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卷里的青岛 9787555238249

案卷里的青岛 97875552382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宗伟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青岛
  • 民国史
  • 档案
  • 地方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38249
商品编码:297271819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案卷里的青岛 作者 刘宗伟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 9787555238249 出版日期 2016-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案卷里的青岛》从名人踪迹、史事钩沉、战前印记和旧报新读四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青岛建置120年来遗落在历史风影里的陈迹,以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文献资料为依托,仔细辨析,详尽考证,还原了青岛这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城市走过的风风雨雨历程。

   作者简介
刘宗伟,媒体人,城市档案历史碎片打捞者,供职于青岛日报社。

   目录
篇 名人踪迹 / 001叶世克的“丰碑” / 003周馥的青岛之行 / 021特鲁泊的济南回访 / 033卫礼贤的背影 / 047亨利亲王和卫礼贤在即墨大集的身影 / 071寻找谭岳峰 / 081孙中山访问青岛 / 093王芃生与青岛回归 / 101报人胡信之之死 / 119葛光庭的青岛岁月 / 133熊希龄的青岛之憾 / 153沈从文重返青岛 / 167
第二篇 史事钩沉 / 175德军胁迫清廷“许展沂路” / 177消失的叶世克纪念碑 / 185卫礼贤笔下的青岛易手 / 201接收青岛如临大敌 / 219招抚孙百万 / 233“祥子”罢工 / 257被遗忘的警察公墓 / 283攀辕挽留沈市长 / 299“”铁展会 / 315
第三篇 战前印记 / 325端木蕻良:恐慌的“青岛之夜” / 327老舍:悲怆的青岛战前记忆 / 339斯诺:青岛采访“焦土抗战” / 351
第四篇 旧报新读 / 357青岛民众悼念孙中山 / 359满纸“亲善”荒唐言 / 369沈鸿烈的青济行踪 / 381美国水兵刺死青岛“祥子” / 395司徒雷登视察青岛 / 413脆弱的灵山堡垒 / 425

   编辑推荐
《案卷里的青岛》,以谨严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在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文献资料中作精细的爬梳,对有关青岛建置120年来的历史寻踪觅迹,既注重对重大档案事件的剔抉解密,又不放弃对档案历史碎片的辨析挖掘,从细节入手,不厌其烦,捡拾遗落在历史缝隙中的散珠碎玉、陈迹残影,努力将其联缀起来,并补上血肉和肌理,生动还原走过两个甲子风雨的城市的兴衰荣辱、抗争求索。

   文摘

   序言

《海滨风物志:一座城市的记忆与脉络》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图书,它们并非专注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抑或惊心动魄的跌宕传奇,却以一种温润而细腻的方式,勾勒出城市的肌理,触碰着时代的脉搏,安抚着无数漂泊的心灵。它们如同老照片,泛黄却饱含深情;它们如同旧物件,斑驳却诉说着过往。今日,我们隆重推出这本《海滨风物志:一座城市的记忆与脉络》,它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地方志,也非某位名家信手拈来的游记,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索,一次与城市灵魂的对话。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一个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深深的眷恋与好奇。这座城市,依山傍海,气候宜人,自古以来便是通商的要塞,文化的熔炉。它的名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闪耀着现代的光芒。而我们,并非抱着宏大叙事的野心,而是怀揣着一颗探寻之心,希望从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温润的细节中,去捕捉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气质,去解读它之所以成为“它”的独特基因。 《海滨风物志》的编纂,是一场漫长的寻访之旅。我们深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那些被高楼大厦遮蔽,却依然顽强保留着岁月痕迹的角落。我们拜访了年迈的居民,倾听他们口中那些鲜活的传说,那些关于老字号的兴衰,关于昔日热闹的集市,关于童年嬉戏的屋檐。我们穿梭于尘封的档案库,在泛黄的纸页中,寻觅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的每一次变迁,关于每一条街巷命名的由来,关于曾经在此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走进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博物馆,在陈列的旧物中,感受昔日人们的智慧与辛劳,那些手工制作的工具,那些承载着家庭温情的器皿,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 本书的内容,绝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力求通过鲜活的叙事,让每一个读者都能身临其境。我们并非要为您呈现一份枯燥的年表,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流动的城市画卷。 第一卷:街巷里的故事 城市的灵魂,往往藏匿于它的街巷之中。这些蜿蜒曲折的小路,不仅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更承载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在本卷中,我们将带领您漫步于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几条老街。 “梧桐影下的低语”——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曾经辉煌如今依旧散发着独特韵味的林荫大道。那些高大的梧桐树,如同历史的卫士,默默守护着两旁的建筑。我们追溯这些街道的形成,了解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您将了解到,为何某条街道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往事;您将看到,那些曾经的商业巨头,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他们的传奇;您还将探寻,那些隐藏在寻常巷陌深处的名人故居,以及它们背后不为人知的轶事。我们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力求展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城市空间。 “市井烟火中的变迁”——告别宏大的叙事,我们聚焦于城市中最具烟火气的地方——集市和传统商业街。这些地方,是城市脉搏最直接的跳动之处。我们将记录下那些消失的或依然坚守的传统店铺,它们的产品,它们的经营之道,以及它们与街坊邻里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您将了解到,一家百年老店如何凭借代代相传的手艺,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您还将看到,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市场,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悄然改变着它的容貌,又有哪些传统元素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我们还将探讨,这些市井小店,在塑造城市文化认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建筑里的时光印记”——每一栋建筑,都是一座城市的活化石。从风格各异的洋楼,到古朴典雅的民居,再到现代化的办公楼,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独特的建筑风貌。在本卷中,我们将细致解读不同时期建筑的风格演变,分析它们所代表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影响。您将了解到,那些风格鲜明的欧式建筑,是如何被引入并融入当地文化的;您还将探寻,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统民居,是如何体现东方哲学与居住智慧的;同时,我们也将审视现代建筑对城市景观带来的冲击与融合,并思考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 第二卷:生活里的温度 一座城市,终究是人的城市。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文化传承,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真实、最动人的温度。 “舌尖上的乡愁”——美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人与土地的最好纽带。在本卷中,我们将深入挖掘这座海滨城市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从海鲜的烹饪之道,到地方特色小吃的制作秘诀,再到宴席上的讲究与仪式,我们将为您呈现一场味蕾的盛宴。您将了解到,一道简单的家常菜,如何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您还将品味到,这座城市在融合各地风味时,所展现出的包容与创新。我们相信,通过味蕾的触碰,您将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鲜活的生命力。 “节庆中的传承”——节日,是民族文化最生动的载体。我们将带您走进这座城市的传统节日,探寻那些流传千年的习俗与仪式。从春节的团圆,到清明的祭祖,再到端午的龙舟竞渡,我们不仅仅记录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更试图挖掘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核。您将了解到,一个看似简单的民俗活动,是如何凝聚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您还将看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传统节庆是如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得以延续。 “世代里的温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情感的温暖来源。在本卷中,我们将通过讲述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故事,来展现这座城市的温情脉脉。我们关注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奋斗与牺牲,他们的爱与被爱。您将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普通家庭是如何坚守家园,传承精神的;您还将感受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与追求。这些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第三卷:时代里的印记 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烙印。它们在历史的巨变中成长、转型、发展,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 “近代风云的交汇”——这座海滨城市,自近代以来,便与世界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在本卷中,我们将梳理这座城市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对外开放的窗口,到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追溯它所经历的每一次重要的历史节点。您将了解到,那些曾经在此设立的各国机构,是如何影响了城市的格局与发展;您将看到,在民族危难时期,这座城市如何展现出不屈的精神;您还将审视,那些被历史留下的印记,如何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现代性格。 “工业脉络的延伸”——工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将探寻这座城市工业发展的足迹,了解那些曾经辉煌的工厂,它们的产品,它们的技术,以及它们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您将了解到,那些支撑起城市发展的工业支柱,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您还将看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工业遗产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工业的生产力,更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与文化积淀。 “开放潮涌的律动”——进入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城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本卷中,我们将聚焦于这座城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变革。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创新创业的浪潮,再到国际化都市的崛起,我们记录下这座城市在开放浪潮中的每一次跃动。您将了解到,哪些政策的制定,推动了城市的腾飞;您还将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与思想,如何在这座城市交融碰撞,孕育出新的活力。 《海滨风物志:一座城市的记忆与脉络》,并非一本冰冷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本充满温度的读物。它试图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兼顾微观的细节,为您呈现一座城市的立体画卷。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您能够重新认识这座城市,发现它隐藏的魅力,触摸它跳动的脉搏。无论您是这座城市的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访客,我们都相信,您将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您的共鸣,激发起您对这座城市更深切的爱与眷恋。 我们相信,一座城市之所以动人,不仅仅在于它的高楼大厦,也不仅仅在于它的经济成就,而在于它所承载的记忆,所流淌的文化,所蕴含的温情。这本《海滨风物志》,正是试图将这些无形却珍贵的东西,转化为文字,呈现给您。愿它能成为您探索这座城市的一把钥匙,一个向导,一个贴心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拿到《案卷里的青岛》,我脑袋里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堆积如山的泛黄卷宗,仿佛每一页都带着历史的风霜和故事的重量。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官方记录背后的民间生活、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充满好奇。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像一位老者,坐在海边,娓娓道来,用案卷的视角,去挖掘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场景。比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展现一些关于老建筑的档案,不仅仅是它们的建造年代、设计风格,更希望知道在这些建筑里发生过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悲欢离合,那些普通人的日常,是如何与这座城市一同呼吸、一同成长的。我甚至脑补,书里会不会有关于某个老码头,某个老商行的买卖账簿,通过这些冰冷的数字,去还原当时贸易的繁荣,以及那个年代商人们的精明与无奈。又或者,会不会有某个时代的户籍档案,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家族故事,怎样的迁徙与归属?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了解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更是想通过这些“案卷”,去触摸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有温度的生活。

评分

翻开《案卷里的青岛》,我立刻被一种“时间回溯”的奇妙感觉所吸引。想象一下,透过一叠叠尘封的案卷,我们仿佛能穿越回那个年代,亲眼见证那些被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瞬间。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对细节的无限遐想。我猜想,书里会不会有关于老企业破产、重组的档案,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工厂,它们的衰落与转型,是否也折射出国家经济发展的阵痛与变革?我又会好奇,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的蓝图和审批文件,是否隐藏着一些今天看来颇具远见的决策,又或者是一些令人扼腕的遗憾?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深入挖掘一些关于“人”的故事,哪怕只是通过一份简单的报告,一份陈旧的信件,去勾勒出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爱恨情仇。比如,会不会有关于某个历史事件中,普通市民的参与记录,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个体,他们的行动,他们的选择,是如何影响了事件的走向?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青岛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它的宏伟建筑和重要事件,更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普通人的悲喜交集。

评分

《案卷里的青岛》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耳闻不如目见”的阅读体验,通过那些案卷的蛛丝马迹,去拼凑出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青岛。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会如何呈现“生活”的痕迹。比如,会不会有关于早期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审批文件,里面会不会记录下那个年代市民对于市政建设的需求和反馈?又或者,会不会有关于某个老街区改造的规划图纸,里面是否还能找到一些被现代城市发展所遗忘的,曾经承载了无数回忆的印记?我脑海里甚至浮现出,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老百姓的日常起居记录,比如某个时期的物价表、生活用品的供应记录,那将是多么生动的画面。我想象着,通过这些档案,我可以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娱乐方式,甚至他们的消费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冰冷的史料,用一种更加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展现青岛这座城市的过去,以及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点滴故事。

评分

《案卷里的青岛》,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城市历史的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任意门。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描绘,书中的内容可能会是怎样的。我猜想,它会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讲述青岛的故事。例如,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早期海关的进出口数据分析,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青岛在那个年代,是如何凭借其地理优势,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以及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结构和重点是如何变化的。又或者,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勘测报告,那些关于港口、铁路、电厂的规划和审批,是否能展现出当时决策者的远见,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我甚至会想象,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旧时社会治安的案件卷宗,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罪案,以及当时的侦破过程,是否能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通过那些具体的,具有说服力的案卷材料,去展现青岛这座城市,过去那些不为人知的,却又无比真实的一面。

评分

对于《案卷里的青岛》,我的期待是一种“细节的力量”。我坚信,伟大的城市故事,往往藏匿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我设想,这本书会不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官方的档案,挖掘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我特别好奇,关于老建筑的产权变更记录,是否能揭示出一些家族的兴衰,一些商业的流转,甚至一些政治斗争的暗流?又或者,那些关于老旧社区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能反映出那个年代社会生活的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甚至会想象,书中会不会有关于历史事件的调查报告,那些被记录下的证词,那些被审视的证据,是否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复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侦探,从海量的案卷中抽丝剥茧,找出那些被掩埋的真相,还原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它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应该是历史的解读,用一种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方式,去呈现青岛这座城市,以及它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