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703

读库17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立宪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故事
  • 情感
  • 成长
  • 青春
  • 现实
  • 生活
  • 读库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5905
商品编码:2972942842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读库1703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张立宪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33259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辑《读库》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回乡》、《盲流》、《远去的背影》、《“爱乐”之梗》、《浮生(续二)》、《琳琅满堂》、《极限玩家》、《时差》和《分裂时代的前夜》。

n

张冲波的大舅狄丰义1949年离开家乡与亲人,随国民党到台湾。生前,他一共回过大陆五次。《大舅回乡》记述了流落台湾的大舅这五次返回大陆探亲的经历,以及家族成员的不同命运。骨肉分离多年,父母生死未卜,妻女音讯渺茫,只身漂洋过海……大舅身在台湾,却始终心怀对家国故土的眷恋。

n

骆武英,生于1931年,河南省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骆淑景记录整理的。骆武英幼年在战乱中度过,“土改”时,十七岁的他逃到山里跟师傅学会了木匠手艺,从此靠这个养家糊口。从1969年到1971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骆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颠沛流离,受尽磨难。这篇回忆录,以亲身经历和个人视角,描绘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

n

李怀宇走访文化名家多年,《读库》曾刊发过他访问周有光、廖冰兄、许倬云、张充和、余英时等先生的文章。《远去的背影》记录了他与辛丰年、吴冠中、王钟翰、范用、车辐等诸位先生的采访交流。

n

当前的歌舞片已经不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那样普遍了。虽然偶能见到,但大都无法再现歌舞片鼎盛时期的天真与烂漫。2016年的电影《爱乐之城》对歌舞片的探索并未拘泥于形式,也延伸至故事层面,既有传承,也有革新,还加入了导演对于爵士乐的小趣味,因此显得层次丰富、现代感十足。《“爱乐”之梗》就细细梳理了电影《爱乐之城》中几十处细节,从中可以管窥其他影片的影子。

n

继《读库1505》的《浮生》和《读库1606》的《浮生(续)》之后,作者任晓雯继续她的“浮生”系列,《浮生(续二)》通过白描多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构成群像,完成了一场关于历史的微观叙述。本文的素材依然来自任晓雯对人物的当面采访与翻阅口述材料,用非虚构的手法趋近人性的真实。她在创作中还加入文言和沪语,令细节更加充实,也使人物形象更具地域性。

n

琳琅阁是日本东京都内老牌的汉学书店(创建于1875年),它“多有中国难得之书”的口碑在晚清士大夫中流传广泛。在《琳琅满堂》中,尹敏志广泛搜集史料,精心梳理了清朝与日本名士到此访书的片断,以及一百多年来琳琅阁书店的变迁。

n

极限片是极限明信片的简称,由明信片、邮票和戳记三大要素组成。极限片的“极限”,就是限度的接近。在《极限玩家》中,“漫邮记”系列的作者谭夏阳借由四十余张极限片,展现了几十年前工农生产、教育科研、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场景。

n

由于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处于不同的时区,因此形成的时差曾经给过去的人带来过极大的不便。直到1986年,全世界的时间才得以统一。通过《时差》一文,能看到电报、铁路以及天文学家对此的推动与促进。

n

近代以前,中国的威胁不是来自海洋,而是草原。游牧社会人口少、经济落后、组织形态原始,虽然机动性强,但总体上在与农耕社会中的交锋中落于下风。然而,汉晋之际中国内地战乱频仍,瘟疫、饥荒接踵而至,胡汉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刘勃的《分裂时代的前夜》追述了这段骚动不安的历史,揭示大变乱来临的背后缘由。

n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碗人间烟火》 卷首语: 我们常常在时间的洪流中追逐着远方的星辰大海,却忽略了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些最朴素、最动人的故事。它们如同散落在寻常巷陌的珍珠,光泽内敛,却自有其温润的光华。翻开这本书,不是为了探寻什么惊世骇俗的真相,也不是为了寻求什么醍醐灌顶的启示。它仅仅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一碗人间烟火的滋味,感受那些细微处流淌的情感,触碰那些被生活打磨出的真实肌理。 第一章:柴米油盐里的哲思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厨房永远是那个最温暖的角落。它不仅是烹饪的场所,更是情感的汇聚之地。那些灶台上的油烟,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蒸腾而上的热气,都承载着家常的记忆与生活的智慧。 食材的生命哲学: 从菜市场里鲜活的蔬菜,到坛子里沉睡的酱缸,每一种食材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一棵白菜从田间到餐桌,经历风雨,迎来收割,再到被巧手烹调,最终化为滋养生命的能量。这个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对食物来源的感恩。书中描绘了那些在市场里与食材对话的老一辈,他们用指尖的触感,用眼睛的审视,辨别着食材的新鲜与品质,那是比任何科学仪器都更精准的智慧。他们知道,好的食材,本身就带着最朴素的灵魂,只需简单的烹饪,便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调味的艺术与人情: 盐、糖、醋、酱油,这些寻常的调味品,却能千变万化,勾勒出不同的地域风味,更勾勒出不同人家的生活习惯。一个家庭,一个母亲,在厨房里挥洒的不仅仅是汗水,更是对家人的关爱。她会记得孩子喜欢微甜的口感,会为丈夫准备一份偏辣的口味。这些细微的调整,是无声的爱,是生活最柔软的语言。书中的故事,记录了那些因为几句简单的调味建议而引发的家庭温情,一个远嫁的女儿,在电话里询问母亲糖和醋的比例,母亲耐心细致地解答,仿佛女儿就在眼前。这种跨越空间的联系,便是由厨房里的烟火气维系的。 餐桌上的小叙事: 一顿饭,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它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喜怒哀乐的时刻。餐桌上的每一次碰杯,每一次夹菜,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孩子考试失利的沮丧,有老人晚年得孙的喜悦,有夫妻之间难以言说的默契。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餐桌的片段,比如一家人讨论着电视里的新闻,但话题最终总是能巧妙地绕回生活本身;比如一家人默默地为生病的家人盛上一碗最滋补的汤,用无声的行动传递关怀。这些,都是柴米油盐里蕴藏的,最生动的人间剧场。 第二章:光影斑驳的老街巷 当城市的车水马龙渐行渐远,我们总会渴望回到那些充满历史痕迹的老街巷。在那里,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每一块砖石,每一扇窗户,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时间的见证者: 老街巷里的房屋,大多有着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它们的墙壁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青苔爬满了角落,却显得格外坚韧。这些建筑,是无声的历史学家,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人事的兴衰。书中描绘了某个老街区,曾经是繁华的商市,如今却变得静谧。那些曾经人声鼎沸的店铺,如今只剩下斑驳的招牌,但依然能从残存的痕迹中想象出当年的热闹景象。 人情味的故事: 老街巷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邻里之间,多年相处,早已不是简单的关系,而是相互扶持,相互关心的家人。孩子们在巷口玩耍,老人们在树荫下聊天,一个咳嗽声,一个探询的目光,都能传递出彼此的关怀。书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老街巷的寻常故事:一位年迈的独居老人,因为一次感冒,整个街坊都动员起来,轮流给她送饭,陪伴她。这份不求回报的关怀,是老街巷里最温暖的光。 消失与传承的记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老街巷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这是一种必然,却也带走了许多珍贵的记忆。书中怀念着那些已经消失的老街巷,描绘了它们曾经的样子,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淳朴的面孔,如今只存在于模糊的记忆中。但同时,也记录了一些努力传承的例子,比如一些老街区的手艺人,他们坚守着祖辈的技艺,用自己的双手,让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文化,得以延续。 第三章:一花一叶中的禅意 生活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时候,它藏匿于细微之处,藏匿于那些不经意间的美好里。 四季的轮回与生命的韧性: 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四季的轮回是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一朵小小的野花,在贫瘠的土地上努力绽放,不畏风雨,不惧严寒,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书中描绘了作者在不同季节里观察植物的细节:春天,嫩芽破土而出,带着蓬勃的生机;夏天,绿叶繁茂,浓荫蔽日;秋天,金黄色的落叶铺满小径,带着淡淡的忧伤;冬天,枯枝在寒风中傲立,等待着春的到来。这些自然的景象,教会我们生命的韧性,以及接受变化的能力。 微观世界的乐趣: 许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宏大的事物,却忽略了身边那些微小的美好。一只忙碌的蚂蚁,一滴晶莹的露珠,一片形状奇特的树叶,都可能蕴含着无穷的乐趣。书中记录了作者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比如如何用放大镜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如何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从中发现生命运作的奇妙规律。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能带来乐趣,更能培养耐心与专注。 静观其变的心境: 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是一种修行。很多时候,我们不必急于改变什么,只需静静地观察,静静地感受。书中倡导了一种“静观其变”的生活态度。比如,当遇到烦恼时,不妨像观察一朵云的飘动一样,让思绪也随之舒展,也许答案就在不经意间浮现。又比如,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放下所有的计划,只是跟随内心的指引,去感受沿途的风景,去倾听内心的声音。 第四章:人海浮沉中的温情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大大小小的故事。而那些触动人心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温情。 萍水相逢的缘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像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出现,却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他们可能是旅途中的陌生人,可能是工作中偶然遇到的同事,也可能是街角为你指路的路人。书中讲述了一些与陌生人之间的温暖故事,比如在一次航班延误中,素不相识的乘客们互相安慰,分享食物;比如在一次迷路时,一位大叔热情地带你走到目的地,临走时挥挥手,不留姓名。这些瞬间,汇聚成了人海中的暖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家人、有朋友的陪伴,是最大的幸福。这种陪伴,不一定惊天动地,但却细水长流,温暖人心。书中描绘了不同形式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默默付出,孩子对年迈父母的悉心照料,朋友之间无言的支持,恋人之间彼此的依靠。这些陪伴,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后盾。 放下与和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有摩擦与误解。学会放下过去的恩怨,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书中探讨了关于原谅与释怀的主题。它不是鼓励我们遗忘,而是让我们学会从痛苦中汲取力量,学会以更宽广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个关于多年宿怨的老友重逢,彼此放下芥蒂,重新建立联系的故事,传递着和解的力量。 结语: 《一碗人间烟火》所呈现的,不是宏大的叙事,也不是深奥的哲理。它只是用最朴素的文字,记录了生活中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美好。那些关于食物的温暖,关于老街巷的记忆,关于自然万物的灵动,以及关于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疲惫时的一杯清茶,能让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蕴藏着不平凡的光彩。而那碗人间烟火,永远是最动人的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读库1703》里的某些篇章,简直就是一剂良药,能够抚慰我最近有些焦躁的心灵。有一篇关于“慢生活”的思考,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谈论概念,而是通过分享自己和身边人的具体实践,展现了如何将“慢”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他描述了自己如何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去烘焙一块面包,如何耐心等待一盆植物发芽,如何在周末的早晨褪去手机的束缚,静静地读一本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在他笔下却充满了仪式感和幸福感。读完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幸福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背景,它就藏在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时刻里。还有一篇,关于如何与孤独相处,作者用一种非常坦诚的姿态,剖析了孤独的本质,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一种力量。他并没有回避孤独带来的不适,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接纳它,甚至去享受它。这种深刻的洞察和温柔的引导,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本书,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关注内心,实在是太难得了。

评分

这本书里的某一篇,关于城市角落的观察,简直就是写进了我的心坎里。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去那些光鲜亮丽的网红打卡点,而是钻进了那些老街巷、待拆迁的房屋,甚至是城市边缘的草丛。他用一种近乎顽固的坚持,记录下那些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被渐渐抹去的痕迹,那些曾经承载了无数人生活轨迹的空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一处即将拆迁的旧市场的描写,他细致地描述了市场的格局,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空气中混杂着的各种食物的香气,还有那些和市场一起老去的老板娘们的皱纹和笑容。他写得那么真实,那么有温度,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种市井烟火气的热闹和生动。读完这篇文章,我走出家门,突然发现自己平时匆匆走过的街道,似乎也变得不一样了。我开始留意那些被高楼大厦遮挡住的老房子,开始想象它们曾经的故事。这种“看见”的能力,大概就是《读库》最珍贵的东西吧,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发现隐藏在日常中的诗意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里有一组关于自然和生命的观察,写得实在是太妙了。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一种非常普通的昆虫,但他赋予了这种小生命以不寻常的尊严和复杂性。他观察它的习性,它的生存环境,它与周围其他生物的互动,以及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他用非常细腻的语言,描绘出那种微观世界里的生机勃勃,以及隐藏在看似简单的生命形态下的深刻智慧。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甚至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感觉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蚂蚁,在草叶间穿梭,感受着阳光的温度,感受着泥土的芬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我在其他很多书中都很少能获得的。另外一篇,关于城市中的植物,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介绍植物的名称和特征,而是通过植物的生长轨迹,去思考城市的变化,去感悟生命的顽强。他会注意到一棵在水泥缝隙里顽强生长的小草,会关注一棵老树在经历了风雨之后依然挺立的姿态。这些关于生命力的描绘,让我觉得很受鼓舞,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评分

读《读库1703》里的其中几篇,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一群博学而有趣的朋友在深夜围炉夜话。他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学者,而是那种你会很愿意倾听他们分享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人。有一篇关于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的探讨,作者的考证非常严谨,但他叙述的方式却丝毫不枯燥,反而像是在抽丝剥茧,带领读者一步步接近真相。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细节和反转,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探索。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探讨严肃历史的同时,作者还能穿插一些幽默的笔触,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轻松感。这种在深度和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力,真的非常难得。还有一篇关于某个特定职业从业者的访谈,作者没有聚焦在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挣扎、困惑以及最终的坚守。读完之后,我对那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充满了敬意。这种“看见”普通人身上的光辉,是《读库》一贯的风格,也是我爱它的重要原因。

评分

拿到这本《读库1703》,拆开快递的那一刻,就有一种熟悉的、温暖的感觉扑面而来。我喜欢它的纸张触感,不光滑,带点微微的粗粝,像是磨砺了时光的痕迹。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这是一种踏实感,知道里面承载的绝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作者们用心打磨的思考和观察。第一篇便被一篇关于老物件的文章深深吸引,作者用近乎考古的耐心,描绘了一个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物件,它们的材质、工艺、使用痕迹,甚至是那些可能曾经承载的家庭记忆,都一一被细致地勾勒出来。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被物件填满的旧时光,看到奶奶缝补衣服的侧影,闻到书本油墨混合着灰尘的独特气味。文章没有大道理,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平静地叙述,却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联结,那是对过去、对人、对生活最真挚的缅怀。我总觉得,《读库》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此,它总能从最细微、最寻常的生活片段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