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讀庫1703
定價: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張立憲
齣版社:新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33259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
商品重量:0.4kg
本輯《讀庫》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迴鄉》、《盲流》、《遠去的背影》、《“愛樂”之梗》、《浮生(續二)》、《琳琅滿堂》、《極限玩傢》、《時差》和《分裂時代的前夜》。
n張衝波的大舅狄豐義1949年離開傢鄉與親人,隨國民黨到颱灣。生前,他一共迴過大陸五次。《大舅迴鄉》記述瞭流落颱灣的大舅這五次返迴大陸探親的經曆,以及傢族成員的不同命運。骨肉分離多年,父母生死未蔔,妻女音訊渺茫,隻身漂洋過海……大舅身在颱灣,卻始終心懷對傢國故土的眷戀。
n駱武英,生於1931年,河南省盧氏縣杜關鎮民灣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駱淑景記錄整理的。駱武英幼年在戰亂中度過,“土改”時,十七歲的他逃到山裏跟師傅學會瞭木匠手藝,從此靠這個養傢糊口。從1969年到1971年,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駱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顛沛流離,受盡磨難。這篇迴憶錄,以親身經曆和個人視角,描繪瞭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
n李懷宇走訪文化名傢多年,《讀庫》曾刊發過他訪問周有光、廖冰兄、許倬雲、張充和、餘英時等先生的文章。《遠去的背影》記錄瞭他與辛豐年、吳冠中、王鍾翰、範用、車輻等諸位先生的采訪交流。
n當前的歌舞片已經不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那樣普遍瞭。雖然偶能見到,但大都無法再現歌舞片鼎盛時期的天真與爛漫。2016年的電影《愛樂之城》對歌舞片的探索並未拘泥於形式,也延伸至故事層麵,既有傳承,也有革新,還加入瞭導演對於爵士樂的小趣味,因此顯得層次豐富、現代感十足。《“愛樂”之梗》就細細梳理瞭電影《愛樂之城》中幾十處細節,從中可以管窺其他影片的影子。
n繼《讀庫1505》的《浮生》和《讀庫1606》的《浮生(續)》之後,作者任曉雯繼續她的“浮生”係列,《浮生(續二)》通過白描多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構成群像,完成瞭一場關於曆史的微觀敘述。本文的素材依然來自任曉雯對人物的當麵采訪與翻閱口述材料,用非虛構的手法趨近人性的真實。她在創作中還加入文言和滬語,令細節更加充實,也使人物形象更具地域性。
n琳琅閣是日本東京都內老牌的漢學書店(創建於1875年),它“多有中國難得之書”的口碑在晚清士大夫中流傳廣泛。在《琳琅滿堂》中,尹敏誌廣泛搜集史料,精心梳理瞭清朝與日本名士到此訪書的片斷,以及一百多年來琳琅閣書店的變遷。
n極限片是極限明信片的簡稱,由明信片、郵票和戳記三大要素組成。極限片的“極限”,就是限度的接近。在《極限玩傢》中,“漫郵記”係列的作者譚夏陽藉由四十餘張極限片,展現瞭幾十年前工農生産、教育科研、體育運動等領域的場景。
n由於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和地球自轉,生活在不同國度的人處於不同的時區,因此形成的時差曾經給過去的人帶來過極大的不便。直到1986年,全世界的時間纔得以統一。通過《時差》一文,能看到電報、鐵路以及天文學傢對此的推動與促進。
n近代以前,中國的威脅不是來自海洋,而是草原。遊牧社會人口少、經濟落後、組織形態原始,雖然機動性強,但總體上在與農耕社會中的交鋒中落於下風。然而,漢晉之際中國內地戰亂頻仍,瘟疫、飢荒接踵而至,鬍漢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劉勃的《分裂時代的前夜》追述瞭這段騷動不安的曆史,揭示大變亂來臨的背後緣由。
n這本書裏有一組關於自然和生命的觀察,寫得實在是太妙瞭。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作者花瞭大量筆墨去描述一種非常普通的昆蟲,但他賦予瞭這種小生命以不尋常的尊嚴和復雜性。他觀察它的習性,它的生存環境,它與周圍其他生物的互動,以及它在整個生態係統中的作用。他用非常細膩的語言,描繪齣那種微觀世界裏的生機勃勃,以及隱藏在看似簡單的生命形態下的深刻智慧。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甚至會忘記自己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感覺自己仿佛也變成瞭一隻螞蟻,在草葉間穿梭,感受著陽光的溫度,感受著泥土的芬芳。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我在其他很多書中都很少能獲得的。另外一篇,關於城市中的植物,也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不是簡單地介紹植物的名稱和特徵,而是通過植物的生長軌跡,去思考城市的變化,去感悟生命的頑強。他會注意到一棵在水泥縫隙裏頑強生長的小草,會關注一棵老樹在經曆瞭風雨之後依然挺立的姿態。這些關於生命力的描繪,讓我覺得很受鼓舞,也讓我對生活充滿瞭希望。
評分拿到這本《讀庫1703》,拆開快遞的那一刻,就有一種熟悉的、溫暖的感覺撲麵而來。我喜歡它的紙張觸感,不光滑,帶點微微的粗糲,像是磨礪瞭時光的痕跡。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這是一種踏實感,知道裏麵承載的絕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作者們用心打磨的思考和觀察。第一篇便被一篇關於老物件的文章深深吸引,作者用近乎考古的耐心,描繪瞭一個個被遺忘在角落裏的物件,它們的材質、工藝、使用痕跡,甚至是那些可能曾經承載的傢庭記憶,都一一被細緻地勾勒齣來。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迴到瞭那個被物件填滿的舊時光,看到奶奶縫補衣服的側影,聞到書本油墨混閤著灰塵的獨特氣味。文章沒有大道理,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是平靜地敘述,卻讓我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深沉的情感聯結,那是對過去、對人、對生活最真摯的緬懷。我總覺得,《讀庫》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此,它總能從最細微、最尋常的生活片段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意義,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慢下來,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評分讀《讀庫1703》裏的其中幾篇,我感覺自己像是和一群博學而有趣的朋友在深夜圍爐夜話。他們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說教式的學者,而是那種你會很願意傾聽他們分享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人。有一篇關於一個鮮為人知的曆史事件的探討,作者的考證非常嚴謹,但他敘述的方式卻絲毫不枯燥,反而像是在抽絲剝繭,帶領讀者一步步接近真相。過程中充滿瞭各種意想不到的細節和反轉,讓我讀得津津有味,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激動人心的探索。更讓我驚喜的是,在探討嚴肅曆史的同時,作者還能穿插一些幽默的筆觸,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輕鬆感。這種在深度和趣味性之間找到平衡的能力,真的非常難得。還有一篇關於某個特定職業從業者的訪談,作者沒有聚焦在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麵,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職業生涯中的掙紮、睏惑以及最終的堅守。讀完之後,我對那個職業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那些默默付齣的人們充滿瞭敬意。這種“看見”普通人身上的光輝,是《讀庫》一貫的風格,也是我愛它的重要原因。
評分這本書裏的某一篇,關於城市角落的觀察,簡直就是寫進瞭我的心坎裏。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去那些光鮮亮麗的網紅打卡點,而是鑽進瞭那些老街巷、待拆遷的房屋,甚至是城市邊緣的草叢。他用一種近乎頑固的堅持,記錄下那些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被漸漸抹去的痕跡,那些曾經承載瞭無數人生活軌跡的空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一處即將拆遷的舊市場的描寫,他細緻地描述瞭市場的格局,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空氣中混雜著的各種食物的香氣,還有那些和市場一起老去的老闆娘們的皺紋和笑容。他寫得那麼真實,那麼有溫度,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種市井煙火氣的熱鬧和生動。讀完這篇文章,我走齣傢門,突然發現自己平時匆匆走過的街道,似乎也變得不一樣瞭。我開始留意那些被高樓大廈遮擋住的老房子,開始想象它們曾經的故事。這種“看見”的能力,大概就是《讀庫》最珍貴的東西吧,它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發現隱藏在日常中的詩意和力量。
評分不得不說,《讀庫1703》裏的某些篇章,簡直就是一劑良藥,能夠撫慰我最近有些焦躁的心靈。有一篇關於“慢生活”的思考,作者並沒有空泛地談論概念,而是通過分享自己和身邊人的具體實踐,展現瞭如何將“慢”融入到日常的點滴之中。他描述瞭自己如何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去烘焙一塊麵包,如何耐心等待一盆植物發芽,如何在周末的早晨褪去手機的束縛,靜靜地讀一本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在他筆下卻充滿瞭儀式感和幸福感。讀完之後,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幸福並不需要多麼宏大的背景,它就藏在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時刻裏。還有一篇,關於如何與孤獨相處,作者用一種非常坦誠的姿態,剖析瞭孤獨的本質,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一種力量。他並沒有迴避孤獨帶來的不適,而是教會我們如何去接納它,甚至去享受它。這種深刻的洞察和溫柔的引導,讓我覺得非常受用。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有這樣一本書,提醒我們放慢腳步,關注內心,實在是太難得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