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9787801038104祝鸿熹

正版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9787801038104祝鸿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鸿熹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汉字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祝鸿熹
  • 正版
  • 教材
  • 学习
  • 缩印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801038104
商品编码:2972470139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

定价:29.80元

作者:祝鸿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8010381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字典属于中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以形音义辨析为特色,供大中学生、语文教师、古文自学者和古文爱好者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读者使用。共收单字(含繁体字和异体字)约10 000个,以常用者为主,虽不常用但见于名篇者也酌收。字头下还收了一部分词语和成语。另设有知识窗、典故、提示和辨析。内容丰富,功能强大。

内容提要


★ 一部中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
  ★ 专家编写,收字丰富,释义精当,功能完备。
  ★ 共收单字(含繁体字和异体字)约10 000个。
  ★ 字头下酌收词语和成语近4 000条。
  ★ 设知识窗项,介绍一些语言文化常识。
  ★ 设典故项,指明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词句。
  ★ 设辨析项,指出有关字词在意义、用法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 设提示项,指出有关字词在形音义及用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 提供多个附录,兼顾知识性和实用性。★ 一部中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
  ★ 专家编写,收字丰富,释义精当,功能完备。
  ★ 共收单字(含繁体字和异体字)约10 000个。
  ★ 字头下酌收词语和成语近4 000条。
  ★ 设知识窗项,介绍一些语言文化常识。
  ★ 设典故项,指明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词句。
  ★ 设辨析项,指出有关字词在意义、用法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 设提示项,指出有关字词在形音义及用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 提供多个附录,兼顾知识性和实用性。
  ★ 配有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相为印证。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词语、成语目录
典故目录
知识窗目录
辨析目录
提示目录
正文
附录
(一)汉语拼音方案
(二)汉字结构分类表
(三)汉字笔画名称表

(四)汉字笔顺规则表

(五)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六)新旧字形对照表
(七)干支次序表
(八)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汉字之源与演变: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汉字发展脉络的权威著作,旨在深入剖析汉字这一独特表意系统的起源、演变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逻辑。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字形形变为核心,详细描绘了汉字从远古的刻画符号,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与小篆)、隶书,直至成熟定型的楷书,直至今天仍在微调的隶楷系统所经历的每一步关键蜕变。本书不仅关注字形结构的变化,更深入探讨了每次变革背后的社会、政治和书写工具的驱动因素,力求揭示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形成过程。 --- 第一章 汉字的曙光:史前符号与刻画的意义 本章追溯汉字尚未完全成熟的史前阶段。我们将探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符,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的标记。通过与世界其他早期文字系统(如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体)进行对比分析,本书提出了一种观点:这些符号并非孤立的图画,而是早期先民试图记录信息、区分族群或进行简单计数与祭祀活动的尝试。重点分析了“陶文”的性质——它们是文字的“前夜”,是表意倾向的萌芽,还是受特定地域文化影响的独立符号系统。 第二章 殷商的契约:甲骨文的宇宙观 甲骨文作为成熟的汉字系统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章详细考察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不仅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其构词方式和语法结构,更侧重于甲骨文的书写特征。我们会解构其“象形为体,指事为用,会意相兼,形声始萌”的造字结构。书中将收录大量精选甲骨文拓片,辅以现代楷书对照,展示其“刀笔”特性的影响,如何使得字形多变,笔画瘦劲,且在方向性上表现出自由与规范并存的状态。此外,本章还讨论了甲骨文在祭祀、战争、农业等方面的记录功能,揭示了商代王权与神权对早期文字规范化的初步影响。 第三章 礼乐的钟声:西周金文的庄重与地域差异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书写材料由龟甲兽骨转向钟鼎彝器。本章聚焦于西周、春秋时期的金文(钟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特点在于其书写工具的改变——从刀刻转向范铸,这使得线条变得圆润、厚重,结构趋于稳定。我们将深入研究“金文的程式化”过程,分析不同时期(如早期雄浑、中期工整、晚期趋于草率)的风格演变。此外,本书特别设立章节探讨了金文的“地域性”问题,如散见于各地的铭文风格差异,以及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文字(“战国古文”)的出现如何预示着文字即将面临的统一压力。 第四章 秦汉的统一:小篆的定型与隶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是汉字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本章的核心在于分析小篆的规范化过程。李斯主持的文字整理工作,使原本复杂多变的战国文字被纳入一个统一的、高度符号化的体系。我们将详细解析小篆如何通过“匀称化”和“简化结构”来适应帝国行政的需要。 随后,本书进入“隶变”的讨论。隶变被誉为“汉字古今之变的分水岭”。本章详尽论述了隶书的诞生——其源于快速书写(隶写)的需要,以及笔画化、平直化的趋势。我们将分析隶变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取消了圆转的线条,引入了波磔,彻底打破了象形的束缚,使汉字结构更趋平面化和符号化,为楷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结构基础。本章将配以大量汉代隶书碑刻的对比图例。 第五章 笔墨的成熟: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与定型 东汉时期是隶书的全盛期,其碑刻艺术达到了高峰。本章详细描绘了隶书“蚕头燕尾”的艺术特征。紧接着,我们将探讨楷书(真书)的产生。楷书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隶书并行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本章剖析了“八分书”在隶书向楷书过渡中的桥梁作用。 楷书的定型标志着汉字结构彻底稳定下来,笔画系统完备(点、横、竖、撇、捺等)。我们探讨了魏晋时期(如钟繇、王羲之时代)楷书大家对笔法的精炼与规范,以及其最终如何确立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汉字基本形态。楷书的“方正”不仅是书写习惯的改变,更是儒家审美观在文字形态上的投射。 第六章 汉字体系的内在逻辑:六书的再审视 在梳理了历史脉络之后,本章回归到汉字自身的造字原理——“六书”。不同于停留在理论层面,本章结合前文所述的字例,对“指事、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在不同历史阶段(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实际应用频率和侧重点进行量化分析。 重点分析“形声字”的崛起。本书认为,形声字的大量出现是汉字从“象形表意”向“语音表音兼顾”转化的关键标志,它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系统的效率和可识度,使得汉字能够应对日益增长的词汇需求,这也是汉字能够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 第七章 结语:中古与现代文字的延续性 本书最后总结了楷书定型之后,汉字在魏晋隋唐以来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笔画的细微变化和书写速度对字形的影响(如草书的产生)。本书强调,虽然现代引入了简化字,但其结构基础和笔画的根源,依然清晰可辨地保留在秦汉以来的楷书系统之中。汉字系统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形体可变,结构永恒”的特性。 --- 本书特色: 图版丰富: 包含大量高清的甲骨、金文、碑刻拓片原图与局部放大图,供读者直观对比。 跨学科视野: 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语言学和历史学方法,多维度解读文字变迁。 深入浅出: 避免晦涩的学术术语堆砌,力求使对文字学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汉字之美与智慧。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中文系学生、书法习练者,以及所有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怀有深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字典时,就被它那种沉稳、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它没有花哨的封面设计,也没有冗余的介绍,一切都服务于核心功能——精确、高效地提供信息。特别是那些带有细微差别的古义辨析,写得极其精炼,但信息密度却非常高,没有一句废话。对于我这种对文字的精确性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阅读体验。它让人感觉,自己正在与一位博学而严谨的学者进行对话。这本字典不仅仅是工具,它更像是一种学术态度的体现,专注于本质,不事雕琢,对于长期钻研古籍的同仁们,我敢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实际售价。

评分

自从开始接触一些古代诗词鉴赏和书法临摹,我就发现自己对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手里的这本字典,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文字意义的罗列,更像是一本浓缩的汉字文化史。我惊喜地发现,有些我一直以为是现代才出现的用法,在这本字典里都能找到源头和早期佐证。而且,双色印刷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区分得清清楚楚,即便是墨色较淡的注释部分,也保持了极佳的可读性。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信息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绝不是一本应付了事的工具书,它倾注了编纂者极大的心血和对古汉语的热爱,值得被郑重对待。

评分

说实话,我对字典这种工具书的期待值一直不高,觉得无非就是查字、查词,能用就行。但这本《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首先,它的排版逻辑非常清晰,查找起来一目了然,即便是个头比较小的缩印本,也做到了排版疏密有致,不会让人产生阅读挫败感。我特别欣赏它在字形演变上的简要说明,这对于理解汉字的内在结构和历史脉络至关重要,远远超出了普通字典“提供释义”的基本功能。这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学习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它的内容深度,已经可以作为一本小型参考书来使用了,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的古义考证时,它提供的线索往往比我想象的更丰富。

评分

作为一个自学者,我深知工具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习的上限。很多市面上的“古汉语”字典,要么是当代白话的生硬套用,要么就是收录范围过于狭窄,根本无法应对复杂文本的挑战。这本,则完全不同。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的、基于历史语境的理解框架。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孤立地去记忆一个字的含义,而是能通过字典提供的丰富例证,将其置于一个流动的历史语境中去把握。这种“活的理解”对我提升古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而且,它相对紧凑的篇幅,让我随时可以把它放进公文包,无论是出差在外还是在图书馆查阅,都极其方便,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碎片化学习效率。

评分

这本字典简直是我的救星!最近在啃一些比较古老的文献,里面的生僻字简直层出不穷,看得我头大。很多现代汉语的字典都查不到,查到了意思也含糊不清。直到我发现了这本,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的收录范围非常广,很多我以为找不到了的古字,它都有收录。而且释义非常精准,旁边的例句也恰到好处,让我能立刻理解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确切用法。装帧设计上,双色缩印的设计真是太贴心了,既方便携带,又减轻了阅读的疲劳感,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太干涩。对于从事文史研究的朋友们来说,这本工具书的价值简直无可估量,能大大提升研究效率。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古代汉语有深入学习需求的人,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精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