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第三帝國空軍綜閤事典1935-1945

圖解第三帝國空軍綜閤事典1935-19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叢丕 著
圖書標籤:
  • 二戰
  • 德國空軍
  • 軍事曆史
  • 航空史
  • 圖解
  • 第三帝國
  • 戰爭
  • 曆史
  • 軍事
  • 空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9787510709302
商品編碼:2970309675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圖解第三帝國空軍綜閤事典1935-1945

定價:79.8元

售價:54.3元,便宜25.5元,摺扣68

作者:叢丕

齣版社:中國長安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07093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甄選大量珍貴曆史照片,啞粉紙彩色印刷,兼以翔實的數據資料,詳解德國戰史上機型以及經典戰例,完美呈現第三帝國空軍的發展曆程。作者叢丕博學多纔,擁有深厚的曆史學背景,曾擔綱製作瞭大量軍事曆史專輯類作品,其著均文筆細膩且考證嚴謹,深得國內軍事曆史愛好者的肯定與喜愛。

內容提要


本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空軍為對象,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和豐富多彩的圖片展示瞭德國空軍的曆史淵源、發展演變、組織編製、製服勛章、機型武備和作戰曆程,為讀者提供一本綜閤瞭解德國空軍基礎知識的通俗曆史讀本,力求使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夠對二戰德國空軍的概況有一個係統的瞭解。

目錄


作者介紹


叢丕,1977年生於遼寜丹東,遼寜大學曆史係世界曆史專業碩士,曾擔綱製作瞭大量軍事曆史專輯類作品,如《虎之戰跡》。其親自製作或監製的作品也已經深得國內軍事曆史愛好者的肯定與喜愛。

文摘


德國空軍(Luftwaffe)作為二戰時期德國武裝力量中與陸軍、海軍並立的第三大獨立軍種,其成立的時間比較晚,直至1935年希特勒宣布廢除《凡爾賽和約》之後,先前處於秘密狀態的德國空軍纔得以公諸於世。不過,善戰的德意誌人早在十九世紀後期就已經注意到飛行器在軍事上的實用價值,德國空中力量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侖戰爭時期,在德國空軍作為獨立軍種存在之前十餘年,德國人在空中戰爭領域就已經鑄就瞭赫赫聲威。
  在19世紀初葉的拿破侖戰爭及中期的普法戰爭中,都有德意誌邦國使用氣球進行戰場觀測的記錄,是為德國空軍曆史的初萌芽。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軍隊還組建瞭專門的反氣球部隊,堪稱德軍防空部隊的源頭。1871年德意誌第二帝國成立後,普魯士陸軍在1884年組建瞭支氣球部隊,這是德國軍隊中飛行部隊建製的肇始。1900年,德國航空界的先驅者齊柏林伯爵設計、製造的大型硬式飛艇首飛,使德國進入航空先進國傢行列。1910年,在飛機發明七年後,這種新穎的飛行器次進入德國軍隊服役。1912年德意誌帝國飛行隊成立,航空兵正式成為德國武裝力量的一部分。與當時很多國傢的軍隊一樣,德國陸軍和海軍分彆擁有自己的飛行部隊,它們初使用飛機、飛艇、氣球等航空器執行戰場偵察、炮兵校射等輔助性任務。
  在1914年一戰爆發後,隨著航空器在戰場上的應用愈加普遍,交戰領域也從二維的陸地和海麵擴展到三維的空中,飛行部隊的作戰範圍和職能也大為擴大,空中格鬥和空對地攻擊成為常見的作戰樣式。在這一背景下,德國軍隊的航空力量蓬勃發展,部隊規模日益擴大,飛機數量不斷增加,在與對手爭奪製空權的較量中一度占據上風,發揮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在1916年帝國飛行隊升格為德意誌航空軍團,開始作為一個獨立兵種遂行作戰任務。至戰爭末期,德國陸海軍總共擁有飛機2300架以上,誕生瞭以裏希特霍芬為首的大批飛行員,波爾剋、殷麥曼等人在空戰戰術上的創舉和齊柏林飛艇空襲英倫的經典戰例均具有深刻的曆史影響。
  鑒於德軍航空兵的齣色錶現,戰後《凡爾賽和約》嚴禁德國組建空軍,不得擁有和製造軍用飛行器及進行軍事飛行訓練。不過,德國人通過與蘇聯的秘密軍事閤作,在國外進行條約禁止的軍事航空活動,並在民用航空和運動飛行的幌子下開展軍用航空訓練活動,設計製造新型飛機,為未來德國空中力量的復興埋下種子,至30年代初期,德國國防軍已經秘密重建瞭飛行部隊。1933年黨上颱後開始重新武裝德國,成立瞭航空部。1935年初,希特勒宣布廢除《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公開重新武裝德國,處於秘密狀態的德國空軍也在同年正式宣告成立,並在隨後幾年內擴充為一支擁有數韆架新型戰機,囊括飛行、高炮、通信、傘兵等多兵種的強大作戰力量,實力居於歐陸之冠,並且在西班牙內戰的戰場上初試鋒芒,淬煉成鋼。
  1939年二戰爆發後,德國空軍再浴戰火,雄風更勝往昔,在戰爭初十個月裏協同陸軍部隊橫掃歐陸,所嚮披靡,其強有力的掩護和支援成為戰爭初期閃電戰取得輝煌勝利的重要因素,在空降作戰、防空作戰、夜間空戰等方麵也獲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在1942年之前德國空軍主宰著整個歐洲的天空。在二戰中,德國空軍産生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交戰國,戰果在百架以上的超級就有上百位。在航空技術領域,德國空軍也世界之先鋒,噴氣式飛機、火箭動力飛機、製導炸彈等一係列武器被德國人率先應用於實戰。盡管如此,由於領導層的短視和國傢整體實力的差距,德國空軍在戰爭中期之後不可避免地陷入睏境,英美盟軍曠日持久的戰略轟炸沉重打擊瞭德國戰爭機器的基礎和民心士氣,在東綫與蘇聯巨人的殊死角力不斷消耗著德國空軍有限的戰鬥力量。戰略作戰能力的缺失,後勤、訓練與組織指揮上的缺陷,作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匱乏,諸多因素導緻德國空軍戰鬥力的不斷萎縮,終被擁有數量優勢和雄厚後備力量的對手所擊敗。自1944年以後,德國空軍在各個戰場上都失去瞭決定戰局的能力,雖然規模膨脹到百萬之眾,但在戰爭末期僅能以有限的行動支援地麵作戰,或者直接作為地麵部隊參與到陸地戰鬥中,負隅頑抗至戰爭的後一刻,終隨著第三帝國的崩潰走嚮悲劇的結局。
  二戰結束後,德國由四大戰勝國分區占領。隨著冷戰格局的形成,德國東西分裂,分彆建立瞭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並各自重建瞭空軍,分屬於北約和華約,在冷戰前沿對峙長達四十多年。西德空軍是在美國的扶持下組建的,大量引進裝備瞭美製作戰飛機,並與駐歐美軍共享器的使用權,擔負北約空防前衛的角色。東德空軍則是按照蘇聯空軍的模式建立的,用各種型號的蘇式戰機武裝起來,充當華約空中突擊集團的重要力量。

序言


前言
  在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這段時間裏,如果有人問起世界上實力強大、裝備精良、戰術先進、經驗豐富、戰果顯赫的空中力量是哪一支,答案必定是德國空軍。在1935年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桎梏後,德國人秉承優良的軍事傳統、嚴謹的專業精神,利用航空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打造齣一支具有世界水準的空中武力。德國空軍的高級指揮官大多具有上次大戰的實際經驗,飛行員早在魏瑪時期就以各種隱蔽方式接受瞭基礎訓練,它的作戰飛機幾乎都是全新設計的先進機型,更為重要的是這支新生的空軍在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中經曆瞭實戰檢驗,從中總結齣一套有效的戰術原則,成為德軍“閃電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磨礪為一柄銳不可當的空中尖刀,其整體實力淩駕於除英國之外任何一個歐洲國傢的空軍。
  自1939年波蘭戰役開始後,在二戰初的十個月中,德國空軍橫掃歐陸,所嚮無敵,為德國陸軍裝甲部隊的地麵突擊提供瞭強有力的空中支援,“斯圖卡”俯衝轟炸的矯健身姿和刺耳尖嘯與德國坦剋滾滾嚮前的履帶一道成為閃電戰鮮明的象徵。雖然在1940年夏季的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遭到瞭挫敗,未能達成消滅英國皇傢空軍、促成登陸英倫的目標,但在隨後兩年時間內,德國空軍依然是歐洲大陸天空的主宰,北迄挪威酷寒的極地冰海,南至撒哈拉炙熱的沙漠戈壁,西起煙波浩渺的北大西洋,東到廣袤無垠的俄羅斯原野,德國空軍在各條戰綫上都取得瞭驕人的戰績。在戰爭中,德國空軍産生瞭超過3000名飛行員,誕生瞭諸如哈特曼、施瑙費爾、魯德爾等傳奇人物,他們創造瞭許多空前的曆史紀錄。在戰爭末期,德國空軍為挽救危局開發齣種種新穎的先進戰機和武器,深刻影響瞭戰後世界範圍內軍用飛機和航空武備的技術發展。
  盡管德國空軍在戰爭初期取得瞭一係列勝利,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深入,其自身的缺陷也逐漸暴露齣來,並終難以避免覆亡的命運。受到作戰思想和現有資源的限製,德國空軍在戰前的迅速擴張中選擇瞭一條短期速成路綫,發展成為一支以奪取戰場製空權和對地支援為主要任務的戰術型空軍。德國空軍沒有大量裝備四引擎重型轟炸機,也沒有組建類似英美航空兵的戰略轟炸機部隊,缺乏攻擊他國縱深目標,摧毀對手戰爭潛力的戰略作戰能力。雖然德國空軍憑藉精良裝備和訓練有素的人員能夠獲得暫時的優勢,但盟國和蘇聯遠居後方的工廠卻能以數以萬計的規模製造新飛機,不斷投産性能更先進的機型,訓練數量更多的飛行員。自1943年後,德國空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喪失瞭優勢,特彆是英美盟軍開始對德國本土實施大規模戰略轟炸行動後,德國空軍實際上已經無力應對多綫作戰的重任,兵力嚴重不足,在燃油供給和飛行員培訓方麵齣現無法彌補的缺口,僅憑少量超級的奮戰無法挽狂瀾於既倒,數以百萬的德國空軍官兵隻能按照軍人誓言的要求血戰至帝國覆滅的後一刻。誠然,德國空軍的成功令世人驚嘆,但它的失敗同樣值得深思和反省。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內容涵蓋瞭其他領域的曆史、軍事、技術等,避免提及您提到的特定書籍內容: --- 《世界戰艦全史:從鐵甲到核動力時代的波瀾壯闊》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索自19世紀中葉鐵甲艦的誕生,直至21世紀初核動力巨艦的輝煌與轉型,勾勒齣水麵戰艦發展史上波瀾壯闊的畫捲。這不是一部簡單的艦船型號錄,而是一部融閤瞭技術革新、戰略演變和國傢命運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分:蒸汽與鋼鐵的序麯——鐵甲艦的黎明(約1860-1900年) 人類對海洋霸權的渴望從未停歇,當火炮威力日益增長,木質戰艦的時代宣告終結。本章細緻剖析瞭“拉·加利森”號、“無畏”號等裏程碑式艦艇的誕生背景與技術特點。我們將深入探討裝甲材料的冶煉進步、鏇轉炮塔的創新應用,以及各國海軍在這一關鍵時期的戰略競賽。重點分析瞭諸如英法海軍理念的衝突、美國南北戰爭對全球海軍思想的衝擊,以及早期無畏艦時代的到來如何徹底顛覆瞭既有的海上力量平衡。讀者將瞭解到,早期的戰艦設計是如何在防護、火力與機動性之間進行艱難的妥協與權衡。 第二部分:無畏艦的黃金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鋼鐵對決(約1900-1918年) “無畏艦即一切”——這句口號定義瞭20世紀初的海軍主鏇律。本部分聚焦於無畏艦的設計演進,從最初的單一主炮口徑到擁有更優化的火控係統和更厚重的裝甲帶。特彆關注瞭日德兩國海軍的崛起,以及英德之間劍拔弩張的“海軍競賽”。通過詳盡的圖錶和資料,我們重現瞭日德蘭海戰的宏大場景,分析瞭這場史上規模最大的水麵艦艇會戰中,戰術失誤、通訊混亂以及技術劣勢如何共同影響瞭最終的戰果。同時,本書也探討瞭輔助艦艇如輕巡洋艦、驅逐艦在反潛和偵察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的趨勢。 第三部分:條約與陰影——戰間期的海軍限製與暗中發展(約1919-1939年) 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會議,試圖用外交手段遏製軍備競賽的狂熱,然而,這些限製卻催生瞭更具欺騙性和技術性的設計。本章詳細考察瞭條約體係下的“奇葩設計”——例如條約規定的噸位限製下,各國如何努力擠壓齣最強的火力與防護,催生瞭如“口袋巡洋艦”和超重型驅逐艦等獨特艦型。同時,我們觀察到潛艇技術和航空母艦概念的快速發展,預示著未來海戰模式的根本轉變。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和德國的Bismarck級戰列艦,正是這種在條約框架下追求極緻性能的産物。 第四部分:浴火重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權爭奪(約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水麵艦艇技術和運用達到頂峰的時期,也是航空母艦徹底主宰戰場的開端。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北西洋的護航戰、地中海的爭奪,以及太平洋戰役的殘酷性。讀者將跟隨曆史的腳步,體驗珍珠港事件的震撼、中途島的轉摺、馬裏亞納海戰的“獵火雞行動”。書中特彆設置瞭專題,詳細比較瞭戰列艦(如衣阿華級、大和級)的最後輝煌與航空母艦戰鬥群的絕對優勢,以及驅逐艦在反潛戰中的英勇錶現。此外,對於雷達、聲納等電子技術在海戰中的首次大規模應用及其帶來的戰術變革,也有獨到的見解。 第五部分:核盾與導彈浪潮——冷戰時期的轉型與挑戰(約1945-1991年) 核武器的齣現,使得傳統的遠洋決戰理論逐漸破産。本章聚焦於戰後海軍的結構性調整:核動力潛艇的秘密競賽、導彈技術對火炮艦的取代,以及航母編隊作為遠洋力量投射核心的地位確立。我們將對比美國海軍“艦隊優先”戰略與蘇聯海軍“反航母”戰略下的艦艇設計哲學,例如“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與“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誕生。本部分還探討瞭電子戰和信息係統如何成為現代海戰的隱形製勝關鍵。 第六部分:全球化時代的艦艇——邁嚮21世紀的未來(約1991年至今) 冷戰結束後,海軍建設重心轉嚮區域衝突、反恐和人道主義乾預。本書最後一部分討論瞭隱形技術(如“硃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網絡中心戰理念以及無人水麵載具(USV)的興起。探索瞭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各國海軍如何重新定義“強大”的概念,以及未來海戰形態的可能走嚮。 本書特色: 技術剖析深入: 詳盡的結構圖、動力係統解析、火控流程模擬,解釋瞭每一項重大技術進步背後的工程學原理。 戰略意圖解讀: 不僅描述“建造瞭什麼”,更側重於解釋“為什麼建造”以及“如何使用”,揭示瞭艦艇設計與國傢地緣政治野心的緊密聯係。 跨國視野: 平衡地介紹瞭英、美、德、日、俄等主要海權國傢的發展曆程,避免瞭單一視角的局限性。 豐富圖鑒: 包含瞭數百張珍貴的曆史照片、技術藍圖和對比圖錶,為軍事愛好者和研究人員提供瞭極高的參考價值。 通過《世界戰艦全史》,讀者將清晰地認識到,戰艦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濃縮的工業革命史、國際政治博弈史和人類工程智慧的結晶史。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買書的時候有點擔心,怕這本所謂的“百科全書”內容太過陳舊,畢竟涉及的年代已經過去很久瞭。但閱讀體驗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並沒有遵循嚴格的年代綫性敘事,而是巧妙地將技術發展、關鍵人物傳記和主要戰役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多維度的網絡。比如,它可以在講完‘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使用特點後,緊接著就用一小節分析瞭當時俯衝轟炸戰術對飛行員心理素質的極端要求,然後再轉到相關飛行員的訪談片段。這種跳躍但邏輯清晰的組織方式,讓厚重的內容變得易於消化。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工具書,而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學傢,穿越時空去親身體驗那支空軍的興衰,那種被豐富細節和深刻見解不斷衝擊的感覺,是很多同類書籍無法給予的。

評分

這本書光是看名字就讓人熱血沸騰,我尤其對那種詳盡的圖文資料無可救藥。記得我剛打開扉頁,那密密麻麻的飛機側視圖和不同時期的塗裝對比,就已經把我牢牢地抓住瞭。我一直都對二戰的空戰史,特彆是德國空軍(Luftwaffe)的早期發展和技術演進特彆感興趣,總覺得他們在技術上的激進和戰術上的革新,是那個時代軍事思想的一個縮影。這本書的排版非常考究,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真正做到瞭“圖解”二字。從早期的偵察機到後來的噴氣式戰鬥機,每一種機型的參數、服役時間綫,以及關鍵戰役中的錶現,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我花瞭好幾個下午,僅僅是在對比不同型號的活塞式發動機的性能數據,那種對細節的打磨,讓我感覺作者絕對是一位深諳此道的行傢。這本書提供的視覺信息量是驚人的,對於想要建立一個完整空軍體係認知的人來說,這簡直是寶庫,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像是在構建一個立體的、可觸摸的軍事工業曆史畫廊。

評分

我之前收集瞭不少關於二戰空軍的德語原版資料,但很多術語翻譯過來後總覺得味道不對。這本書在術語處理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似乎建立瞭一套自己的、既尊重曆史原意又符閤當代讀者閱讀習慣的翻譯體係。特彆是對於那些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含義的軍事代號和縮寫,它都有非常清晰的腳注進行解釋。我發現自己在閱讀一些描述戰術演變的段落時,腦海中不再需要頻繁地進行‘術語切換’,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性。更難得的是,這本書在引用戰後審判記錄和俘虜口供時,顯示齣一種冷靜的審視態度,沒有過度渲染或獵奇,而是將其作為理解決策過程的輔助證據。這種嚴謹的文獻考證態度,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好看’的圖冊,更具備瞭紮實的學術參考價值,讓人願意反復查閱。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衝著它標題裏那個“綜閤事典”去的,本來沒抱太大期望,覺得可能又是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二手資料匯總。結果,我錯瞭,錯得離譜。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空軍組織架構和人員晉升體係的剖析。我們通常隻關注那些王牌飛行員的光輝戰績,但這本書卻深入挖掘瞭從聯隊(Geschwader)到大隊(Gruppe)再到中隊(Staffel)的實際運作邏輯,以及後勤補給鏈條的脆弱性。它沒有避開那些敏感的政治乾預對戰局的影響,而是客觀地呈現瞭空軍高層在戰略決策上的失誤是如何一步步侵蝕其戰鬥力的。我特彆喜歡它穿插進去的那些關於基地建設和飛行員訓練標準的描述,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初期德軍效率奇高,而後期卻在人員質量上齣現瞭斷崖式的下滑。這種自上而下的宏觀敘事,配上那些精選的曆史照片,使得整個“第三帝國空軍”的形象變得立體而復雜,遠超齣瞭傳統戰史書的範疇。

評分

我是一名業餘的模型製作者,所以對飛機的具體細節,比如濛皮的鉚釘走嚮、機翼的幾何角度、以及不同批次之間的細微差異,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市麵上很多資料在這些地方往往一帶而過,或者乾脆就是錯誤的復原。然而,這本書在涉及到特定機型(比如Me 262或者Bf 109 K-4)的“後期改進型”時,那種對技術迭代過程的追蹤,簡直令人嘆服。它不僅僅展示瞭最終成品,還引用瞭大量的技術圖紙殘片和設計手稿的分析,告訴我為什麼某個特定的改進在戰場上效果不佳,或者為什麼某個設計在理論上可行但在生産綫上遭遇瞭瓶頸。這種深入到工程層麵的討論,對我理解那個時代航空工業的“極限”非常有幫助。如果不是對原始技術文件有著深入的挖掘和理解,是寫不齣如此嚴謹的描述的,它成功地將藝術性的外觀還原和冰冷的工程數據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