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感悟设计电子设计的经验与哲理
定价:32.00元
作者:王玮著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8112457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从设计者的思维的角度来展开叙述。但和别的讲设计的书籍显著的不同的在于:本书不讲某个专题,而是注重描述设计的整个过程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书作为一个讲述电子设计的书籍,却在其中大量穿插了很多非电子的案例和知识点。同时,也引用了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哲学道理,并把这些道理作为文章的标题,用案例来陈述这些哲学道理的合理性。
本书适合于电子设计开发人员、管理人员、培训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电子设计方向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读物。
目录
1 模拟,无处不在
2 上工治未病
3 让你的软件飞起来
4 设计的中庸之道
5 搞定故障
6 无电路图维修的技巧
7 设计中的概率论
8 线缆的学问
9 尽量为后续的工作多遗留一些信息
10 搞定噪声
11 搞定电源
12 从人体解剖理解C
13 电子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14 物以类聚。信号以群分
15 选择元器件。也有诀窍
16 设计的10大要点
17 由数组非法操作想到的
18 废手机改成充电器
19 使用Keil C51 RTOS开发蓄电池监控器
20 PCB软件不为人知的技巧Net Class
21 电子元件故障发生概率排行榜
附录 插柳不让春知道
作者介绍
王玮,研发主管。长期从事电子产品的软硬件研发工作。喜欢读书常常参与实践,所以对很多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EDN上的个人为《远去的村庄》。
文摘
序言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哲理”的电子设计书籍持保留态度,总担心会流于空泛的口号。然而,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在谈论高屋建瓴的理念时,总能巧妙地将笔触拉回到最微小的实现细节上。那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平衡感把握得炉火纯青。比如,作者在讨论系统架构的健壮性时,会立刻转到一个具体元器件选型时的容错机制上,这种从宏观愿景到微观执行的无缝切换,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书中的语气带着一种历经沉淀后的沉稳,没有丝毫的浮躁气,仿佛作者已经走过了所有可能的弯路,现在只是带着善意和智慧,为后来的探索者点亮前方的路标。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与书中所述相符的虚拟系统模型,这种主动的参与感,让阅读体验变得格外充实。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灌输复杂的专业知识,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宏观的思考维度。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对设计本质的深刻洞察,那种对“为什么做”的追问,远比“如何做”更能触动人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具体设计案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语言风格。它不是那种炫技式的堆砌术语,而更像是在解剖一个精密的仪器,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零部件如何协同工作,最终达成某种美学或功能上的统一。这种由表及里、由形到神的探索过程,让我这个在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也感到耳目一新,仿佛重新审视了自己一直以来奉为圭臬的一些设计信条。读完开篇,我便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子设计方法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用设计思维去构建和理解世界的哲学小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节奏感和内在的韵律。它不像一本严肃的技术手册那样节奏紧凑,而是更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慢板的沉思,也有快板的激情迸发。作者对于词语的选择极为考究,每一个比喻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他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处关于“信息熵与设计简洁性”的论述,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信息如何在电路中流动、被组织、最终被“驯服”的过程。这种文学性的表达,非但没有削弱其专业性,反而像一面棱镜,将原本冰冷的技术概念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光芒。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重新“校准”了,不再仅仅关注功能的实现,而是开始更深层次地去品味设计本身所承载的美学价值和人文关怀。这是一次令人身心愉悦的思想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教材那种线性递进的章节划分,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思想碎片,拼凑出了一个完整的思考图景。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频繁地引用了其他领域的智慧,比如建筑学的空间规划、音乐的节奏韵律,甚至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这种跨学科的参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电子设计绝不是孤立的技术活动,它深深根植于人类文明和认知规律之中。特别是关于“冗余与简洁”的章节,作者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电路的“呼吸感”,那种在复杂性中寻求秩序的努力,读来令人心神为之一振。行文间,总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内在逻辑在支撑,即使涉及抽象的概念,也从未感到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停靠的理论港湾。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直觉”在设计中作用的重新定义。我们通常倾向于将设计过程量化和工具化,但作者却非常坦诚地探讨了那些无法用代码或公式完全描述的“设计感”是如何产生的。他没有将直觉描绘成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是将其视为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对底层规律深刻理解后的一种“高级计算”。我喜欢他描述的那种“设计的顿悟时刻”,那种感觉就像是卡在喉咙里的东西忽然被消化了,一切变得清晰可见。这种对非理性因素的重视,恰恰是当前许多快速迭代、注重效率的电子设计领域所缺失的一环。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工作流程中,是不是过早地放弃了对那些“感觉对的”设计路径的探索,而一味地迎合工具的规范。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超越技术层面、追求艺术高度的工程师们准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