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医用化学
定价:23.00元
售价:15.6元,便宜7.4元,折扣67
作者:周建庆, 杨智英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303700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医用化学》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态度的。毕竟市面上打着“医用”旗号的化学书太多了,很多都像是把基础化学和临床案例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读起来断裂感很强。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它有一种非常内敛的学术气质,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哗众取宠,而是稳扎稳打地推进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生物膜结构与物质转运”这一块的处理方式。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磷脂双分子层的简单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离子通道和载体蛋白的结构如何影响特定药物的跨膜效率,甚至还引用了近期关于脂质筏(lipid raft)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的研究。这让我意识到,医用化学远不止是理解酸碱平衡或电解质紊乱,它更是理解药物分子在复杂生理环境中的行为学基础。书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也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非常有价值,能让你明白这些“金科玉律”是怎么被一步步验证出来的,而不是被动接受。虽然某些涉及复杂生物化学通路的图解,初次接触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能完全消化,但这种需要思考的深度,恰恰是衡量一本优秀教材的标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系统性”和“条理性”。我通常是那种需要先把整个知识框架搭起来,才能安心填补细节的学习者。在这本《医用化学》中,这种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它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清晰的“本章目标”和“知识树”导览,让你对接下来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全局的认知。比如,在讲述氨基酸和蛋白质结构时,作者并非孤立地介绍各种官能团,而是通过“结构决定功能”这一核心思想贯穿始终,从一级结构到四级结构的每一步变化如何影响酶的活性或抗体的识别能力,都描述得逻辑链条清晰。我尤其喜欢它对“体液缓冲系统”的讲解,没有陷入枯燥的计算题,而是重点阐述了呼吸系统和肾脏如何协同调节酸碱平衡,并将CO2、碳酸氢根离子与血液流变学特性关联起来。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化学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真正融入了人体生理系统的运作之中。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是在某些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化学检测中的应用案例上,更新速度稍微滞后了一点点,但瑕不掩瑜,它的核心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可靠。
评分当我翻到介绍“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的部分时,我深感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毕竟这是医用化学中最容易让学生感到头晕目眩的部分。然而,这里的叙述方式简直像是在给我们这些初学者“导航”。作者巧妙地避开了过多重复性的电子传递链的简化图,而是着重强调了线粒体内膜上各个复合物的空间排布如何保证了质子梯度的有效建立,以及这种电化学势能如何被ATP合酶精确地捕捉利用。他们甚至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氧化磷酸化——“像一座被水库蓄水形成的势能,最终驱动一个微型涡轮机发电”。这种贴近生活经验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此外,书中对几种常见代谢病的生化基础也有涉及,比如糖原贮积病,它能让你明白,一个酶的基因突变,是如何通过生化通路的中断,最终导致临床上器官功能受损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沉稳且带有启发性的,它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种教学态度让我这个读者感觉备受尊重,也更有动力去探索背后的奥秘。
评分坦白说,我很少对一本教材产生“爱不释手”的感觉,但这本《医用化学》确实做到了。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与严谨的教科书的完美结合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药物化学导论”的那几章。它没有止步于介绍药物的命名和分类,而是深入探讨了药物分子如何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与靶点蛋白结合,并从量子化学的角度初步解释了分子构象对药效的影响。特别是书中对特定抗生素的作用机理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化学结构如何“锁定”细菌的细胞壁合成酶,从而达到杀菌效果的整个过程。这种从微观结构到宏观药效的层层递进,对我建立“化学-药理学”的联系至关重要。整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严谨性,又时刻不忘服务于医学临床的最终目标。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未来能在转化医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分子层面的理论基石。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的工具书,而是引导你思考生命化学规律的思维导图。
评分这本《医用化学》的书名倒是挺直白的,我抱着“希望能对我的临床学习有点帮助”的心态翻开了它。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装帧设计,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看起来很有专业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图表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不费眼睛。我特意翻阅了关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那几个章节,感觉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生化过程时,尽量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非纯生化背景的医学生来说非常友好。比如,在解释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模型时,书中配有大量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曲线变化具象化了,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米氏方程背后的逻辑,而不是干巴巴地背公式。不过,我也注意到,某些特定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部分,似乎在细节的立体呈现上略显不足,如果能增加一些分子轨道理论的辅助图示,对于理解其反应活性会更有帮助。总体而言,作为一本辅助教材,它在基础知识的梳理和与医学应用的结合方面做得相当到位,让人感觉这本书是“真材实料”的,而不是那种堆砌概念的空洞之作,确实能在我日常复习和备考时起到一个很好的“定海神针”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