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知识彩色全民读本(超值全彩珍藏版) 思履

中华国学知识彩色全民读本(超值全彩珍藏版) 思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思履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普及读物
  • 彩绘
  • 全彩
  • 珍藏版
  • 思履
  • 知识读本
  • 文化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0545
商品编码:2970956125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国学知识彩色全民读本(超值全彩珍藏版)

定价:75.00元

售价:38.3元,便宜36.7元,折扣51

作者:思履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502305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读本内容丰富、文史兼备、资料翔实,具有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既是一部容纳中华文化百科知识的实用工具书,又是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

内容提要


《中华国学知识彩色全民读本》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进行适当的取舍,选取了*代表性、实用、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辑录成书,介绍了国学名家、国学典籍、名典名句、哲学宗教、政治军事、古典文学、礼仪风俗、艺术美学、医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国学各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常识,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一条捷径,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

目录


什么是国学

》国学——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2

》国学讲求“化”与“通”…………2

》国学学者“腹笥”要富……………3

》饮源头之水,立足于经典…………4

》国学的基本内容……………………4

》四部和四库全书……………………6

》国学入门要读哪些书………………8

经 部

》经的意义和范围…………………10

》四书的来源………………………11

》入德之门——《大学》…………12

》高明之道——《中庸》…………16

安贫守志的子思………………………………16

何为“中庸”?《中庸》里主要讲了什么?………… 16

高明之道,中庸不是折中主义………………17

》孔子言行录——《论语》………18

孔子与《论语》………………………………18

孔子其人………………………………………19

《论语》的内容………………………………19

》圣贤之路——《孟子》…………20

孟子生平………………………………………20

孟子的思想及其政治主张……………………21

》先民的歌唱——《诗经》………22

《诗经》的来源………………………………22

《诗》言志……………………………………23

《诗经》的六艺………………………………24

《诗经》的价值………………………………25

古人所言《诗经》的作用……………………25

三家《诗》及《毛诗》………………………25

》早的经典——《尚书》………26

《尚书》的内容和体例………………………26

《尚书》的主要观点和价值…………………26

今古文《尚书》之争…………………………27

》人生与社会的秩序——《礼记》…28

《周礼》………………………………………29

《仪礼》………………………………………29

《礼记》………………………………………30

中国的礼乐文化………………………………31

》六经之首——《周易》…………32

《易》有三义…………………………………32

《周易》的内容………………………………33

《周易》的派别………………………………34

《周易》的价值………………………………34

》编年史始祖——《春秋》………35

《春秋》的内容………………………………35

《春秋》的价值………………………………36

春秋“三传”…………………………………36

》《孝经》…………………………38

》早的字书——《尔雅》………38

史 部

》左丘明与《左传》………………40

》《国语》…………………………40

》《战国策》………………………41

》二十五史…………………………41

熟悉正史………………………………………41

司马迁与《史记》……………………………42

班固与《汉书》………………………………43

范晔和《后汉书》……………………………44

陈寿和《三国志》……………………………45

房玄龄和《晋书》……………………………45

沈约和《宋书》………………………………46

萧子显和《南齐书》…………………………47

姚思廉和《梁书》、《陈书》………………48

魏收和《魏书》………………………………49

李百药和《北齐书》…………………………49

令狐德棻和《周书》…………………………50

李延寿和《南史》、《北史》………………50

魏征和《隋书》………………………………51

刘眴和《旧唐书》……………………………52

欧阳修和《新唐书》…………………………53

薛居正和《旧五代史》………………………53

欧阳修和《新五代史》………………………54

托克托和《宋史》、《辽史》、《金史》…54

宋濂和《元史》………………………………56

《新元史》……………………………………56

张廷玉和《明史》……………………………57

赵尔巽和《清史稿》…………………………57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58

《资治通鉴》的编撰…………………………58

《资治通鉴》的内容…………………………59

》刘知几与《史通》………………59

》杜佑与《通典》…………………60

》郑樵与《通志》…………………60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61

》通读纪事本末……………………62

》政书与“十通”…………………63

》起居注和实录……………………64

起居注…………………………………………64

实录……………………………………………64

》会要及主要著作…………………65

》金石学……………………………65

》清证、乾嘉学派……………66

考证学…………………………………………66

乾嘉学派………………………………………67

清史三大名作……………………………68

》杂史、野史及其他………………69

》中国古代的史官…………………70

》史部的研读方法…………………71

》历史哲学与新史学………………72

把古代史当作小说来读………………………72

新史家与新史学………………………………73

》学术史与史评……………………74

学术史…………………………………………74

史论……………………………………………75

》历代帝王…………………………75

炎帝……………………………………………75

黄帝……………………………………………76

尧………………………………………………76

舜………………………………………………76

禹………………………………………………77

汤………………………………………………77

盘庚……………………………………………77

周文王…………………………………………78

郑庄公…………………………………………78

齐桓公…………………………………………78

晋文公…………………………………………79

宋襄公…………………………………………79

越王勾践………………………………………79

秦孝公…………………………………………80

秦始皇…………………………………………80

汉武帝…………………………………………81

光武帝…………………………………………81

北魏孝文帝……………………………………81

武则天…………………………………………82

唐太宗…………………………………………82

宋仁宗…………………………………………83

成吉思汗………………………………………83

明成祖…………………………………………84

康熙大帝………………………………………84

帝王纪年………………………………………84

》重臣名相…………………………85

伊尹扶汤………………………………………85

周公辅政………………………………………85

齐相管仲………………………………………86

孙叔敖治楚……………………………………86

晏婴相齐………………………………………86

范蠡归湖………………………………………87

商鞅变法………………………………………87

范雎与“远交近攻”…………………………88

乐毅伐齐………………………………………88

秦相李斯………………………………………88

萧规曹随………………………………………89

运筹帷幄的张良………………………………89

智囊晁错………………………………………90

马援平定交阯…………………………………90

诸葛亮治蜀……………………………………90

东晋名相谢安…………………………………91

关中良相王猛…………………………………91

房谋杜断………………………………………92

魏征善谏………………………………………92

半部《论语》宋赵普…………………………93

耶律楚材………………………………………93

于谦守京城……………………………………94

张居正改革……………………………………94

曾国藩…………………………………………95

左宗棠…………………………………………95

李鸿章…………………………………………95

》文化交流…………………………96

乌孙……………………………………………96

凿空……………………………………………96

和亲……………………………………………97

徐福渡海………………………………………97

丝绸之路………………………………………97

张骞通西域……………………………………98

昭君和亲………………………………………98

班超出使………………………………………99

文成公主入藏…………………………………99

玄奘取经……………………………………100

鉴真东渡……………………………………100

》历史事件…………………………101

国人……………………………………101

平王东迁……………………………………101

弭兵之会……………………………………102

城濮之战……………………………………102

泓水之战……………………………………103

崤之战………………………………………103

夹谷之会……………………………………103

三家分晋……………………………………104

田氏代齐……………………………………104

七国争雄……………………………………105

马陵之战……………………………………105

长平之战……………………………………106

焚书坑儒……………………………………106

陈胜吴广起义………………………………107

约法三章……………………………………107

文景之治……………………………………108

七国之乱……………………………………108

独尊儒术……………………………………108

党锢之祸……………………………………109

黄巾起义……………………………………109

官渡之战……………………………………110

三国鼎立……………………………………110

五胡乱华……………………………………111

淝水之战……………………………………111

侯景之乱……………………………………111

玄武门之变…………………………………112

开元盛世……………………………………112

安史之乱……………………………………113

黄巢起义……………………………………113

杯酒释兵权…………………………………114

王安石变法…………………………………114

元祐党籍……………………………………115

靖康之变……………………………………115

胡惟庸之案…………………………………116

蓝玉案………………………………………116

仁宣之治……………………………………117

土木堡之变…………………………………117

阉党与东林党之争…………………………117

剃发易服……………………………………118

康熙帝削藩…………………………………118

………………………………………119

战争……………………………………119

太平天国……………………………………120

戊戌变法……………………………………121

辛亥革命……………………………………121

》史家观点…………………………122

一字褒贬……………………………………122

书法不隐……………………………………122

正统之辨……………………………………122

帝王中心论…………………………………123

通古今之变…………………………………123

以史为鉴……………………………………123

史馆修史与私人修史………………………124

史家三长……………………………………124

子 部

》先秦诸子…………………………126

“子学”的定义……………………………126

先秦诸子的派别……………………………126

先秦诸子学说的贡献………………………128

《国学溯源:智慧之光,历久弥新》 内容梗概: 《国学溯源:智慧之光,历久弥新》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知识点,而是力求探寻中国古代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个领域的源头活水,展现其思想脉络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焕发出的独特生命力。本书的编撰目标是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对国学充满兴趣的初学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富有启发性的认知框架,引领他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先贤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详细内容介绍: 第一篇:思想的基石——哲学的源流 本篇将深入探讨中国哲学思想的滥觞与发展,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出发,追溯其核心概念与价值追求。 第一章:宇宙观的形成——从《易经》到道家 详细解读《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其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奠基石的地位,以及其对天人关系、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深入剖析老子《道德经》的“道”论,探讨其“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与人生智慧,以及庄子“逍遥游”的自由精神与齐物思想。 分析早期哲学思想中对自然秩序、宇宙运行法则的朴素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第二章:仁者之思——儒家学说的核心与演进 重点阐释孔子“仁”、“礼”、“中庸”等核心思想,解读其对个体修养、社会伦理、政治治理的系统论述。 探讨孟子“性善论”与“民贵君轻”的思想,分析其如何发展和丰富了儒家学说,使其更具人文关怀和政治理想。 梳理荀子“性恶论”与“隆礼重法”的观点,理解其对人性、社会秩序的另一角度的深刻反思。 追溯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分析儒家如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第三章:法家与墨家的辩证——社会治理的探索 系统介绍法家“以法治国”、“君权至上”的政治主张,剖析其在统一国家、建立秩序方面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阐述墨家“非攻”、“兼爱”、“尚贤”的社会理想,探讨其与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以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反思不同学派的思想如何在相互激荡中,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复杂的思想图谱。 第二篇:文化的瑰宝——文学与艺术的璀璨 本篇将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辉煌成就,展现中华民族卓越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 第一章:诗歌的脉络——从《诗经》到唐诗宋词 解读《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朴素情韵,分析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深入赏析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与瑰丽想象,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系统梳理汉乐府民歌的时代印记与质朴情感。 重点赏析唐诗的盛世气象与多样风貌,如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王维之田园,以及白居易之写实。 深入解读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之争,分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揭示词作为一种新兴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 第二章:散文的魅力——史传、诸子与唐宋八大家 介绍先秦散文,如《尚书》、《论语》的朴实典雅。 深入分析《史记》的史学价值与文学成就,司马迁如何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雄心壮志,创作出不朽的史学巨著。 赏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散文的清谈风韵,以及山水游记的写景之美。 重点解读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古文运动与散文艺术,分析其如何革新文风,倡导质朴、明白、有力的文风。 第三章:小说的演进——从志怪传说到章回体 追溯中国小说的早期形态,如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与笔记小说。 介绍唐传奇的精巧构思与人物塑造。 深入分析宋元话本的通俗生动,以及元杂剧的叙事魅力。 重点解读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宏大叙事、复杂人物和深刻思想,阐释章回体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艺术的辉煌——书法、绘画与雕塑 介绍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分析不同书体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探讨中国绘画的独特美学,如水墨画的写意精神、工笔画的细腻传神,以及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介绍中国古代雕塑的代表作品,如秦兵马俑、敦煌石窟造像等,分析其艺术表现力与宗教文化内涵。 第三篇:历史的长河——文明的足迹 本篇将以宏大的视角,梳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与发展脉络,展现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王朝的兴衰——从夏商周到秦汉 概述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形态与文化特征,探讨青铜文明的辉煌。 解读秦朝的统一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分析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制度的创建。 系统介绍西汉的崛起与强盛,以及其文化政策与对外交流。 探讨东汉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 第二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思潮的活跃,探讨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解读隋朝的统一及其短暂的辉煌,科举制度的创立。 系统阐述唐朝的盛世气象,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第三章:多元与变革——宋元明清 探讨宋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理学的兴起,以及其与辽、金、元的对峙与交流。 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与统治特点。 解读明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复兴与对外探索。 系统梳理清朝的兴衰历程,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及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第四篇:智慧的传承——实用知识与生活哲学 本篇将侧重于中国古代在天文、地理、医学、兵学、建筑、生活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以及蕴含其中的生活智慧。 第一章:天文地理的认知——古人的宇宙观与测绘 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与历法体系(如农历、干支纪年法)。 探讨古代对宇宙、星辰的认识,如二十八宿、十二宫等。 介绍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发展,如《禹贡》等地理名篇。 第二章:医道精深——中医理论与实践 系统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探讨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医在养生保健、疾病治疗方面的独特方法。 介绍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及其贡献,如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 第三章:兵学韬略——孙子兵法与军事思想 深入解读《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 分析中国古代其他重要的军事著作与军事思想。 探讨军事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 第四章:建筑艺术与生活美学 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木构架体系、对称布局、庭院空间等,以及不同时期代表性建筑的风格。 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家具设计、服饰美学等。 分析中国古代在茶道、香道、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生活美学追求。 结语: 《国学溯源:智慧之光,历久弥新》力求以严谨的态度,清晰的脉络,生动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世界和灿烂的文化宝库。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陈述,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挖掘与传承,旨在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更好地理解当下,启迪未来。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到手里就感觉是本有分量的书。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色彩的呈现力道十足,即便是最普通的插图,在这样的印刷质量下也显得格外生动和清晰。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文字和图像的排布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拥挤或枯燥。很多传统文化书籍常常在图文并茂这一点上处理得不够精妙,要么图太大喧宾夺主,要么图太小形同虚设,但这一本的作者和设计团队显然对此下了大功夫,找到了一个非常平衡的支点。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视觉的享受,这对于提升阅读的愉悦感和专注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但又担心内容过于晦涩的读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视觉呈现无疑是一座友好的桥梁,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深厚底蕴。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精妙结构,这才是它真正耐人寻味的地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文化概念出发,层层递进,将各个知识模块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一个章节,你不会觉得知识点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能清晰地看到它们是如何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中华文化宏大体系的。这种结构性的安排,对于培养读者的系统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碎片有价值得多。每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觉到自己的理解深度又往上迈了一层台阶。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全民读本”这类定位的书抱有一丝谨慎,总担心它会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掉学术的严谨性。然而,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在保持高度可读性的同时,对于关键概念的界定和历史背景的梳理,依然保持着令人信服的准确度。这表明作者在“普及”与“精确”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对于那些渴望在茶余饭后接触传统文化,但又不想接受二手甚至失真信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可靠且高质量的途径。它既能满足我们对文化知识的好奇心,又能保证我们获取的信息是经过审慎考量的,这种双重价值的结合,让它在众多同类读物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广度令人赞叹,它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几个狭窄的领域,而是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整体面貌。无论是文学诗词、历史典故,还是哲学思想、风俗礼仪,都有涉猎,而且在每一个领域内都做到了精选和提炼,没有流于表面。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人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脉络有了更宏大、更立体的认知。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选取材料时,显然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在做筛选,并非照搬所有传统内容,而是着重呈现那些具有恒久价值和积极意义的部分。这让阅读体验更加纯粹和高效,避免了被不必要的冗余信息所干扰。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故作深奥的学究腔调。作者仿佛是一位知识渊博又极富耐心的老友,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频繁地查阅字典或额外的参考资料,因为每一个难点都被拆解得极其细致,恰到好处地嵌入到流畅的叙述流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哲理的阐释,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精妙的比喻,让你瞬间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种深入浅出的能力,绝非轻易可得,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深刻洞察,以及高超的表达技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