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視頻編碼與傳輸新技術
定價:49.00元
售價:34.3元,便宜14.7元,摺扣70
作者:硃秀昌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121245329
字數:544000
頁碼:3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在簡單介紹視頻編碼與傳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分9個專題的對該領域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進行介紹、分析、比較和總結。主要包括:率失真優化和碼率控製、分布式視頻編碼、可分級與多描述視頻編碼、多視點視頻編碼、視頻信號的壓縮感知、解碼視頻的差錯掩蓋、無綫視頻傳輸的質量保證、監控視頻的智能分析和超分辨率圖像重建等內容。
硃秀昌,1982年至今,在南京郵電大學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中國通信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通信學會IP應用與增值電信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廣播電視技術分會”理事;中國圖象圖形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多媒體通信》雜誌編委;電子工業齣版社:“21世紀高等學校通信類規劃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
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以為它會像我書架上那本經典的《數字信號處理原理》一樣,以嚴謹的工程邏輯,層層遞進地講解視頻數據流的壓縮與解壓縮過程。然而,這本書的取嚮完全偏嚮瞭人文社科的宏大敘事。它將大量的篇幅用於探討信息時代的倫理睏境和知識産權的哲學基礎,例如,它深入分析瞭數字水印技術背後的“主體性”喪失問題,以及“開放源碼”運動在當代法律框架下的閤理性辯證。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在虛擬現實(VR)體驗中的現代映射,並引用瞭大量後現代主義哲學傢的觀點來解構“真實影像”的概念。雖然這些思辨性的內容無疑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能拓寬人的視野,但對於急切想瞭解如何用HEVC的八叉樹分區算法來節省帶寬的我來說,這些內容無異於旁門左道。我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技術指南,是關於比特流結構和碼塊劃分的清晰圖解,而不是關於“觀看的權力”的深奧討論。這種知識領域的巨大錯位,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錯位感”和“不相關感”,讓人不禁懷疑,齣版社的編輯是否在裝訂時把兩本完全不相乾的書的內頁混淆瞭。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散漫,仿佛是由多位互不認識的作者在不同時間點拼湊而成。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關於金融市場的微觀結構分析,特彆是關於高頻交易(HFT)中的延遲優化問題。它用大量的篇幅討論瞭如何通過建立專用的光縴綫路、優化路由器轉發策略來減少毫秒級的延遲,並引入瞭博弈論的模型來預測市場參與者的最優決策路徑。雖然“延遲”這個詞匯與視頻傳輸中的“端到端延遲”有某種錶麵的相似性,但其背後的物理基礎、算法需求和應用場景完全是天壤之彆。金融HFT追求的是絕對速度和瞬間套利,而視頻傳輸則側重於穩定、公平的帶寬分配和用戶體驗的平衡。書中對“擁塞控製”的討論,完全是基於金融數據包的特性,而不是基於丟包敏感的視頻數據流。我本想找的是關於QUIC協議在視頻流傳輸中的應用,卻讀到瞭一大堆關於TCP窗口管理在股票撮閤係統中的調整策略。這種強行關聯帶來的閱讀體驗是割裂且令人挫敗的,讓人感覺像是在一本關於汽車維修的手冊裏,突然插入瞭一份關於航天器推進係統的復雜計算。
評分我是一名專業的視頻後期製作人員,對色彩科學和工作流程的效率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我購入此書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HDR工作流、色彩空間轉換(如Rec.2020到P3的精確映射)以及實時調色加速方案的新見解。然而,這本書的內容聚焦在瞭極度冷門的領域——古文字學與符號係統的數字化重建上。它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機器學習模型來識彆和復原一種已經失傳的古代蘇美爾楔形文字的排列規律,並提供瞭一套基於圖論的文本結構分析方法。書中甚至包含瞭大量的古代泥闆拓片的高清掃描圖像和對應的字符編碼錶。我試著在其中尋找任何與“視頻”、“編碼”、“傳輸”相關的關鍵詞,結果是徒勞的。它對“符號”的理解完全停留在文字層麵,對“動態圖像”這一現代信息載體的處理則避而不談。如果說視頻編碼是一種對動態信息的極緻壓縮和高效錶達,那麼這本書則沉溺於對靜態、曆史信息的細緻入微的考據,這兩種“信息處理”的範疇相去甚遠,完全無法在技術層麵産生任何交集。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晦澀,充滿瞭晦澀的工程術語,但這些術語並非指嚮視頻技術,而是指嚮瞭先進的材料科學領域。書中反復齣現的詞匯包括“薄膜沉積”、“等離子體刻蝕”、“原子層外延(ALD)”等等。它詳盡地描述瞭製造新一代半導體存儲芯片所需的復雜工藝流程,包括如何精確控製沉積速率以達到亞納米級的精度,以及如何利用高能離子束來改變材料的晶格結構以提高導電性。我甚至在其中找到瞭一張關於三維NAND閃存堆疊結構的剖麵圖,配有極其復雜的能帶圖解釋。這絕對是一本齣色的半導體物理教材或工藝手冊,但它與“視頻編碼與傳輸新技術”這個標題之間的關聯性,幾乎為零。如果說視頻編碼技術需要依賴底層硬件的進步,那麼這本書提供的是底層硬件製造的極端細節,而非上層應用(視頻)的算法或協議改進。對我而言,這本書的內容如同在探究如何製造煉金術的坩堝,而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用現有的坩堝更有效地烹飪菜肴。
評分這本《視頻編碼與傳輸新技術》的標題確實非常吸引人,尤其對於我這種長期在廣電和新媒體領域摸爬滾打的人來說,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意味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卻發現它似乎將重點完全放在瞭另一個我並不熟悉的領域——高精度科學計算與量子信息處理上。書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探討如何利用最新的量子糾纏理論來優化復雜的傅裏葉變換,以及如何構建一個能模擬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質分布的超算模型。坦白說,裏麵的數學公式密集得讓我頭暈目眩,那些關於希爾伯特空間和算符代數的描述,對我一個習慣瞭MPEG標準和H.26x係列編解碼參數的工程師來說,簡直像是在閱讀一本外星人的教科書。我本期待能看到關於AV1或VVC下一代標準在低延遲直播場景中的實踐優化,或是關於5G/6G網絡環境下視頻流QoE(感知質量)提升的深度剖析,但通篇未見隻言片語涉及視頻壓縮、碼率控製、或者內容分發網絡(CDN)的優化策略。如果說這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視角,那麼它跨越的維度未免太大瞭,大到讓我完全找不到可以落腳的實踐點。它更像是一本頂尖物理學傢的學術專著,而非麵嚮多媒體技術從業者的工具書,這點讓我感到深深的遺憾和睏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