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水科学词典(精) 编者:吴志才

汉英水科学词典(精) 编者:吴志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志才 著
图书标签:
  • 水科学
  • 水利工程
  • 环境科学
  • 汉英词典
  • 科技词典
  • 工程技术
  • 翻译
  • 吴志才
  • 专业词典
  • 科学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海大学
ISBN:9787563040636
商品编码:2969452900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英水科学词典(精)

定价:180.00元

售价:136.8元,便宜43.2元,折扣76

作者:编者:吴志才

出版社:河海大学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3040636

字数:2530千字

页码:118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宾,滨
濒,摈
BING

丙,并

B0
播,波

剥,勃,渤,博,驳,泊,铂,伯,簸
BU
捕,补
部,不


C
CA

CAI
裁,材,财,彩,采

……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全球水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与区域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水循环的复杂机制及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地位。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旨在为水文学、环境科学、地理学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 第一部分:全球水文过程的理论基础与前沿进展 (约300字) 本部分聚焦于水圈科学的理论基石与当前研究的热点。首先,系统梳理了经典的水文循环模型(如集总式模型、分布式模型)的演进历程与局限性,并引入了基于过程的复杂系统理论视角来理解水-气候-植被-土壤之间的非线性反馈机制。 重点章节详细剖析了当前水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包括:同位素水文学在追踪水文路径和年代学中的应用;遥感水文学(如GRACE/GRACE-FO卫星数据在地下水储量监测中的突破);以及陆面过程模型(LSMs)在模拟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传输中的最新参数化方案。我们探讨了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如何重塑区域性水循环,并引入了“人地耦合水文系统”的概念,强调人类活动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深远影响。本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能够容纳未来技术革新的理论认知框架。 ---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安全与风险评估 (约350字)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水资源的供给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科学、量化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体系。 首先,本书详尽阐述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气候情景(SSPs/RCPs)如何影响区域降水格局、蒸散发量和径流变化。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气候情景下,河流径流季节性变化、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增加的观测证据和机理分析。 风险评估方面,本书侧重于水文灾害的量化。引入了新的风险评估指标,将气候不确定性、社会经济脆弱性与水文暴露度相结合。内容涵盖了:流域尺度的干旱监测与预警系统(如基于ET指标和土壤湿度指数的综合干旱指数),以及极端洪水风险的概率学分析和基础设施韧性设计。特别指出,本书深入探讨了冰川融化对高山水资源系统的短期冲击与长期枯竭风险,为冰雪覆盖区域的可持续水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 --- 第三部分:水资源管理的技术革新与数据驱动方法 (约350字)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水资源管理所需的技术工具和数据驱动策略,强调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精准、智能管理的转型。 书中详细介绍了大数据、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在水文预测中的应用实践。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模型优化短期洪水预报的精度,或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识别影响水质的关键污染源。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更提供了详细的实施框架,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和模型验证的标准流程。 在管理实践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及其在全球食物贸易和水资源分配中的战略意义。同时,详细阐述了智慧水务系统的构建要素,包括传感器网络、物联网(IoT)在管网漏损检测、实时需水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大型水利工程进行实时模拟和优化调度。此外,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评估方法,特别是如何将生态需水指标纳入水资源配置决策,也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 第四部分:生态水文学与河流健康维护 (约300字) 本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水量平衡扩展到水体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这是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一环。 生态水文学章节,探讨了植被对水文过程的调节作用,特别是湿地、林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的量化评估方法(如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本书强调了环境流量(Environmental Flows, E-Flows)的科学确定方法,包括经典的水文指标法、水力学/栖息地模拟法以及综合考虑生物学需求的迭代优化法。 河流健康维护部分,关注河流的自然连通性恢复。详细分析了河流断流、河道硬化对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书中提供了关于河流廊道恢复、梯级水坝生态调度以及城市水系蓝绿基础设施建设的案例研究,旨在指导决策者在工程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 第五部分:跨界水资源治理与政策实践 (约200字) 水资源问题往往超越行政和国界。本部分着眼于宏观的治理与政策框架。 本书系统梳理了国际水法中关于共享水资源的原则,如《联合国水资源法公约》中的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不造成重大损害义务。通过对湄公河、尼罗河等典型跨界水体合作机制的比较分析,总结了成功的水资源共享治理模式(如信息共享、联合监测和利益补偿机制)。 在国家层面,本书讨论了水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包括产权界定、市场化配置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保障基本用水权和生态用水权。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未来水资源短缺挑战的、具有社会公平性和经济效率的综合水资源管理(IWRM)政策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国际性的水资源研讨会,现场的交流体验深刻地提醒了我,跨文化、跨语言的专业沟通是多么具有挑战性。尽管参会者大多努力使用英语交流,但许多中国学者在快速的讨论中,仍会因为找不到最精准的对应英文术语而感到表达受阻。这就是为什么我坚信,一本像您提到的这本汉英词典对于提升我国水科学界的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幕后的技术支持系统,确保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我推测,这本词典的价值远超普通的翻译工具,它可能还包含了许多中国特有的水利工程术语或传统概念的英文释义,这些往往是通用词典无法提供的。编者吴志才先生想必深谙此道,致力于填补这一关键的知识鸿沟,这是一种服务于整个学术共同体的伟大贡献。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是一份促进国际合作的无形资产。

评分

我对工具书的偏爱,源于对其背后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的敬佩。编纂一本高质量的专业词典,绝非易事,它需要耗费数年时间,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彻底的解构、分类和重组。我推测,这本词典的体例设计一定非常考究,或许采用了最新的水科学分类标准,确保其内容的先进性。它不应该是一本“静态”的书,而应该是一部能够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动态”参考资料。对于任何想系统学习水科学的初学者而言,它能提供一个坚实的词汇基础和概念框架,避免他们一开始就陷入术语的泥潭。对于资深学者,它则是一个可靠的“定海神针”,在面对国际合作或论文审稿时,提供最坚实的语言支撑。一本优秀的工具书,其价值在于其“沉默的帮助”,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支持,而这本词典,从名字上看,正具备了成为这样一套基石读物的潜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人,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虽然我手中的并非那本特定的《汉英水科学词典》,但仅凭书名,我便能联想到一套严谨、专业且内容丰富的工具书的形象。想象一下,当你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水文学、水文地质学或是水化学术语时,一本权威的汉英对照词典无疑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它不仅仅是词汇的简单罗列,更应该是一座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让中国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国际同行所理解和借鉴,同时也方便国内学者快速吸收国外前沿的科研动态。我猜想,编者必然在这本词典的收录范围和释义准确性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力求做到覆盖面广而又不失深度。对于任何从事水资源管理、环境工程或者气候变化研究的人来说,这样一本工具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极大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避免因理解偏差而导致的误判。我非常期待能有机会翻阅这本凝聚着学者智慧的结晶,感受那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所带来的震撼。

评分

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全球水循环的深度报道时,我深切体会到缺乏一本高质量的、专门针对水科学领域的权威工具书所带来的不便。那些涉及复杂生态系统反馈机制和先进水处理技术的专业术语,若无精准的翻译和解释,理解起来常常是雾里看花。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多个综合性词典中交叉比对,耗费大量时间去确认一个词汇在特定科学语境下的确切含义。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像《汉英水科学词典》这类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工具书,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代表着对一个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标准化。我设想,这本书的编排必然是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也许会区分出水文学、水信息学、水利工程等不同子领域的术语分类,使得检索过程高效且目标明确。一本好的词典,不仅记录了语言,更记录了一个学科的发展脉络和核心概念,是学术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对知识精确性的追求,才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评分

说实在的,如今网络资源铺天盖地,但专业人士都知道,网络搜索的结果往往良莠不齐,充斥着未经考证的“半成品”信息。尤其在科学领域,一个术语的微小歧义可能导致整个实验或报告的结论出现偏差。因此,对于我这样的研究人员来说,我最看重的是权威性和可靠性。我期待《汉英水科学词典》能够提供经过专家审校、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专业术语标准。我设想,如果这本书收录的释义能够附带简短的英文例句或应用场景描述,那就再完美不过了。这样一来,使用者不仅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更能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这样使用”。这种层次感的构建,是任何基于简单词条匹配的电子工具都难以企及的深度。它提供的是一种“语境下的理解”,而非孤立的词汇记忆,这是治学之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