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四书:彩图全解 |
| 作者: | 思履主编 |
| 定价: | 56.0 |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ISBN: | 9787505140356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的发展轨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这本关于儒家经典的译注版本,在细节处理上真是做到了极致,尤其是它对《四书》中涉及的礼仪和典章制度的考据。我过去在阅读一些古代文献时,经常因为不理解当时的服饰、祭祀、朝会流程而感到困惑,但这本书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在注释中插入了大量的图表和文物图片,清晰地展示了周礼中的等级制度是如何通过物质形式体现出来的。比如,书中对“冕服”的描绘,不仅有文字说明,还配有精美的线描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礼仪上的细微差别。这种对“礼”的物质化、可视化的解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历史真实感。它不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一个真实可感的古代社会运作机制。对于历史爱好者和对传统文化考据有兴趣的人来说,光是这些附录和图解部分,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让“礼”不再是遥远的规范,而是那个时代社会秩序的基石。
评分手捧这本《大学中庸导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秩序感。不同于前两部著作的激昂或辩驳,这两篇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内敛的、近乎禅意的力量。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大学》的“明明德”和《中庸》的“执两用中”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融合阐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修身进德的路径图。它对“格物致知”的解释非常具有现代意义,不再局限于研究事物的物理特性,而是扩展到了对人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洞察。而《中庸》中那些看似抽象的数字和概念,比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在这本书里被拆解得极其细致,每一个词条都有对应的历史典故和现代生活实例作为支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好像被梳理了一遍,那些平日里模糊不清的处世原则,忽然间变得清晰而有力。对于想要追求内心安宁和完善人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指导是具体而可操作的。
评分这本《论语译注》简直是儒家思想的入门宝典!我本来对古代经典望而生畏,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原文和翻译,更重要的是,它加入了非常详尽的“白话释义”和“知识点解析”。比如,书中对“仁”这个核心概念的阐述,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梳理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弟子的教诲,层层递进地勾勒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仁”的轮廓。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中穿插的古代社会背景介绍,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话在那个时代是如此重要,也更容易将那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产生共鸣。翻开书页,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知识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周末的午后,捧读它都成为了一种享受。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真谛,它引导我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
评分我一直以为《孟子》是那种需要配着厚厚研究报告才能勉强啃下来的书,直到我遇到了这本《孟子精讲》。这本书的叙事能力简直一流,它没有将孟子的言论堆砌成僵硬的教条,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孟子与梁惠王、与公孙衍的精彩辩论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最妙的是,每篇章后的“辩论焦点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把春秋战国那种唇枪舌战的氛围感营造得淋漓尽致,让你仿佛置身于稷下学宫,亲耳聆听这些思想巨匠的交锋。我尤其喜欢它对“性善论”的辩证处理,作者没有强行说服你接受,而是展示了孟子如何用“恻隐之心”作为逻辑的起点,一步步推导出“仁义礼智”的必然性。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鲜活,读起来完全没有佶屈聱牙的感觉,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深入的对话。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伦理观的人来说,这本绝对是首选,它真正做到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阐释深奥的哲理”。
评分坦白说,我很少对学术性书籍产生“爱不释手”的感觉,但这本书对《四书》核心概念的“跨文化对比研究”部分,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止步于儒家内部的诠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部分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对比如“君子”与“理想公民”、“义”与“正义(Justice)”的异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作者的分析非常严谨,他不会简单地做“对等”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两者在文化根基上的差异,从而更精准地定位了儒家思想的独特性和普适性。比如,在讨论“中庸之道”时,书中竟然引用了概率论中的“最优平衡点”的概念进行类比,这种大胆而又恰当的类比,瞬间拉近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思维的距离。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不仅想了解儒家本身,还想将其置于世界思想史坐标系中进行审视的深度读者。它激发了我更多深入研究相关课题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