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第2版)
: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王松武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1180674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本书以电子创新设计、电子竞赛为主线,介绍了现代电子线路与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模拟电路、高频与无线发射、接收电路、遥控电路、基本数字电路、PLD器件的开发与应用、数模混合电路、电源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电路设计范例以及科技写作基础等。
本书编著的内容主要考虑到高校学生的需求。首先,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下,学生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综合性强的系统级电路设计与制作;其次,学生将参加各种电子赛事,要在“实战演习”中演练水平、获取佳绩,这是本书编写的初衷。不仅如此,事实上,除大学生群体以外,尚有众多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重要目的。
章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概论
1.1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入门
1.1.1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如何选题
1.1.2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如何入门
1.1.3 电子技术平台
1.2 电子电路设计
1.2.1 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
1.2.2 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
1.2.3 电子电路设计的步骤
1.3 电子电路制作工艺
1.3.1 电子工程师必须重视电子制作工艺
1.3.2 元器件的测试与筛选
1.3.3 焊接工艺
1.3.4 装配工艺
1.3.5 PCB设计与制作工艺
1.4 电子电路中的抗干扰与屏蔽接地
1.4.1 电子电路中的抗干扰措施
1.4.2 电子电路的电磁屏蔽技术
1.4.3 电子电路的布线与接地技术
1.4.4 电子电路中的浮置、滤波、隔离技术
1.5 电子电路的调试与检测
1.5.1 电子电路的调试
1.5.2 排除故障的常用方法
1.5.3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第2章 常用模拟电路
2.1 分立元件基本放大电路
2.1.1 三极管放大电路
2.1.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2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2.2.1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结构与模型
2.2.2 反相比例放大电路
2.2.3 反相求和电路
2.2.4 同相比例放大电路
2.2.5 差动比例电路
2.2.6 仪用放大电路
2.2.7 程控增益放大电路
2.2.8 低频宽带放大器
2.3 积分与微分电路
2.3.1 积分电路
2.3.2 微分电路
2.4 信号滤波器
2.4.1 滤波器概述
2.4.2 一阶低通有源滤波器
2.4.3 二阶低通有源滤波器
2.4.4 二阶压控低通有源滤波器
2.4.5 一阶高通有源滤波器
2.4.6 二阶有源压控高通滤波器
2.4.7 带通有源滤波器
2.4.8 带阻有源滤波器
2.4.9 滤波器的组合
2.5 u-I与I-u变换电路
2.5.1 U-I变换
2.5.2 I-U变换器
2.6 电压比较器
2.6.1 电压比较器的基本概念
2.6.2 电压比较器的分类
2.6.3 电压比较器芯片
2.6.4 电压比较器的应用示例
2.7 电平转换电路
2.8 运算放大器的选用
2.8.1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参数
2.8.2 运算放大器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2.9 模拟乘法器
2.9.1 模拟乘法器原理
2.9.2 模拟乘法器芯片
2.9.3 MCl596组成的幅度调制电路
2.9.4 MCl596构成的混频器
2.9.5 MCl596构成的同步检波器
2.10 音频功率放大电路
2.10.1 音频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划分
2.10.2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2.10.3 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
2.10.4 集成功放的应用
2.10.5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组装与调试
2.11 模拟开关
2.12 阻容式低频振荡器
2.12.1 正弦振荡器的分类
2.12.2 振荡原理与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条件
2.12.3 振荡器的工作特性
2.12.4 文氏桥RC低频振荡器
2.12.5 可编程RC宽带振荡器
2.13 电机及其驱动电路
2.13.1 普通直流电机
2.13.2 舵机
2.13.3 步进电机
第3章 高频与无线发射、接收电路
第4章 遥控电路
第5章 基本数字电路
第6章 PLD器件的开发与应用
第7章 数模混合电路
第8章 电源技术
第9章 传感器技术
0章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1章 电子测量与基本仪器组
2章 Photeus电子系统仿真技术
3章 电子电路设计范例
4章 科技写作基础
附录A 芯片封装形式
附录B 常用的网站
参考文献
说实话,我挑选技术书籍时,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拓宽我的思维边界,而非仅仅提供一个操作手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创新思维框架。例如,在探讨物联网(IoT)系统架构时,作者并未简单罗列“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传统三层结构,而是引入了“数据价值化”和“用户体验闭环”的概念,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硬件实现阶段就融入未来的软件服务和商业模式。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从痛点出发的设计方法论”的章节。它不是空泛地谈论“创新”,而是通过剖析几个经典失败案例,告诉我们如何通过逆向工程思维去解构用户需求,并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硬件规格。这种宏观指导与微观技术实现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层次一下子提升了。它让我明白,好的设计不仅仅是把元件焊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技术去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并且是以一种优雅、高效的方式解决。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模拟一个项目,并对照书中的方法论进行自查,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远胜于死记硬背。
评分当我翻到关于PCB布局与电磁兼容性(EMC)的部分时,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深谙工程实践之苦的“过来人”。很多初级读物对这部分一带而过,或者只是给出一些模糊的规则,导致初学者在样板制作时总是因为信号完整性或辐射问题而反复返工。这本书则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可量化的指导。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高速信号的阻抗匹配,如何合理规划地线和电源平面,甚至还配有热成像图来展示不同散热设计下的温度分布差异。更让人称道的是,它引入了“基于成本效益的容错设计”理念。作者没有鼓吹一味追求极致性能,而是教导我们在预算和性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哪些地方可以适当妥协以换取制造成本的下降,哪些地方是绝对的红线。这种贴合实际生产环境的论述,让这本书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指南,而是真正能走向市场的“产品”开发手册。对于需要将设计从小批量原型推向大规模量产的团队来说,这部分内容价值连城。
评分拿到这本《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第2版)》时,我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坦白说,我原本对“实践”这个词抱持着一丝怀疑,毕竟很多理论书讲得头头是道,真到动手时却发现细节缺失。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一种务实的态度。它没有过多地沉溺于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而是巧妙地将基础原理嵌入到具体的项目案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低功耗无线通信模块的选型与调试那一章。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对比不同标准(比如LoRa与NB-IoT)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优劣,配图细致入微,连焊接点的特写都有。这对于我们这些想快速将想法转化为原型产品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的代码示例非常规范,注释详尽到几乎不需要再查阅官方文档就能理解每一步操作的意图。特别是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明显增强了对新型嵌入式微控制器和先进传感器的介绍,这让我感觉自己手中的知识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而不是停留在五年前的老旧技术栈里。它真的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避开那些常见的“坑”,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前沿技术融合方面的视野令人印象深刻。在当前的电子领域,纯硬件或纯软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创新都依赖于跨学科的整合。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在多个章节中无缝地整合了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和人工智能(AI)加速模块的实践应用。它没有停留在对这些概念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到如何选择合适的FPGA或专用AI芯片,以及如何优化模型部署以适应嵌入式平台的资源限制。特别是关于传感器融合算法的硬件加速的讨论,它展示了如何利用并行处理能力来提高实时性。对我这个习惯了传统单片机编程的开发者来说,这本书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复杂、更智能系统设计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设计电子产品”,更是关于“如何利用当代最先进的计算范式去设计未来的电子产品”。这种前瞻性和实操性相结合的特点,让它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案头上常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组织逻辑也值得称赞,它展示了一种对读者极度友好的阅读体验。它采用了模块化、碎片化知识点的呈现方式,非常适合在工作间隙进行学习和查阅。不同于那种需要从头读到尾的“大部头”,你可以直接根据手头正在处理的具体技术难题,快速定位到相应的章节。比如,如果我正在为某个传感器的数据采集速率犯愁,我可以直接跳到关于高速数据接口和中断处理机制的专题,那里会提供清晰的流程图和伪代码示例。每当引入一个复杂概念时,作者总是会先用一个简洁的比喻或一个简单的电路图来打下基础,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数学模型或时序图。这种由浅入深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同时又不失对资深人士的深度要求。整体来看,这种设计哲学渗透到了全书,体现了对读者时间成本的尊重,让学习过程高效且不拖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