详尽的图文资料无可救药。记得我刚打开扉页,那密密麻麻的飞机侧视图和不同时期的涂装对比,就已经把我牢牢地抓住了。我一直都对二战的空战史,特别是德国空军(Luftwaffe)的早期发展和技术演进特别感兴趣,总觉得他们在技术上的激进和战术上的革新,是那个时代军事思想的一个缩影。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真正做到了“图解”二字。从早期的侦察机到后来的喷气式战斗机,每一种机型的参数、服役时间线,以及关键战役中的表现,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花了好几个下午,仅仅是在对比不同型号的活塞式发动机的性能数据,那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感觉作者绝对是一位深谙此道的行家。这本书提供的视觉信息量是惊人的,对于想要建立一个完整空军体系认知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宝库,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可触摸的军事工业历史画廊。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的模型制作者,所以对飞机的具体细节,比如蒙皮的铆钉走向、机翼的几何角度、以及不同批次之间的细微差异,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市面上很多资料在这些地方往往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就是错误的复原。然而,这本书在涉及到特定机型(比如Me 262或者Bf 109 K-4)的“后期改进型”时,那种对技术迭代过程的追踪,简直令人叹服。它不仅仅展示了最终成品,还引用了大量的技术图纸残片和设计手稿的分析,告诉我为什么某个特定的改进在战场上效果不佳,或者为什么某个设计在理论上可行但在生产线上遭遇了瓶颈。这种深入到工程层面的讨论,对我理解那个时代航空工业的“极限”非常有帮助。如果不是对原始技术文件有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是写不出如此严谨的描述的,它成功地将艺术性的外观还原和冰冷的工程数据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

我之前收集了不少关于二战空军的德语原版资料,但很多术语翻译过来后总觉得味道不对。这本书在术语处理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似乎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既尊重历史原意又符合当代读者阅读习惯的翻译体系。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的军事代号和缩写,它都有非常清晰的脚注进行解释。我发现自己在阅读一些描述战术演变的段落时,脑海中不再需要频繁地进行‘术语切换’,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引用战后审判记录和俘虏口供时,显示出一种冷静的审视态度,没有过度渲染或猎奇,而是将其作为理解决策过程的辅助证据。这种严谨的文献考证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好看’的图册,更具备了扎实的学术参考价值,让人愿意反复查阅。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的时候有点担心,怕这本所谓的“百科全书”内容太过陈旧,毕竟涉及的年代已经过去很久了。但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并没有遵循严格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技术发展、关键人物传记和主要战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网络。比如,它可以在讲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使用特点后,紧接着就用一小节分析了当时俯冲轰炸战术对飞行员心理素质的极端要求,然后再转到相关飞行员的访谈片段。这种跳跃但逻辑清晰的组织方式,让厚重的内容变得易于消化。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工具书,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穿越时空去亲身体验那支空军的兴衰,那种被丰富细节和深刻见解不断冲击的感觉,是很多同类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它标题里那个“综合事典”去的,本来没抱太大期望,觉得可能又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二手资料汇总。结果,我错了,错得离谱。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空军组织架构和人员晋升体系的剖析。我们通常只关注那些王牌飞行员的光辉战绩,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从联队(Geschwader)到大队(Gruppe)再到中队(Staffel)的实际运作逻辑,以及后勤补给链条的脆弱性。它没有避开那些敏感的政治干预对战局的影响,而是客观地呈现了空军高层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是如何一步步侵蚀其战斗力的。我特别喜欢它穿插进去的那些关于基地建设和飞行员训练标准的描述,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初期德军效率奇高,而后期却在人员质量上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这种自上而下的宏观叙事,配上那些精选的历史照片,使得整个“第三帝国空军”的形象变得立体而复杂,远超出了传统战史书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