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庫1703

讀庫170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立憲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
  • 小說
  • 故事
  • 情感
  • 成長
  • 青春
  • 現實
  • 生活
  • 讀庫
  • 現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5905
商品編碼:2972942842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讀庫1703

定價: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張立憲

齣版社:新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33259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輯《讀庫》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迴鄉》、《盲流》、《遠去的背影》、《“愛樂”之梗》、《浮生(續二)》、《琳琅滿堂》、《極限玩傢》、《時差》和《分裂時代的前夜》。

n

張衝波的大舅狄豐義1949年離開傢鄉與親人,隨國民黨到颱灣。生前,他一共迴過大陸五次。《大舅迴鄉》記述瞭流落颱灣的大舅這五次返迴大陸探親的經曆,以及傢族成員的不同命運。骨肉分離多年,父母生死未蔔,妻女音訊渺茫,隻身漂洋過海……大舅身在颱灣,卻始終心懷對傢國故土的眷戀。

n

駱武英,生於1931年,河南省盧氏縣杜關鎮民灣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駱淑景記錄整理的。駱武英幼年在戰亂中度過,“土改”時,十七歲的他逃到山裏跟師傅學會瞭木匠手藝,從此靠這個養傢糊口。從1969年到1971年,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駱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顛沛流離,受盡磨難。這篇迴憶錄,以親身經曆和個人視角,描繪瞭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

n

李懷宇走訪文化名傢多年,《讀庫》曾刊發過他訪問周有光、廖冰兄、許倬雲、張充和、餘英時等先生的文章。《遠去的背影》記錄瞭他與辛豐年、吳冠中、王鍾翰、範用、車輻等諸位先生的采訪交流。

n

當前的歌舞片已經不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那樣普遍瞭。雖然偶能見到,但大都無法再現歌舞片鼎盛時期的天真與爛漫。2016年的電影《愛樂之城》對歌舞片的探索並未拘泥於形式,也延伸至故事層麵,既有傳承,也有革新,還加入瞭導演對於爵士樂的小趣味,因此顯得層次豐富、現代感十足。《“愛樂”之梗》就細細梳理瞭電影《愛樂之城》中幾十處細節,從中可以管窺其他影片的影子。

n

繼《讀庫1505》的《浮生》和《讀庫1606》的《浮生(續)》之後,作者任曉雯繼續她的“浮生”係列,《浮生(續二)》通過白描多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構成群像,完成瞭一場關於曆史的微觀敘述。本文的素材依然來自任曉雯對人物的當麵采訪與翻閱口述材料,用非虛構的手法趨近人性的真實。她在創作中還加入文言和滬語,令細節更加充實,也使人物形象更具地域性。

n

琳琅閣是日本東京都內老牌的漢學書店(創建於1875年),它“多有中國難得之書”的口碑在晚清士大夫中流傳廣泛。在《琳琅滿堂》中,尹敏誌廣泛搜集史料,精心梳理瞭清朝與日本名士到此訪書的片斷,以及一百多年來琳琅閣書店的變遷。

n

極限片是極限明信片的簡稱,由明信片、郵票和戳記三大要素組成。極限片的“極限”,就是限度的接近。在《極限玩傢》中,“漫郵記”係列的作者譚夏陽藉由四十餘張極限片,展現瞭幾十年前工農生産、教育科研、體育運動等領域的場景。

n

由於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和地球自轉,生活在不同國度的人處於不同的時區,因此形成的時差曾經給過去的人帶來過極大的不便。直到1986年,全世界的時間纔得以統一。通過《時差》一文,能看到電報、鐵路以及天文學傢對此的推動與促進。

n

近代以前,中國的威脅不是來自海洋,而是草原。遊牧社會人口少、經濟落後、組織形態原始,雖然機動性強,但總體上在與農耕社會中的交鋒中落於下風。然而,漢晉之際中國內地戰亂頻仍,瘟疫、飢荒接踵而至,鬍漢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劉勃的《分裂時代的前夜》追述瞭這段騷動不安的曆史,揭示大變亂來臨的背後緣由。

n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一碗人間煙火》 捲首語: 我們常常在時間的洪流中追逐著遠方的星辰大海,卻忽略瞭腳下這片土地上,那些最樸素、最動人的故事。它們如同散落在尋常巷陌的珍珠,光澤內斂,卻自有其溫潤的光華。翻開這本書,不是為瞭探尋什麼驚世駭俗的真相,也不是為瞭尋求什麼醍醐灌頂的啓示。它僅僅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得以窺見一碗人間煙火的滋味,感受那些細微處流淌的情感,觸碰那些被生活打磨齣的真實肌理。 第一章:柴米油鹽裏的哲思 在中國人的生活裏,廚房永遠是那個最溫暖的角落。它不僅是烹飪的場所,更是情感的匯聚之地。那些竈颱上的油煙,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蒸騰而上的熱氣,都承載著傢常的記憶與生活的智慧。 食材的生命哲學: 從菜市場裏鮮活的蔬菜,到壇子裏沉睡的醬缸,每一種食材都有其獨特的生命軌跡。一棵白菜從田間到餐桌,經曆風雨,迎來收割,再到被巧手烹調,最終化為滋養生命的能量。這個過程,本身就蘊含著對自然饋贈的敬畏,對食物來源的感恩。書中描繪瞭那些在市場裏與食材對話的老一輩,他們用指尖的觸感,用眼睛的審視,辨彆著食材的新鮮與品質,那是比任何科學儀器都更精準的智慧。他們知道,好的食材,本身就帶著最樸素的靈魂,隻需簡單的烹飪,便能綻放齣最耀眼的光芒。 調味的藝術與人情: 鹽、糖、醋、醬油,這些尋常的調味品,卻能韆變萬化,勾勒齣不同的地域風味,更勾勒齣不同人傢的生活習慣。一個傢庭,一個母親,在廚房裏揮灑的不僅僅是汗水,更是對傢人的關愛。她會記得孩子喜歡微甜的口感,會為丈夫準備一份偏辣的口味。這些細微的調整,是無聲的愛,是生活最柔軟的語言。書中的故事,記錄瞭那些因為幾句簡單的調味建議而引發的傢庭溫情,一個遠嫁的女兒,在電話裏詢問母親糖和醋的比例,母親耐心細緻地解答,仿佛女兒就在眼前。這種跨越空間的聯係,便是由廚房裏的煙火氣維係的。 餐桌上的小敘事: 一頓飯,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它是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喜怒哀樂的時刻。餐桌上的每一次碰杯,每一次夾菜,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有孩子考試失利的沮喪,有老人晚年得孫的喜悅,有夫妻之間難以言說的默契。書中收錄瞭一些關於餐桌的片段,比如一傢人討論著電視裏的新聞,但話題最終總是能巧妙地繞迴生活本身;比如一傢人默默地為生病的傢人盛上一碗最滋補的湯,用無聲的行動傳遞關懷。這些,都是柴米油鹽裏蘊藏的,最生動的人間劇場。 第二章:光影斑駁的老街巷 當城市的車水馬龍漸行漸遠,我們總會渴望迴到那些充滿曆史痕跡的老街巷。在那裏,時光仿佛慢瞭下來,每一塊磚石,每一扇窗戶,都訴說著過往的故事。 時間的見證者: 老街巷裏的房屋,大多有著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曆史。它們的牆壁上刻滿瞭歲月的痕跡,青苔爬滿瞭角落,卻顯得格外堅韌。這些建築,是無聲的曆史學傢,它們見證瞭時代的變遷,人事的興衰。書中描繪瞭某個老街區,曾經是繁華的商市,如今卻變得靜謐。那些曾經人聲鼎沸的店鋪,如今隻剩下斑駁的招牌,但依然能從殘存的痕跡中想象齣當年的熱鬧景象。 人情味的故事: 老街巷的魅力,不僅在於建築本身,更在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鄰裏之間,多年相處,早已不是簡單的關係,而是相互扶持,相互關心的傢人。孩子們在巷口玩耍,老人們在樹蔭下聊天,一個咳嗽聲,一個探詢的目光,都能傳遞齣彼此的關懷。書中講述瞭一個發生在老街巷的尋常故事:一位年邁的獨居老人,因為一次感冒,整個街坊都動員起來,輪流給她送飯,陪伴她。這份不求迴報的關懷,是老街巷裏最溫暖的光。 消失與傳承的記憶: 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老街巷正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這是一種必然,卻也帶走瞭許多珍貴的記憶。書中懷念著那些已經消失的老街巷,描繪瞭它們曾經的樣子,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淳樸的麵孔,如今隻存在於模糊的記憶中。但同時,也記錄瞭一些努力傳承的例子,比如一些老街區的手藝人,他們堅守著祖輩的技藝,用自己的雙手,讓那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得以延續。 第三章:一花一葉中的禪意 生活並非總是轟轟烈烈,更多的時候,它藏匿於細微之處,藏匿於那些不經意間的美好裏。 四季的輪迴與生命的韌性: 花開花落,潮起潮落,四季的輪迴是自然界最永恒的規律。一朵小小的野花,在貧瘠的土地上努力綻放,不畏風雨,不懼嚴寒,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書中描繪瞭作者在不同季節裏觀察植物的細節:春天,嫩芽破土而齣,帶著蓬勃的生機;夏天,綠葉繁茂,濃蔭蔽日;鞦天,金黃色的落葉鋪滿小徑,帶著淡淡的憂傷;鼕天,枯枝在寒風中傲立,等待著春的到來。這些自然的景象,教會我們生命的韌性,以及接受變化的能力。 微觀世界的樂趣: 許多時候,我們過於關注宏大的事物,卻忽略瞭身邊那些微小的美好。一隻忙碌的螞蟻,一滴晶瑩的露珠,一片形狀奇特的樹葉,都可能蘊含著無窮的樂趣。書中記錄瞭作者對微觀世界的觀察,比如如何用放大鏡觀察一片葉子的脈絡,如何觀察螞蟻搬運食物的過程,從中發現生命運作的奇妙規律。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不僅能帶來樂趣,更能培養耐心與專注。 靜觀其變的心境: 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寜靜是一種修行。很多時候,我們不必急於改變什麼,隻需靜靜地觀察,靜靜地感受。書中倡導瞭一種“靜觀其變”的生活態度。比如,當遇到煩惱時,不妨像觀察一朵雲的飄動一樣,讓思緒也隨之舒展,也許答案就在不經意間浮現。又比如,在一次長途旅行中,放下所有的計劃,隻是跟隨內心的指引,去感受沿途的風景,去傾聽內心的聲音。 第四章:人海浮沉中的溫情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程,在這場旅程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經曆大大小小的故事。而那些觸動人心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溫情。 萍水相逢的緣分: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像流星劃過夜空,短暫齣現,卻留下瞭耀眼的光芒。他們可能是旅途中的陌生人,可能是工作中偶然遇到的同事,也可能是街角為你指路的路人。書中講述瞭一些與陌生人之間的溫暖故事,比如在一次航班延誤中,素不相識的乘客們互相安慰,分享食物;比如在一次迷路時,一位大叔熱情地帶你走到目的地,臨走時揮揮手,不留姓名。這些瞬間,匯聚成瞭人海中的暖流。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有傢人、有朋友的陪伴,是最大的幸福。這種陪伴,不一定驚天動地,但卻細水長流,溫暖人心。書中描繪瞭不同形式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默默付齣,孩子對年邁父母的悉心照料,朋友之間無言的支持,戀人之間彼此的依靠。這些陪伴,構成瞭我們生命中最堅實的後盾。 放下與和解: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難免會有摩擦與誤解。學會放下過去的恩怨,學會與自己和解,與他人和解,纔能獲得內心的平靜。書中探討瞭關於原諒與釋懷的主題。它不是鼓勵我們遺忘,而是讓我們學會從痛苦中汲取力量,學會以更寬廣的心態麵對生活。一個關於多年宿怨的老友重逢,彼此放下芥蒂,重新建立聯係的故事,傳遞著和解的力量。 結語: 《一碗人間煙火》所呈現的,不是宏大的敘事,也不是深奧的哲理。它隻是用最樸素的文字,記錄瞭生活中那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美好。那些關於食物的溫暖,關於老街巷的記憶,關於自然萬物的靈動,以及關於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疲憊時的一杯清茶,能讓你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慰藉。它提醒我們,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蘊藏著不平凡的光彩。而那碗人間煙火,永遠是最動人的風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裏有一組關於自然和生命的觀察,寫得實在是太妙瞭。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作者花瞭大量筆墨去描述一種非常普通的昆蟲,但他賦予瞭這種小生命以不尋常的尊嚴和復雜性。他觀察它的習性,它的生存環境,它與周圍其他生物的互動,以及它在整個生態係統中的作用。他用非常細膩的語言,描繪齣那種微觀世界裏的生機勃勃,以及隱藏在看似簡單的生命形態下的深刻智慧。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甚至會忘記自己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感覺自己仿佛也變成瞭一隻螞蟻,在草葉間穿梭,感受著陽光的溫度,感受著泥土的芬芳。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我在其他很多書中都很少能獲得的。另外一篇,關於城市中的植物,也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不是簡單地介紹植物的名稱和特徵,而是通過植物的生長軌跡,去思考城市的變化,去感悟生命的頑強。他會注意到一棵在水泥縫隙裏頑強生長的小草,會關注一棵老樹在經曆瞭風雨之後依然挺立的姿態。這些關於生命力的描繪,讓我覺得很受鼓舞,也讓我對生活充滿瞭希望。

評分

拿到這本《讀庫1703》,拆開快遞的那一刻,就有一種熟悉的、溫暖的感覺撲麵而來。我喜歡它的紙張觸感,不光滑,帶點微微的粗糲,像是磨礪瞭時光的痕跡。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這是一種踏實感,知道裏麵承載的絕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作者們用心打磨的思考和觀察。第一篇便被一篇關於老物件的文章深深吸引,作者用近乎考古的耐心,描繪瞭一個個被遺忘在角落裏的物件,它們的材質、工藝、使用痕跡,甚至是那些可能曾經承載的傢庭記憶,都一一被細緻地勾勒齣來。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迴到瞭那個被物件填滿的舊時光,看到奶奶縫補衣服的側影,聞到書本油墨混閤著灰塵的獨特氣味。文章沒有大道理,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是平靜地敘述,卻讓我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深沉的情感聯結,那是對過去、對人、對生活最真摯的緬懷。我總覺得,《讀庫》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此,它總能從最細微、最尋常的生活片段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意義,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慢下來,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評分

讀《讀庫1703》裏的其中幾篇,我感覺自己像是和一群博學而有趣的朋友在深夜圍爐夜話。他們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說教式的學者,而是那種你會很願意傾聽他們分享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人。有一篇關於一個鮮為人知的曆史事件的探討,作者的考證非常嚴謹,但他敘述的方式卻絲毫不枯燥,反而像是在抽絲剝繭,帶領讀者一步步接近真相。過程中充滿瞭各種意想不到的細節和反轉,讓我讀得津津有味,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激動人心的探索。更讓我驚喜的是,在探討嚴肅曆史的同時,作者還能穿插一些幽默的筆觸,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輕鬆感。這種在深度和趣味性之間找到平衡的能力,真的非常難得。還有一篇關於某個特定職業從業者的訪談,作者沒有聚焦在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麵,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職業生涯中的掙紮、睏惑以及最終的堅守。讀完之後,我對那個職業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那些默默付齣的人們充滿瞭敬意。這種“看見”普通人身上的光輝,是《讀庫》一貫的風格,也是我愛它的重要原因。

評分

這本書裏的某一篇,關於城市角落的觀察,簡直就是寫進瞭我的心坎裏。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去那些光鮮亮麗的網紅打卡點,而是鑽進瞭那些老街巷、待拆遷的房屋,甚至是城市邊緣的草叢。他用一種近乎頑固的堅持,記錄下那些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被漸漸抹去的痕跡,那些曾經承載瞭無數人生活軌跡的空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一處即將拆遷的舊市場的描寫,他細緻地描述瞭市場的格局,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空氣中混雜著的各種食物的香氣,還有那些和市場一起老去的老闆娘們的皺紋和笑容。他寫得那麼真實,那麼有溫度,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種市井煙火氣的熱鬧和生動。讀完這篇文章,我走齣傢門,突然發現自己平時匆匆走過的街道,似乎也變得不一樣瞭。我開始留意那些被高樓大廈遮擋住的老房子,開始想象它們曾經的故事。這種“看見”的能力,大概就是《讀庫》最珍貴的東西吧,它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發現隱藏在日常中的詩意和力量。

評分

不得不說,《讀庫1703》裏的某些篇章,簡直就是一劑良藥,能夠撫慰我最近有些焦躁的心靈。有一篇關於“慢生活”的思考,作者並沒有空泛地談論概念,而是通過分享自己和身邊人的具體實踐,展現瞭如何將“慢”融入到日常的點滴之中。他描述瞭自己如何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去烘焙一塊麵包,如何耐心等待一盆植物發芽,如何在周末的早晨褪去手機的束縛,靜靜地讀一本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在他筆下卻充滿瞭儀式感和幸福感。讀完之後,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幸福並不需要多麼宏大的背景,它就藏在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時刻裏。還有一篇,關於如何與孤獨相處,作者用一種非常坦誠的姿態,剖析瞭孤獨的本質,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一種力量。他並沒有迴避孤獨帶來的不適,而是教會我們如何去接納它,甚至去享受它。這種深刻的洞察和溫柔的引導,讓我覺得非常受用。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有這樣一本書,提醒我們放慢腳步,關注內心,實在是太難得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