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史记/民国国学文库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胡怀琛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40334383
字数: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古代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较高的。 胡怀琛选注的《史记》选辑《史记》本纪、世家、列传35篇,冗沓之文加以适当删削。
目录
秦始皇本纪n项羽本纪n高祖本纪n越王勾践世家n陈涉世家n萧相国世家n曹相国世家n留侯世家n陈丞相世家n伯夷列传n管晏列传n老庄申韩列传n司马穰苴列传n孙子吴起列传n伍子胥列传n商君列传n孟子苟卿列传n孟尝君列传n平原君列传n信陵君列传n春申君列传n范雎列传n廉颇蔺相如列传n田单列传n屈原列传n刺客列传n李斯列传n淮阴侯列传n郦生陆贾列传n李将军列传n卫将军骠骑列传n游侠列传n滑稽列传n货殖列传n太史公自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史记》的版本,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纸张很有分量,装帧也透着一股民国时期的雅致,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我本来就对古代史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尤其是这种带着特定时代烙印的影印本或整理本,总能让人联想到前辈学者们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如何字斟句酌地守护这些珍贵的典籍。这次挑选这个“民国国学文库”的版本,主要是冲着它可能收录的那些经过民国学者考证和注释的版本去的。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个时期学者们对司马迁原著的理解和批注,毕竟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完全不同,他们的解读视角往往能提供一种独特的历史参照系。比如,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民国学者们可能会基于他们对近代以来历史走向的观察,产生与今人不同的洞见。我希望这套书能附带详细的校勘记,让我能对比不同底本之间的差异,体验一下古籍整理的魅力。如果排版和注释都很精良,读起来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能让人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先秦到汉初的历史画卷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权谋的错综复杂。
评分我之前读过好几个不同出版社的《史记》,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要么是注释过于现代,冲淡了原著的古朴感;要么是排版太过于追求“古风”,反而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这次选择这个民国文库的版本,主要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我希望它在收录底本时,能选取当时公认的权威版本进行整理,而不是随意拼凑。最让我期待的是,这个版本的装帧和字体选择,是否能最大限度地还原那个“国学复兴”年代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在翻开书页时,能有一种沉静、肃穆的氛围,让我专注于司马迁的文字本身,而不是被花哨的现代设计分散注意力。对于我这种更注重“阅读仪式感”的读者来说,一本好的古籍版本,其物质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验,它应该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学者的敬意。
评分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一员,我深知民国时期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国学研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所以,这个“民国国学文库”的标签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猜测,这套书可能收录了当时一些重要的校勘成果,甚至可能包含了当时学者对于史料真实性的一些辩论和考证记录。我购买它,不仅仅是想阅读《史记》本身,更是想通过这个版本,一窥民国时期学者们对待“国史”的态度和研究方法。这是一种“以史观史”的探寻。比如,他们是如何看待秦朝的速亡,如何评价汉初的功臣集团?这些问题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解答很可能比现代研究更具时代感和批判性。如果能在文字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朴素而又坚韧的学术精神,那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富矿。
评分说实话,我对历史的兴趣更多在于“人”的故事,而不是枯燥的年代更迭。而《史记》,无疑是中国人物传记的巅峰之作。我购买这个版本的初衷,就是想通过那些鲜活的、充满戏剧性的个体命运,去触摸历史的温度。我想知道,在民国学者的整理框架下,那些英雄豪杰,比如项羽的霸气、刘邦的狡黠、刺客们的决绝,会呈现出怎样一种“被重新定义”的面貌。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史学家,更像是一个被故事吸引的普通读者,我需要的是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至于完全疏离大众阅读体验的整理。我希望这个版本在保持原貌的同时,能提供足够清晰的注释,尤其是在涉及到官职、地名、以及那些复杂的宗族关系时,能有所指引。毕竟,司马迁笔下的世界太过庞大,没有好的向导,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
评分我最近在研读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发现要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源头,绕不开《史记》里对他们的生平记载和相互影响的描述。市面上《史记》的版本太多了,光是注释就够让人眼花缭乱,而我这次选的这个民国文库的版本,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似乎更侧重于“文献的完整性”而非“现代的易读性”。拿起来翻阅时,那种字体和排版的风格,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知识分子们围炉夜话、争鸣学术的年代。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传记部分,想看看民国学者是如何梳理这些思想脉络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经过他们重新梳理和串联的史料,帮助我更清晰地把握这些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轨迹。如果能有一些关于这些传记的“民国视角”的导读或序言,那就更棒了,因为那个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视角是极其复杂而深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