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傳統文化之美
定價:42.00元
售價:29.4元,便宜12.6元,摺扣70
作者:季羨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21261565
字數:210000
頁碼:2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緻敬 國學大師 一介布衣,半世先生 承厚德以載物,享自由而內省 貧賤寵辱一切隨緣,筆下科研欲罷不能 冷闆凳坐得十年未覺苦,著文章下筆韆言半字空 知天命盡人事惟勤奮當傳世,開善門念東方寫下人品厚重 先生一生正可用生前一幅字概況:“無名有品,無位有尊。” 先生離去,世人扼腕,先生的名,永留東方。 大師的離去總是讓人扼腕,亂世齣英雄,那個戰火頻飛的年代鑄就瞭一代文人的魂。他們把情托付於作品,影像,一個個口口相傳的故事。他們把魂留在東方,匯入大地。 鼕日燕園,一塔湖圖,矗立著,守候著。又有人走在季老走過的石路上瞭,又有人翻開瞭同一捲書,下一個春天……推薦閱讀:中國人與中國文明 民國的那些先生 已逝去的年代 傳統文化之美
《季羨林手稿精編:傳統文化與國學》叢書共為四冊,分彆為《傳統文化之美》《民國的那些先生》《已逝去的年代》和《中國人與中國文明》。這套書提供給讀者一個看人看世界的嶄新視角,字裏行間蘊涵著博大情懷和深刻思考,對現今追求金錢和物質的社會是一劑清醒劑,喚醒國人去尋覓自身與社會的風骨和氣節。
冊《傳統文化之美》主要輯錄季羨林先生的體悟與沉思,展現國學大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地位提齣的新鮮、獨特而高屋建瓴的精闢論點,不僅激發瞭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懷舊之情,還將勾起我們心中傢國閤一的文化情懷。讀者從季老的體悟與沉思裏,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促使我們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強化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
第二冊《中國人與中國文明》主要編錄瞭季羨林先生對中國文明發展的係列思索,緊密契閤當下中華崛起、文化復興等熱點話題,探討何為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從中國文人的民族氣節、普通中國人的習慣與特性、中國文明的理解與傳承等角度,來闡述、探討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所在。
第三冊《已逝去的年代》是季羨林先生用真實、質樸的筆觸,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之路,展現其一生的奮鬥經曆和內心情感世界。這既是一部紀實自傳和成長史,又摺射齣大師對那個時代獨特的評判,如同色彩斑斕的幻燈片,從大師的鏡子裏反射齣20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現實。
第四冊《民國的那些先生》主要收集季羨林先生與各界名流的交往及對同時代賢達的評點,展示瞭那個時代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他們的個性或迂或癡或狂,但內裏全不失風骨、風趣或風雅,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讀著他們,我們感覺到恍若隔世;觸摸曆史,我們常常浩嘆不已。他們就是“民國的那些先生”,他們有著與今天的學人迥然不同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
href='#' target='_blank'>中國人與中國文明
href='#' target='_blank'>民國的那些先生
href='#' target='_blank'>已逝去的年代
href='#' target='_blank'>傳統文化之美
季羨林
齣生於1911年,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1930~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於1935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廣的語係印歐語係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1946年迴國後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195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與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先後榮膺中國外國文學學會、中國南亞學會、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中國語言學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中國亞非學會等多個學會的會長。先生一睜緻力於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在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上頗多建樹,成為我國當代學貫東西、聲望卓著的大師。
先生足跡,遍布世界,寄情於文化,溝通東西。先生為人,樸實無華,讓每一位接觸的人如沐春風。生前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讓世人嘆服。
《傳統文化之美》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的。當時書店裏琳琅滿目的新書,卻被它樸實無華的書名吸引。拿到手裏,觸感溫潤,翻開扉頁,一股淡淡的書墨香撲鼻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傳統節日的部分。那些關於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鞦的描寫,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習俗,更是將這些節日背後蘊含的傢族情感、民族精神、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之情,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到關於春節的描寫,我仿佛聽到瞭鞭炮聲聲,聞到瞭年夜飯的香氣,看到瞭傢傢戶戶張燈結彩的喜慶景象。而關於中鞦,那種“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思念,也被作者用細膩的筆觸一一展現,讓我不禁迴想起小時候與傢人圍坐賞月的情景,心中湧起一股暖流。書中的語言,不華麗,卻充滿瞭力量,每一個字句都仿佛是經過韆錘百煉,落筆有聲。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這些我們熟悉卻又可能被忽略的節日,感受到瞭其中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底蘊。
評分讀《傳統文化之美》的過程中,最讓我動容的是書中關於民間智慧和生活美學的篇章。它沒有講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從最平凡的生活細節齣發,展現瞭中國人幾韆年來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創造齣屬於自己的獨特美學。比如關於茶道的部分,作者不僅僅介紹瞭茶葉的種類、衝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闡述瞭品茶過程中所蘊含的“靜”與“和”的精神。那種專注於一杯茶的衝泡,體會茶湯的甘醇,感受身心的寜靜,是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所極度缺乏的。再比如書中對傳統服飾的描繪,從漢服的莊重典雅,到旗袍的麯綫玲瓏,不僅僅是材質和款式的介紹,更包含瞭對不同時代審美取嚮的解讀,以及服飾背後所承載的禮儀和身份認同。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建築的文章,那些鬥拱飛簷、雕梁畫棟,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冰冷的磚瓦,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自然的和諧追求。它讓我意識到,美,其實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隻是我們太過匆忙,常常忽略瞭去發現。
評分讓我對《傳統文化之美》這本書愛不釋手的原因,還在於它對傳統思想和哲學觀念的梳理。作者以一種非常平和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讀瞭儒傢、道傢、佛傢等思想流派對中國人性格和行為方式的深遠影響。在閱讀關於儒傢思想的部分時,我看到瞭“仁、義、禮、智、信”這些核心價值觀如何在傢庭、社會中代代相傳,塑造瞭中國人重視人倫、講求責任的品格。而關於道傢思想,作者則用生動的語言解釋瞭“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智慧,讓我理解瞭中國人為何能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保持一種內心的平和與淡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論述,它不僅僅是一種哲學理念,更是滲透在中國人對自然、對宇宙的理解之中。這種思想讓中國人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懂得敬畏生命,也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瞭更深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對中國古代藝術形式的深入淺齣解讀。我一直對書法、繪畫、戲麯這些傳統藝術心生嚮往,但總覺得門檻很高,難以觸及。而《傳統文化之美》卻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藝術形式剖析開來。比如在談到書法時,作者沒有從筆畫、結構這些技術層麵上過多糾纏,而是著重講述瞭不同書體背後所承載的文人情懷、時代精神,以及書法傢們在創作時的心境。讀到關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瞭他在麯水流觴時的飄逸灑脫,感受到他那種“短暫的永恒”的哲學思考。對於國畫,書中更是彆齣心裁,沒有羅列大量的名傢名作,而是從“意境”這個中國畫最核心的錶達入手,講述瞭留白、寫意等概念,讓我明白中國畫並非隻是形似,更在於神韻的錶達。讀完這一部分,我再去看那些山水畫,感覺完全不一樣瞭,似乎能從中聽到流水潺潺,聞到山野花香,感受到畫傢寄托其中的情感。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一種對中華文明深厚的自豪感。它沒有強烈的說教意味,而是通過娓娓道來的敘述,讓我仿佛置身於古人的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體會他們的智慧和情感。在閱讀關於傳統節慶的描寫時,我感受到瞭傢人團聚的溫馨;在欣賞藝術品的時候,我體會到瞭古人對美的極緻追求;在品味生活智慧時,我領悟到瞭內心的寜靜與從容;在解讀哲學思想時,我明白瞭中國人獨特的處世之道。這本書讓我明白,傳統文化並非是陳舊的、僵化的,而是充滿生命力、能夠滋養我們現代心靈的寶藏。它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讓我更加珍視和熱愛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獨特文明。我常常在讀完一部分後,會放下書,靜靜地迴味,仿佛在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