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球电视产业 跨文化传播译丛
定价:49.00元
作者:芭芭拉J. 塞尔兹尼克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3081691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联合制作的各类电视节目像麦当劳一样遍布世界各地,不仅电视剧、纪录片是多国合拍,为儿童制作的卡通片、教育片也是各国合力完成。电视节目对于观众而言,可能是娱乐、消遣、教育、求知,然而节目背后的国际联合制作,却是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角力,各国资本的竞争,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公民意识的培养,文化霸权的打破与巩固,乃至国家形象的塑造。本书回顾了国际联合制作的历史,并且通过案例阐释了合拍电视节目的各种影响,以及国际联合制作如何共同生产文化。
内容提要
目录
致 谢
引 言:地球村里的“麦电视” 1
“有效的反应策略”——国际联合制作的历史7
“完全真实”——国际联合制作的优点 17
“全球文化霸权”——国际联合制作的缺点 21
“利用复杂的诡计遍布全球”——国际联合制作的内容与文化 26
章 无国界历史:全球虚构30
全球爱历史 31
英语:主导语言 34
全球观众的意识形态 38
穿越空间与地点的冒险 42
谁想长生不老:《高地人》 53
第二章 清晰、有力的品牌形象:作为营销工具的英国电视71
品牌化 72
英国的国家品牌 76
“带有英国口音的英国电视”——“传承”牌 77
纵横欧美的潮流:英国的“新潮”牌 82
清晰、有力的品牌形象 86
《傲慢与偏见》与“奥斯汀热” 90
酷炫的《解密高手》 96
第三章 儿童、公民意识与联合制作106
供大于求:20 世纪90 年代的儿童电视 109
赋予公利? 116
家庭型公民:波利镇的生活 122
地球公民:生活在《芝麻街》 131
第四章 真相全球化:为全世界制作的纪录片146
新电视环境下的纪录片 147
认识论视角下的国际联合制作纪录片 153
历史之战:国际联合制作的大屠杀纪录片 155
真实的故事:用科学分析神话故事 165
结 论: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嫁接或扩张173
参考 文献177
索 引195
作者介绍
芭芭拉·J. 塞尔兹尼克(Barbara J. Selznick),亚利桑那大学媒体艺术学院的副教授,著有《确定的坐席:艺术影院的出现》(Sure Seaters: The Emergence of Art House Cinema)。
文摘
序言
“全球电视产业 跨文化传播译丛”——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觉得,电视不仅仅是内容,更是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载体。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电视节目是如何跨越国界,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被接收、被解读,甚至被重新创造,这其中蕴含着无数有趣的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比如,那些源自西方或东方的影视作品,在进入其他文化圈时,会经历怎样的“本土化”改造?这种改造是出于商业需要,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观众的口味和价值观?书中会不会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电视内容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规避文化冲突,并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译丛”的定位,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理论贡献充满信心,我猜想作者芭芭拉·J.塞尔兹尼克一定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电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工具,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我一看到“全球电视产业 跨文化传播译丛”这个书名,就觉得这本书绝对是我的菜。我一直对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电视这种强大的媒介是如何影响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互动感到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去研究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的电视节目,比如某些大型体育赛事转播,是如何超越国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事件?或者,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在不同国家被观看时,观众的解读和情感反应会有多大的差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具体的跨文化传播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成功的策略,又有哪些可能遇到的障碍。这本书的“译丛”定位,也暗示了它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我猜想作者芭芭拉·J.塞尔兹尼克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个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电视在全球化时代,究竟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它是促进文化理解的催化剂,还是加剧文化隔阂的推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我一直觉得,电视不仅仅是娱乐,它更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塑造我们的观念,传递我们的价值观,甚至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当这个载体走向全球,当它被赋予“跨文化传播”的使命时,其复杂性更是呈指数级增长。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梳理这个庞杂的体系的?是通过宏观的理论分析,还是微观的案例研究?比如,那些曾经风靡全球的韩剧,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时尚、情感表达甚至婚恋观?又或者,西方经典的肥皂剧,在被引入东方市场时,又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改造?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不同国家在电视内容审查、节目引进策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理解电视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既是文化输出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还可能成为文化冲突的潜在根源。
评分“全球电视产业 跨文化传播译丛”——仅仅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作为一个对全球化进程和文化互动着迷的读者,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影响是无远弗届的。而当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深层的是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那些成功的跨文化电视传播案例,比如某个纪录片是如何引发全球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或者一部动画片是如何在不同国家收获不同年龄层的粉丝?它是否会探讨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文化误读、刻板印象的固化,甚至是文化霸权的隐患?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全球电视产业”这个宏大的命题,与“跨文化传播”这个精细的视角相结合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电视节目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机制和效果?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专业性有保障。
评分天哪,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全球电视产业 跨文化传播译丛”——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研究范畴。我一直对电视这种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及其对不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感到好奇。想想看,同一部电视剧,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播放时,可能会引发多么截然不同的解读和反应?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碰撞,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电视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又会如何被当地的文化语境所“改造”或“适应”?它是否会加剧某些文化刻板印象,还是能促进文化的理解与融合?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这些复杂的问题,从电视节目的制作、发行到观众的接受,层层剥离,展现出电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是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多重角色的。特别是“译丛”这个字眼,暗示了这是一系列有深度、有理论支撑的研究,而“浙江大学出版社”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信心,毕竟国内学术界的严谨性是有口皆碑的。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作者芭芭拉·J.塞尔兹尼克究竟会为我们揭示一个怎样的全球电视产业的跨文化传播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