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
:66.00元
售价:46.2元,便宜19.8元,折扣70
作者:柏晶伟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8023405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722kg
中国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30个年头。回顾农村改革,需要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起,要从安徽说起,从小岗村的农民说起。正如许多人所知,小岗村在凤阳县,凤阳县在滁县地区。改革发轫时期,在小岗村农民的划时代创造与省委书记万里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领导人。这个人在大包干诞生的艰难时期,坚定执着地支持了农民的创造,给这个报上了*,在省委和农民之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时任滁县地委书记、后任安徽省省长的王郁昭。
本书通过大量的珍贵史料和原始数据,客观地再现了王郁昭跌宕起伏的个人生活和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值得所有关注中国农村改革和社会变迁的人士阅读和收藏。
引子
章 少年立事(1926-1944)
一、富家子弟选择了革命道路
二、在战乱年代求学
三、年轻的小学校长
四、冲过鬼子的火网
第二章 战争洗礼(1945-1949)
一、东海整风
二、接管威海学校
三、针锋相对的一场斗争
四、在威海市武工队里
五、合庆村的生死较量
六、回避到濮阳
七、次听陈毅司令员讲话
八、次见到总司令
九、编入华野先遣纵队
十、参加豫东战役
十一、进入大别山
第三章 教育生涯(1949-1970)
一、渡江到芜湖
二、接管芜湖文教事业
三、回答不出周总理的提问
四、选派到安徽大学
五、解放后个教授自杀事件
六、一位学生的多舛命运
七、院系调整,引进教授
八、安大校长的党籍问题
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三反”运动全面展开
十、考进中央马列学院
十一、与巢湖姑娘永结连理
十二、熟读马列经典原著
十三、的短暂时光
十四、任安徽师院教务长
十五、向康生汇报学校“反右”情况
十六、毛、相继视察芜湖
十七、在全国科技展览会上
十八、奉调省科委
十九、中央部署农村整风整社运动
二十、工作队到了祁门
二十一、曾希圣与“责任田”
二十二、“责任田”的重大意义
二十三、参加省委“反修”理论小组和“四清运动”
第四章 “”岁月(1966-1970)
第五章 全椒五年(1970-1975)
第六章 农村改革风云(1976-1982)
第七章 杨子冲击波(1979-1982)
第八章 文教事业的复兴(1979-1982)
第九章 出任省长(1982-1987)
第十章 奉调晋京(1988-2005)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柏晶伟,1967年7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5-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铁道部第三铁路工程局党校任讲师,《中国合作经济报》当记者。1994年11月到《中国经济时报》工作至今,现为《中国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学盛宴。它摒弃了生硬的说教和空泛的口号,转而采用了一种极具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笔触。那些描绘乡村景色的词汇,精准而富有诗意,让人仿佛能闻到秋收时节的干草气味,感受到风吹过麦浪的触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社会议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调。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通过细节的堆砌和人物选择性的回忆,让事实自己说话。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力量,远比直接的呐喊更具穿透力,它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体现出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历史自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常片段,编织成一幅幅充满张力的画面。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改革的阵痛。文字的韵律感极强,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腻地描摹人物的内心波澜,时而又如磅礴江河,展现出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每一个“人”都活灵活现,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都让人感同身受,甚至在某些瞬间,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关怀与反思。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传记或历史回顾,更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评分从思想层面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罕见的、微观的视角来审视宏大变革。它没有停留在政策的制定和宏观数据的分析上,而是将聚光灯对准了那些具体执行者、记录者,甚至是那些被变革的浪潮卷入其中的普通人。这种“由下而上”的观察角度,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份和文件,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经验编织而成的情感地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复杂性时的勇气,书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的后果,至今仍在回响。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包容,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关于“记录”的重量与责任。它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在时代的巨石上,小心翼翼地凿刻出那些容易被遗忘的声响和面孔。作者的写作态度,透露出一种近乎虔诚的匠人精神,他对史实的尊重,对细节的打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特定历史事件的文献,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证言。它提醒着我们,任何伟大的变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体的无名付出与挣扎。这种朴素而坚定的求真精神,是整部作品中最动人心魄的力量源泉。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深感震撼。它并非采用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像一首结构精妙的交响乐,不同时间点的碎片信息被巧妙地错位和重组,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初读时或许会略感跳跃,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那错综复杂的时间线索,但这恰恰是其高明之处——它强迫读者从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中走出来,主动参与到文本的建构过程中。每一次“闪回”或“快进”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服务于揭示更深层次的主题或人物动机。这种非线性的叙事艺术,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和耐读性,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仿佛揭开了一层又一层历史的迷雾,看到了更本质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