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落日依旧辉煌:历代名人的人生绝唱外国卷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白云涛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220086397
字数:
页码:2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西方圣人” 哥伦布:遗嘱葬在魂牵梦系的美洲大陆 哥白尼:去世467年后被重新安葬 莎士比亚:“容此碑石者老天保佑,移我尸骨者要受诅咒” …… 《落日依旧辉煌(历代名人的人生绝唱外国卷)》由白云涛编著,介绍了世界名人的人生历程、重要贡献、后世影响等内容。
《落日依旧辉煌:历代名人的人生绝唱外国卷》虽然是通俗的知识性读物,但在撰写每一个人物时,力求写出自己的感动,写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写出其在世时的重要贡献及身后产生的深远影响。《落日依旧辉煌:历代名人的人生绝唱外国卷》适合大众阅读。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西方圣人”
“西方的圣人”
苏格拉底的思想之“罪”
思想家变成危险者
穿越时空的“法庭申辩”
在等待死亡的日子里
苏格拉底之死
哲人虽逝去,精神永留存
哥伦布:遗嘱葬在魂牵梦系的美洲大陆
到底谁是美洲的发现者?
晚景凄凉,遗嘱葬在魂牵梦系的美洲大陆
遗骸辗转迁移,魂归何处今未知
“发现”还是“相遇”,不能盖棺也不能论定
哥白尼:去世467年后被重新安葬
业余科学家的天文学说
诚惶诚恐中溘然而逝
继续探索者的巨人肩膀
去世467年后被重新安葬
莎士比亚:“容此碑石者老天保佑,移我尸骨者要受诅咒”
莎士比亚戏剧: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
莎士比亚:同性恋者?双性恋者?
莎士比亚:确有其人?另有其人?
莎翁碑文:“容此碑石者老天佑,移我尸骨者要受诅咒”
莎士比亚死于何病?
牛顿:牛顿苹果树,遍地花儿开
黯然失色的后半生
“后一个炼金术士”
科学巨人之死
牛顿苹果树,遍地花儿开
华盛顿:终生为了祖国的民主与自由
拒绝“黄袍加身”。毅然解甲归田
主持“制宪”,奠定美国民主制度基础
两届开国总统,奠定美国未来发展基础
解甲不能归田:终生献身给民主自由的祖国
来自大清王朝的评价:泰西古今人物,华盛顿称首
拿破仑:一代雄狮的孤岛挽歌
为了统一欧洲的理想
折戟俄罗斯。兵败滑铁卢
一代雄狮囚孤岛,豪气长存震古今
遗嘱:毕生出色的文章
雄狮凄凉逝去,日后倍享哀荣
死因种种,谜团重重
普希金:为捍卫尊严和爱情而湮灭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婚姻的幸与不幸
爱妻与沙皇、丹特士的感情纠葛
愤怒的诗人发出决斗挑战书
“俄罗斯的太阳陨落了”
永远的普希金,永远的“诗歌太阳”
海涅:浪漫诗人在“被褥的坟墓”里逝去
“摇篮中已经确定了我一生的路线”
“高境界的抒情诗人”
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不屈的晚年
“在诗歌的王国里获得永生”
凡·高:孤独的天才,悲凄的人生
孤独的天才,潦倒的人生
晚年割耳,迷雾重重
为艺术而疯,因疯而艺术
凡·高之死,自杀还是他杀?
毕生卖出一幅画,死后一幅值万金
托尔斯泰:耄耋之年,离开家园,飞向天堂
俄罗斯“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两个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托尔斯泰
嫉妒和分歧:婚姻的致命杀手
日记和遗嘱的战争
出走:为了寻找那心灵的家
文学巨匠逝去,世界为之惋惜
爱迪生:全世界继承着你的遗产,承受着你的恩惠
发明大王:人类需要什么,我就发明什么
胡佛总统:爱迪生——美国的国宝,人类的恩人
一百年前的预言,今天人类的奋斗
生命不息,发明不止,所有智慧,奉献人类
光明使者逝去,全美熄灯一分钟哀悼
巴顿将军:功成名就之时猝然逝去
“为战争而生”和“永远拼下去”
“养的战争”
管不住的舌头
一代军神,死于车祸
偶然车祸还是蓄意?
爱因斯坦:骨灰撒在空中,和人类、宇宙融为一体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匠
战争和主义的反对者
原子弹:晚年的揪心之痛
晚年:谢绝担任以色列总统
遗嘱:骨灰撒在空中,和人类、宇宙融为一体
爱因斯坦:你的大脑究竟有何不同?
戴高乐:遗嘱拒绝国葬的法兰西伟人
“每当历史恶劣的时候,我的义务就是把法国的责任担当起来”
“五月风暴”:戴高乐政治生涯的“滑铁卢”
晚年惊险的一幕:1962年遇刺
晚年大的遗憾:未能亲身访问中国
遗嘱:“我不需要国葬”
后的俭朴,永远的荣光
后记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西方圣人”苏格拉底是和中国“圣人”孔子同时代的吉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史载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烂眼角,身体笨拙而矮小,长相奇丑,走路难看,且衣着不整,四季赤足。身为雅典的公民,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没有一点点的错,而且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他认为逃亡会破坏雅典法律的,宁可选择从容就死。苏格拉底所信奉的这种“法律至上”原则,千百年来一直被西方思想家奉为圭臬。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由衷地赞颂他“生得很丑,死得很美”。“西方的圣人”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古希腊的雅典。此时,中国的孔子刚刚于十年前去世。所以。他们属于同一个时代。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个雕刻匠,母亲是个接生婆。幼年时期,苏格拉底就声称自己心里有一种“灵异”。这是一种“神秘的声音”或“奇异的征兆”,经常突然间在他身上发生。当这种“神秘的声音”产生时,苏格拉底就会进入忘我的“冥想境界”。进入“冥想境界”的时间和地点不定,完全无规律可言。冥想时间的长短也无常规,冥想的内容别人也无从知晓。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他认为思考的好方式是杲站着出神,也就是他的“冥想”。“冥想”的时候,思想集中入定,忘记肉体,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苏格拉底认为,达到这个程度,高智慧就产生出来了。苏格拉底以“冥想”而闻名,山顶、家中、神庙,都是他经常“冥想”的地方。有时,他正在和别人聊天,但聊着聊着突然陷入“冥想”。苏格拉底“冥想”的时间很长,有时几个小时,有时十几个小时。长的一次是杲站在雅典广场,从清晨至U黄昏,又从黄昏到第二天的清晨,太阳出来,他向太阳做了祷告后离开,整整“冥想”了一天一夜。万事万物是怎样创造的?它们会不会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其他什么因素?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环绕大地的上天是不是一个漩涡?所有这些,都是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冥想”内容。同时,苏格拉底在“冥想”中悟出了许多哲理。在苏格拉底时代,很多学者都喜欢当街演讲,苏格拉底是的街头演说家之一。清晨,苏格拉底总是到雅典广场去散步并进行体育锻炼,当人越聚越多的时候,他就开始演讲。在别的时候,凡是人多的地方,多半他也会在那里,或者和人辩论,或者自己演讲。举凡战争、政治、哲学、艺术、友谊、伦理、道德,都在苏格拉底演讲之列。他的演讲多为说服性演讲和思辨性演讲,在演讲中蕴含着逻辑力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喜欢街头演讲的古希腊学者,大多擅长辩论。苏格拉底就是既喜欢街头演讲又擅长辩论的智者。和他辩论的那些自诩有知识的人,不管是哲学问题还是现实问题,往往被他问得目瞪口杲,语无伦次,当众出丑。而苏格拉底通过辩论,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不管是演讲还是辩论,苏格拉底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怀着强烈的道义感宣传自己的哲理,启发和鼓励他的同胞,使雅典城邦“臻于至善之境”。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苏格拉底安于清贫,饮食简单,勇于探索,不求名利。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曾三次服兵役,曾经从战场上救出深受重伤的雅典政治家和军事家阿尔基比阿德斯,也曾救出深受重伤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政论家和军事家色诺芬。后者后来成为他的学生。大约从40岁起,苏格拉底开始拥有自己的崇拜者,并从神谕那里获得了“聪明的人”的称号。和中国的孔子一样,苏格拉底也是弟子遍布天下。其中大名鼎鼎的柏拉图和色诺芬是他的学生,而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学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代人,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被公认为“古希腊三贤”。中国的孔子主要是通过与弟子对话阐述自己的各种思想,苏格拉底也是通过谈话去启发人们关心思想、关心智慧,追求真理。两个思想家传播思想的方式是相同的。如同孔子一辈子所讲的大多是伦理道德、做人的道理那样,苏格拉底关注的焦点也集中在伦理道德方面。西方哲学家把苏格拉底看做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伦理学转向”,在苏格拉底之后,自然哲学在希腊哲学、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就让位于伦理哲学、道德哲学。如同孔子“诲人不倦”、“述而不作”,一生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论语》一书一样,苏格拉底一生也以演讲和辩论为主,也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其思想也主要体现在他的赫赫有名的弟子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柏拉图《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被公认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具代表性的作品。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的辩护》两书,虽然对苏格拉底的学说和思想的介绍远不及柏拉图的著作深刻,但对苏格拉底的学问、道德和石破天惊的口才作了逼真的描述。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研究广泛,据说一生著述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传世。他的思想虽然自成体系,但许多方面是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影响而产生的。孔子在中国封建时代被尊称为无人能够的“大成至圣先师”、“圣人”,其被后人逐渐完善的儒家学说,被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实行了两千年之久。苏格拉底的哲学了整个西方,对西方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学者们普遍把苏格拉底比喻为“西方的圣人”。不过,与苏格拉底比较,孔子的哲学意蕴远远不及苏格拉底。另外,孔子也远远没有苏格拉底那样幸运,虽然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所有弟子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
……
读完这册关于西方历史名人的“绝唱”之作,我感到一种奇特的震撼,那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一种更贴近生命本质的叩问。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生命最后阶段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几位思想家晚年心境的侧重描写,他们穷尽一生探寻的真理,在行将就木之际,是否得到了最终的释然,抑或是更多的困惑?书中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些张力留给了读者去体会。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引导我们去思考,所谓的“辉煌”与“绝唱”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这种风格,比起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传记都要更具穿透力,它直击灵魂深处,让人不得不正视自己生命的有限性与意义的无限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巧,它没有采用线性时间推进的方式,而是通过聚焦于人物生命中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来进行叙述,这使得即便是对某些历史人物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作者似乎更关注的是“如何面对结束”,而非“如何开始或达到顶峰”。比如,在描述某位政治强人的晚年隐退生活时,那种从权力中心跌落后的失落感与对昔日决策的反思,被描绘得极为生动,甚至带着一丝黑色幽默。这种对人性深渊的探索,让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所谓的成功与失败,在生命的终点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独特的切入点,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且充满现实意义,读完后久久萦绕心头,回味无穷。
评分这部书展现出的那种对生命终章的深刻体悟,实在令人动容。它的文字风格是内敛而富有哲理的,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平静地讲述他的人生感悟,但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千钧之力。书中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外国名人,在面对衰老、疾病乃至死亡时的精神状态描写得尤为精彩,没有一丝矫饰。这种坦诚的力量,远胜过任何华丽的辞藻。它让我认识到,即便是站在人类文明高峰的人物,也无法逃脱作为“人”的局限性,他们的“绝唱”之所以辉煌,恰恰在于他们敢于直面这些局限,并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与世界的告别。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优雅地谢幕的人生指南,教会我们在喧嚣落尽之后,如何与自己和解,并最终找到内心的宁静。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在那些寂静的夜晚,捧着它,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逝去的伟人们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作者对细节的把控令人叹服,每一段文字都饱含深情,将那些曾经辉煌的人物在生命尽头时的思考与挣扎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它没有陷入刻板的说教,而是以一种近乎私密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光环褪去后的真实面貌。比如,对于某位艺术大师晚年创作枯竭的描绘,那种心境的起伏,那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写得细腻入微,让我这个局外人都能感同身受。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心理学的深度剖析,揭示了人类在面对终极命题时的共同脆弱与伟大。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对人物情感的捕捉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在掩卷沉思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种题材的书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过于沉重,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但翻开之后,我立刻被那种独特的气韵所吸引。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磅礴的交响乐,描绘出他们生前的功绩与荣耀;时而又转为极其内敛的独白,细数着那些不为人知的遗憾与释怀。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辉煌”二字显得更加厚重,而“绝唱”则充满了力量感而非悲凉感。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和转述故事时,保持了一种近乎严谨的克制,却又在关键的转折点迸发出强烈的个人洞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温度。对于想要了解那些伟大灵魂如何在谢幕时完成自我和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