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應用超導文集
定價:98.00元
售價:68.6元,便宜29.4元,摺扣70
作者:陸陸光
齣版社:中國電力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83850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321kg
《應用超導文集》是嚴陸光院士與國內、國際閤作者在應用超導研究領域30多年研究成果的匯總,是我國在這一領域開拓創新與國際閤作的一部代錶性文集,共收錄中文科技文獻48篇,英文科技文獻65篇,其中一些文獻是公開發錶。
本書對於從事應用超導技術科研、應用工作的研究者,超導、低溫專業的學生以及關注我國應用超導發展曆史和發展狀況的各界人士具有較高的學習、參考價值。
本文集是嚴陸光院士與國內、國際閤作者在應用超導研究領域30多年研究成果的匯總,是我國在這一領域開拓創新與國際閤作的一部代錶性文集,共收錄中文科技文獻48篇,英文科技文獻65篇,其中一些文獻是公開發錶。內容涉及超導磁體技術及其在磁分離、磁拉單晶爐、磁流體發電、船舶推進、磁通泵、超導整流器和超導電機、高能加速器等方麵的應用研究,對於從事應用超導技術科研、應用工作的研究者,超導、低溫專業的學生以及關注我國應用超導發展曆史和發展狀況的各界人士具有較高的學習、參考價值。
前言 我與應用超導
Ⅰ 中文論文
Ⅰ-1 美國超導磁體研製工作的進展(訪美報告)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1980年9月
Ⅰ-2 感應法測定大電流超導綫短樣特性的實驗研究
《低溫物理》,1980年第2捲第2期111-118頁
Ⅰ-3 超導磁體保護裝置的研製經驗
《低溫物理》,1981年第3捲第4期316-324頁
Ⅰ-4 充蠟穩定超導螺綫管的實驗研究
《低溫物理》,1981年第3捲第4期325-333頁
Ⅰ-5 鐵心超導螺管的實驗研究
《低溫物理》,1982年第4捲期56-64頁
Ⅰ-6 達到短樣性能的擬無力超導環形磁體
《科學通報》,1982年第27捲5期910-914頁
Ⅰ-7 強磁場技術與超導應用
《電工電能新技術》,1982年捲第2期49-56頁
Ⅰ-8 D3超導磁體的研製與試驗
《低溫物理》,1983年第5捲第3期248-255頁
Ⅰ-9 充電速率對密繞超導磁體性能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83年第9集107-111頁
Ⅰ-10 密繞超導磁體失超動態過程的實驗研究
《低溫物理》,1983年第5捲第4期343-353頁
Ⅰ-11 高電流密度鞍形超導磁體的研製
《低溫與超導》,1984年2捲第2期64-69頁
Ⅰ-12 脈衝磁場對NhTi多絲復閤超導體穩定性影響的實驗研究
《低溫物理》,1984年第6捲期53-58頁
Ⅰ-13 內徑60em充蠟分層超導螺管的實驗研究
《中國科學脘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85年0集36-41頁
Ⅰ-14 高電流密度的充蠟超導鞍形磁體
《電工電能新技術》,1986年第5捲期35-41頁
Ⅰ-15 內徑30cm充蠟超導螺管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86年1集71-80頁
Ⅰ-16 密繞分層超導磁體常導區傳播的實驗研究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87年3集39-50頁
Ⅰ-17 大鞍磁體內層超導綫穩定性的實驗研究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87年4集55-66頁
Ⅰ-18 捷剋斯洛伐剋的應用超導工作
《低溫與超導》,1987年5捲第4期57-61頁
Ⅰ-19 300kw單級電機1號超導磁體
《低溫與超導》,1988年6捲第2期57-62頁
Ⅰ-20 高電流密度、塗漆導綫浸泡冷卻超導螺管磁體的研製
《低溫物理學報》,1989年1捲第2期117-123頁
Ⅰ-21 在超導強磁體中低純度鈥心的研究
《科學通報》,1989年第34捲0期741-743頁
Ⅰ-22 高梯度磁分離樣品試驗裝置用超導磁體
《電工電能新技術》,1989年第29捲第3期48-53頁
Ⅰ-23 實驗室用超導高梯度磁分離裝置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89年8集50-56頁
Ⅰ-24 17T鈥心Nbrri.Nb3sn超導磁體係統
《低溫與超導》,1989年7捲期58-67頁
Ⅰ-25 在磁場中生長單晶技術與超導應用
《電工電能新技術》,1990年第9捲期44-51,64頁
Ⅰ-26 超導磁分離技術的應用
《電工電能新技術》,1990年第9捲第4期8-14頁
Ⅰ-27 300kw單極電機2號超導磁體的研製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91年第21集78-94頁
Ⅰ-28 砷化鎵單晶生長爐用超導磁體係統
《電工電能新技術》,1992年1捲第2期42-47頁
Ⅰ-29 20世紀80年代超導應用的進展(一)、(二)
《電工電能新技術》,1992年1捲第3期1-10頁及第4期9一15,22頁
Ⅰ-30 “磁窗”地麵模擬實驗超導磁體係統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92年第23集22-31頁
Ⅰ-31超導高嶺土磁分離技術的工業應用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92年第24集152-161頁
Ⅰ-32全波超導整流磁通泵的理論探討
《電工電能新技術》,1994年3捲期37-43頁
Ⅰ-33用於磁通泵的快速超導開關
《低溫與超導》,1994年第22捲期22-30頁
Ⅰ-34超導工頻應用研究
《低溫與超導》,1994年第22捲期53-58頁
Ⅰ-35快速反應的熱控式超導開關研究
《低溫物理學報》,1994年6捲第3期239-244頁
Ⅰ-36 磁流體發電用鞍形超導磁體的實驗
《低溫物理學報》,1994年6捲第3期232-238頁
Ⅰ-37 快充放電超導磁體的研製
《電工電能新技術》,1995年4捲期45-50頁
Ⅰ-38 全波超導整流器的研究
《低溫物理學報》,1995年7捲第2期154-159頁
Ⅰ-39 船用鏇轉超導磁體杜瓦的設計與實驗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95年第28集22-27頁
Ⅰ-40 設計和測試用於超導“磁窗”的全波超導整流磁通泵
《低溫與超導》,1996年第24捲第4期31-39頁
Ⅰ-41 超導磁掃雷裝置工程模擬超導磁體的研製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97年第30集51-62頁
Ⅰ-42 磁流體發電用鞍形超導磁體臥式低溫容器的研製與實驗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97年第30集78-85頁
Ⅰ-43 大鞍超導磁體係統的實驗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論文報告集》,1997年第30集67-73頁
Ⅰ-44 磁流體船舶推進用超導磁體係統的研製
《電工電能新技術》,1999年8捲第3期59-63頁
Ⅰ-45 超導混閤磁力軸承的發展現狀和前景
《電工電能新技術》,2000年9捲期27-31頁
Ⅰ-46 超導在加速器中的應用概況
《低溫與超導》,2005年第33捲期46-49,39頁
Ⅰ-47 6T NbTi傳導冷卻超導磁體係統杜瓦容器的研製
《低溫物理學報》,2005年第27捲第2期179-184頁
Ⅰ-48 高臨界溫度超導應用的進展與展望
《電工電能新技術》,2006年第25捲期1-4,34頁
Ⅱ 英文論文
我期待從這樣一本匯集瞭多篇高水平文章的著作中,能捕捉到一些關於未來發展趨勢的先見之明,或者至少是一些顛覆性的觀點。但閱讀下來,我更多體會到的是一種對既有範式的固守和對現有技術路徑的精細化雕琢。內容似乎總是聚焦在“如何把效率再提高百分之零點幾”或“如何將壽命延長幾百小時”這類漸進式的改進上,雖然這些進步在工程實踐中至關重要,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它們缺乏足夠的想象空間,難以激發對“革命性突破”的期待。整本書沉浸在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卻似乎錯失瞭對“下一代”技術的宏大展望和哲學思考。它更像是對過去成就的總結報告,而非對未來世界的預言書,讀完之後,我能掌握瞭很多具體的“術”,但對於這個領域未來可能齣現的“道”,依然感到一片迷茫。
評分這本厚重的文集,著實讓人感到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光是翻開扉頁,那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和公式圖錶,就足以讓一個略有涉獵的門外漢望而生畏。我本以為這是一本可以讓我輕鬆窺探尖端科技奧秘的科普讀物,結果卻像是誤闖進瞭一座布滿復雜儀器的實驗室。書中的論述極其嚴謹,每一個結論的推導都建立在紮實的前置理論之上,引用的文獻汗牛充棟,仿佛作者在用一種近乎偏執的態度,試圖將某一特定領域內的所有已知信息和尚未解決的難題一網打盡。閱讀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高強度的智力拉力賽,我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的章節間跳轉,對照著附錄裏的專業名詞解釋,纔能勉強跟上作者那跳躍而深入的思維脈絡。對於真正想深入研究這一領域的專傢來說,這或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寶典,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需要配備專業導師纔能啃下來的“硬骨頭”,每一次堅持讀下去,都像是完成瞭一次意誌力的考驗。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鬆散得有些令人費解,盡管名義上是“文集”,但不同篇章之間的銜接性極差,仿佛是不同時期、不同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的簡單匯編,缺乏一位總編輯強有力的統籌和梳理。一篇可能深入探討瞭某種材料在低溫下的電學特性,緊接著下一篇可能就跳躍到瞭某種器件的製備工藝流程,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過渡性論述來幫助讀者建立知識的連續性。這使得讀者很難建立起對該領域知識體係的整體把握感,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次跳躍式的知識捕撈,每次隻能撈到零散的魚塊,而無法看到完整的漁網布局。對於希望通過閱讀單一書籍來構建係統性知識框架的人來說,這種碎片化的呈現方式無疑是緻命的。它要求讀者本身就具備極高的知識儲備,能夠自行填補那些留白和跳躍之處。
評分拿到這本《文集》時,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在宏觀上為我勾勒齣一幅關於某個前沿技術發展的全景圖,哪怕是粗略的輪廓也好。然而,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被切成瞭無數個微觀切片,每一個切片都清晰銳利,但當你試圖將它們拼湊起來還原整體時,卻發現連接它們的“膠水”——那些引人入勝的敘事和宏大願景——幾乎缺失殆盡。作者的筆觸專注於技術細節的打磨,對於其背後的社會影響、潛在的倫理爭議,甚至是市場化的應用前景,都隻是輕描淡寫地帶過,仿佛這些“軟性”話題對嚴肅的科學探討來說是種“汙染”。翻閱中間的幾篇論文,其中對於實驗數據的羅列和分析細緻入微,篇幅占據瞭絕大部分,我從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工程學的嚴謹和對誤差的零容忍,而非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探索與發現的激情。它是一份關於“如何做”的精確操作指南,卻很少觸及“為什麼做”的終極意義。
評分坦白說,我嘗試瞭至少三次,每次都未能超過前五章。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似乎是刻意營造齣一種古樸而難以親近的氛圍,紙張的質感粗糙,墨色濃重,讓人聯想到上世紀末期那種隻求內容不計體驗的學術齣版物。閱讀體驗上的不適感,無疑加劇瞭理解上的睏難。它缺少瞭現代學術著作中常見的圖文並茂的輔助設計,那些復雜的理論模型,如果能配上生動的三維動態示意圖或者清晰的流程圖,理解起來都會事半功倍。但在這裏,一切都依賴於文字的堆砌和讀者的想象力去構建那個抽象的空間。我能感覺到作者的學識淵博,但這種淵博似乎是內斂的,沒有轉化為一種更具親和力的錶達方式。讀完幾頁後,我常常需要閤上書本,站起來走動一番,努力地在腦海中重構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之間的關係,這種持續的認知負荷,實在讓人有些吃不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