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视频编码与传输新技术
定价:49.00元
售价:34.3元,便宜14.7元,折扣70
作者:朱秀昌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121245329
字数:544000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在简单介绍视频编码与传输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分9个专题的对该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进行介绍、分析、比较和总结。主要包括:率失真优化和码率控制、分布式视频编码、可分级与多描述视频编码、多视点视频编码、视频信号的压缩感知、解码视频的差错掩盖、无线视频传输的质量保证、监控视频的智能分析和超分辨率图像重建等内容。
朱秀昌,1982年至今,在南京邮电大学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多媒体通信》杂志编委;电子工业出版社:“21世纪高等学校通信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充满了晦涩的工程术语,但这些术语并非指向视频技术,而是指向了先进的材料科学领域。书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包括“薄膜沉积”、“等离子体刻蚀”、“原子层外延(ALD)”等等。它详尽地描述了制造新一代半导体存储芯片所需的复杂工艺流程,包括如何精确控制沉积速率以达到亚纳米级的精度,以及如何利用高能离子束来改变材料的晶格结构以提高导电性。我甚至在其中找到了一张关于三维NAND闪存堆叠结构的剖面图,配有极其复杂的能带图解释。这绝对是一本出色的半导体物理教材或工艺手册,但它与“视频编码与传输新技术”这个标题之间的关联性,几乎为零。如果说视频编码技术需要依赖底层硬件的进步,那么这本书提供的是底层硬件制造的极端细节,而非上层应用(视频)的算法或协议改进。对我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如同在探究如何制造炼金术的坩埚,而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用现有的坩埚更有效地烹饪菜肴。
评分这本《视频编码与传输新技术》的标题确实非常吸引人,尤其对于我这种长期在广电和新媒体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却发现它似乎将重点完全放在了另一个我并不熟悉的领域——高精度科学计算与量子信息处理上。书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探讨如何利用最新的量子纠缠理论来优化复杂的傅里叶变换,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模拟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质分布的超算模型。坦白说,里面的数学公式密集得让我头晕目眩,那些关于希尔伯特空间和算符代数的描述,对我一个习惯了MPEG标准和H.26x系列编解码参数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像是在阅读一本外星人的教科书。我本期待能看到关于AV1或VVC下一代标准在低延迟直播场景中的实践优化,或是关于5G/6G网络环境下视频流QoE(感知质量)提升的深度剖析,但通篇未见只言片语涉及视频压缩、码率控制、或者内容分发网络(CDN)的优化策略。如果说这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那么它跨越的维度未免太大了,大到让我完全找不到可以落脚的实践点。它更像是一本顶尖物理学家的学术专著,而非面向多媒体技术从业者的工具书,这点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和困惑。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像我书架上那本经典的《数字信号处理原理》一样,以严谨的工程逻辑,层层递进地讲解视频数据流的压缩与解压缩过程。然而,这本书的取向完全偏向了人文社科的宏大叙事。它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探讨信息时代的伦理困境和知识产权的哲学基础,例如,它深入分析了数字水印技术背后的“主体性”丧失问题,以及“开放源码”运动在当代法律框架下的合理性辩证。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在虚拟现实(VR)体验中的现代映射,并引用了大量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来解构“真实影像”的概念。虽然这些思辨性的内容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能拓宽人的视野,但对于急切想了解如何用HEVC的八叉树分区算法来节省带宽的我来说,这些内容无异于旁门左道。我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技术指南,是关于比特流结构和码块划分的清晰图解,而不是关于“观看的权力”的深奥讨论。这种知识领域的巨大错位,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错位感”和“不相关感”,让人不禁怀疑,出版社的编辑是否在装订时把两本完全不相干的书的内页混淆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散漫,仿佛是由多位互不认识的作者在不同时间点拼凑而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关于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分析,特别是关于高频交易(HFT)中的延迟优化问题。它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如何通过建立专用的光纤线路、优化路由器转发策略来减少毫秒级的延迟,并引入了博弈论的模型来预测市场参与者的最优决策路径。虽然“延迟”这个词汇与视频传输中的“端到端延迟”有某种表面的相似性,但其背后的物理基础、算法需求和应用场景完全是天壤之别。金融HFT追求的是绝对速度和瞬间套利,而视频传输则侧重于稳定、公平的带宽分配和用户体验的平衡。书中对“拥塞控制”的讨论,完全是基于金融数据包的特性,而不是基于丢包敏感的视频数据流。我本想找的是关于QUIC协议在视频流传输中的应用,却读到了一大堆关于TCP窗口管理在股票撮合系统中的调整策略。这种强行关联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割裂且令人挫败的,让人感觉像是在一本关于汽车维修的手册里,突然插入了一份关于航天器推进系统的复杂计算。
评分我是一名专业的视频后期制作人员,对色彩科学和工作流程的效率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购入此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HDR工作流、色彩空间转换(如Rec.2020到P3的精确映射)以及实时调色加速方案的新见解。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聚焦在了极度冷门的领域——古文字学与符号系统的数字化重建上。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来识别和复原一种已经失传的古代苏美尔楔形文字的排列规律,并提供了一套基于图论的文本结构分析方法。书中甚至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泥板拓片的高清扫描图像和对应的字符编码表。我试着在其中寻找任何与“视频”、“编码”、“传输”相关的关键词,结果是徒劳的。它对“符号”的理解完全停留在文字层面,对“动态图像”这一现代信息载体的处理则避而不谈。如果说视频编码是一种对动态信息的极致压缩和高效表达,那么这本书则沉溺于对静态、历史信息的细致入微的考据,这两种“信息处理”的范畴相去甚远,完全无法在技术层面产生任何交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