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读库1703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张立宪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33259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本辑《读库》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回乡》、《盲流》、《远去的背影》、《“爱乐”之梗》、《浮生(续二)》、《琳琅满堂》、《极限玩家》、《时差》和《分裂时代的前夜》。
n张冲波的大舅狄丰义1949年离开家乡与亲人,随国民党到台湾。生前,他一共回过大陆五次。《大舅回乡》记述了流落台湾的大舅这五次返回大陆探亲的经历,以及家族成员的不同命运。骨肉分离多年,父母生死未卜,妻女音讯渺茫,只身漂洋过海……大舅身在台湾,却始终心怀对家国故土的眷恋。
n骆武英,生于1931年,河南省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骆淑景记录整理的。骆武英幼年在战乱中度过,“土改”时,十七岁的他逃到山里跟师傅学会了木匠手艺,从此靠这个养家糊口。从1969年到1971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骆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颠沛流离,受尽磨难。这篇回忆录,以亲身经历和个人视角,描绘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
n李怀宇走访文化名家多年,《读库》曾刊发过他访问周有光、廖冰兄、许倬云、张充和、余英时等先生的文章。《远去的背影》记录了他与辛丰年、吴冠中、王钟翰、范用、车辐等诸位先生的采访交流。
n当前的歌舞片已经不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那样普遍了。虽然偶能见到,但大都无法再现歌舞片鼎盛时期的天真与烂漫。2016年的电影《爱乐之城》对歌舞片的探索并未拘泥于形式,也延伸至故事层面,既有传承,也有革新,还加入了导演对于爵士乐的小趣味,因此显得层次丰富、现代感十足。《“爱乐”之梗》就细细梳理了电影《爱乐之城》中几十处细节,从中可以管窥其他影片的影子。
n继《读库1505》的《浮生》和《读库1606》的《浮生(续)》之后,作者任晓雯继续她的“浮生”系列,《浮生(续二)》通过白描多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构成群像,完成了一场关于历史的微观叙述。本文的素材依然来自任晓雯对人物的当面采访与翻阅口述材料,用非虚构的手法趋近人性的真实。她在创作中还加入文言和沪语,令细节更加充实,也使人物形象更具地域性。
n琳琅阁是日本东京都内老牌的汉学书店(创建于1875年),它“多有中国难得之书”的口碑在晚清士大夫中流传广泛。在《琳琅满堂》中,尹敏志广泛搜集史料,精心梳理了清朝与日本名士到此访书的片断,以及一百多年来琳琅阁书店的变迁。
n极限片是极限明信片的简称,由明信片、邮票和戳记三大要素组成。极限片的“极限”,就是限度的接近。在《极限玩家》中,“漫邮记”系列的作者谭夏阳借由四十余张极限片,展现了几十年前工农生产、教育科研、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场景。
n由于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处于不同的时区,因此形成的时差曾经给过去的人带来过极大的不便。直到1986年,全世界的时间才得以统一。通过《时差》一文,能看到电报、铁路以及天文学家对此的推动与促进。
n近代以前,中国的威胁不是来自海洋,而是草原。游牧社会人口少、经济落后、组织形态原始,虽然机动性强,但总体上在与农耕社会中的交锋中落于下风。然而,汉晋之际中国内地战乱频仍,瘟疫、饥荒接踵而至,胡汉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刘勃的《分裂时代的前夜》追述了这段骚动不安的历史,揭示大变乱来临的背后缘由。
n不得不说,《读库1703》里的某些篇章,简直就是一剂良药,能够抚慰我最近有些焦躁的心灵。有一篇关于“慢生活”的思考,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谈论概念,而是通过分享自己和身边人的具体实践,展现了如何将“慢”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他描述了自己如何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去烘焙一块面包,如何耐心等待一盆植物发芽,如何在周末的早晨褪去手机的束缚,静静地读一本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在他笔下却充满了仪式感和幸福感。读完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幸福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背景,它就藏在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时刻里。还有一篇,关于如何与孤独相处,作者用一种非常坦诚的姿态,剖析了孤独的本质,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一种力量。他并没有回避孤独带来的不适,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接纳它,甚至去享受它。这种深刻的洞察和温柔的引导,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本书,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关注内心,实在是太难得了。
评分这本书里的某一篇,关于城市角落的观察,简直就是写进了我的心坎里。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去那些光鲜亮丽的网红打卡点,而是钻进了那些老街巷、待拆迁的房屋,甚至是城市边缘的草丛。他用一种近乎顽固的坚持,记录下那些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被渐渐抹去的痕迹,那些曾经承载了无数人生活轨迹的空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一处即将拆迁的旧市场的描写,他细致地描述了市场的格局,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空气中混杂着的各种食物的香气,还有那些和市场一起老去的老板娘们的皱纹和笑容。他写得那么真实,那么有温度,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种市井烟火气的热闹和生动。读完这篇文章,我走出家门,突然发现自己平时匆匆走过的街道,似乎也变得不一样了。我开始留意那些被高楼大厦遮挡住的老房子,开始想象它们曾经的故事。这种“看见”的能力,大概就是《读库》最珍贵的东西吧,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发现隐藏在日常中的诗意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里有一组关于自然和生命的观察,写得实在是太妙了。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一种非常普通的昆虫,但他赋予了这种小生命以不寻常的尊严和复杂性。他观察它的习性,它的生存环境,它与周围其他生物的互动,以及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他用非常细腻的语言,描绘出那种微观世界里的生机勃勃,以及隐藏在看似简单的生命形态下的深刻智慧。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甚至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感觉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蚂蚁,在草叶间穿梭,感受着阳光的温度,感受着泥土的芬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我在其他很多书中都很少能获得的。另外一篇,关于城市中的植物,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介绍植物的名称和特征,而是通过植物的生长轨迹,去思考城市的变化,去感悟生命的顽强。他会注意到一棵在水泥缝隙里顽强生长的小草,会关注一棵老树在经历了风雨之后依然挺立的姿态。这些关于生命力的描绘,让我觉得很受鼓舞,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评分读《读库1703》里的其中几篇,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一群博学而有趣的朋友在深夜围炉夜话。他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学者,而是那种你会很愿意倾听他们分享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人。有一篇关于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的探讨,作者的考证非常严谨,但他叙述的方式却丝毫不枯燥,反而像是在抽丝剥茧,带领读者一步步接近真相。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细节和反转,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探索。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探讨严肃历史的同时,作者还能穿插一些幽默的笔触,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轻松感。这种在深度和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力,真的非常难得。还有一篇关于某个特定职业从业者的访谈,作者没有聚焦在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挣扎、困惑以及最终的坚守。读完之后,我对那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充满了敬意。这种“看见”普通人身上的光辉,是《读库》一贯的风格,也是我爱它的重要原因。
评分拿到这本《读库1703》,拆开快递的那一刻,就有一种熟悉的、温暖的感觉扑面而来。我喜欢它的纸张触感,不光滑,带点微微的粗粝,像是磨砺了时光的痕迹。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这是一种踏实感,知道里面承载的绝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作者们用心打磨的思考和观察。第一篇便被一篇关于老物件的文章深深吸引,作者用近乎考古的耐心,描绘了一个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物件,它们的材质、工艺、使用痕迹,甚至是那些可能曾经承载的家庭记忆,都一一被细致地勾勒出来。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被物件填满的旧时光,看到奶奶缝补衣服的侧影,闻到书本油墨混合着灰尘的独特气味。文章没有大道理,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平静地叙述,却让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联结,那是对过去、对人、对生活最真挚的缅怀。我总觉得,《读库》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此,它总能从最细微、最寻常的生活片段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下来,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