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应用超导文集
定价:98.00元
售价:68.6元,便宜29.4元,折扣70
作者:陆陆光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83850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321kg
《应用超导文集》是严陆光院士与国内、国际合作者在应用超导研究领域30多年研究成果的汇总,是我国在这一领域开拓创新与国际合作的一部代表性文集,共收录中文科技文献48篇,英文科技文献65篇,其中一些文献是公开发表。
本书对于从事应用超导技术科研、应用工作的研究者,超导、低温专业的学生以及关注我国应用超导发展历史和发展状况的各界人士具有较高的学习、参考价值。
本文集是严陆光院士与国内、国际合作者在应用超导研究领域30多年研究成果的汇总,是我国在这一领域开拓创新与国际合作的一部代表性文集,共收录中文科技文献48篇,英文科技文献65篇,其中一些文献是公开发表。内容涉及超导磁体技术及其在磁分离、磁拉单晶炉、磁流体发电、船舶推进、磁通泵、超导整流器和超导电机、高能加速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对于从事应用超导技术科研、应用工作的研究者,超导、低温专业的学生以及关注我国应用超导发展历史和发展状况的各界人士具有较高的学习、参考价值。
前言 我与应用超导
Ⅰ 中文论文
Ⅰ-1 美国超导磁体研制工作的进展(访美报告)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1980年9月
Ⅰ-2 感应法测定大电流超导线短样特性的实验研究
《低温物理》,1980年第2卷第2期111-118页
Ⅰ-3 超导磁体保护装置的研制经验
《低温物理》,1981年第3卷第4期316-324页
Ⅰ-4 充蜡稳定超导螺线管的实验研究
《低温物理》,1981年第3卷第4期325-333页
Ⅰ-5 铁心超导螺管的实验研究
《低温物理》,1982年第4卷期56-64页
Ⅰ-6 达到短样性能的拟无力超导环形磁体
《科学通报》,1982年第27卷5期910-914页
Ⅰ-7 强磁场技术与超导应用
《电工电能新技术》,1982年卷第2期49-56页
Ⅰ-8 D3超导磁体的研制与试验
《低温物理》,1983年第5卷第3期248-255页
Ⅰ-9 充电速率对密绕超导磁体性能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83年第9集107-111页
Ⅰ-10 密绕超导磁体失超动态过程的实验研究
《低温物理》,1983年第5卷第4期343-353页
Ⅰ-11 高电流密度鞍形超导磁体的研制
《低温与超导》,1984年2卷第2期64-69页
Ⅰ-12 脉冲磁场对NhTi多丝复合超导体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低温物理》,1984年第6卷期53-58页
Ⅰ-13 内径60em充蜡分层超导螺管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脘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85年0集36-41页
Ⅰ-14 高电流密度的充蜡超导鞍形磁体
《电工电能新技术》,1986年第5卷期35-41页
Ⅰ-15 内径30cm充蜡超导螺管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86年1集71-80页
Ⅰ-16 密绕分层超导磁体常导区传播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87年3集39-50页
Ⅰ-17 大鞍磁体内层超导线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87年4集55-66页
Ⅰ-18 捷克斯洛伐克的应用超导工作
《低温与超导》,1987年5卷第4期57-61页
Ⅰ-19 300kw单级电机1号超导磁体
《低温与超导》,1988年6卷第2期57-62页
Ⅰ-20 高电流密度、涂漆导线浸泡冷却超导螺管磁体的研制
《低温物理学报》,1989年1卷第2期117-123页
Ⅰ-21 在超导强磁体中低纯度钬心的研究
《科学通报》,1989年第34卷0期741-743页
Ⅰ-22 高梯度磁分离样品试验装置用超导磁体
《电工电能新技术》,1989年第29卷第3期48-53页
Ⅰ-23 实验室用超导高梯度磁分离装置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89年8集50-56页
Ⅰ-24 17T钬心Nbrri.Nb3sn超导磁体系统
《低温与超导》,1989年7卷期58-67页
Ⅰ-25 在磁场中生长单晶技术与超导应用
《电工电能新技术》,1990年第9卷期44-51,64页
Ⅰ-26 超导磁分离技术的应用
《电工电能新技术》,1990年第9卷第4期8-14页
Ⅰ-27 300kw单极电机2号超导磁体的研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91年第21集78-94页
Ⅰ-28 砷化镓单晶生长炉用超导磁体系统
《电工电能新技术》,1992年1卷第2期42-47页
Ⅰ-29 20世纪80年代超导应用的进展(一)、(二)
《电工电能新技术》,1992年1卷第3期1-10页及第4期9一15,22页
Ⅰ-30 “磁窗”地面模拟实验超导磁体系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92年第23集22-31页
Ⅰ-31超导高岭土磁分离技术的工业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92年第24集152-161页
Ⅰ-32全波超导整流磁通泵的理论探讨
《电工电能新技术》,1994年3卷期37-43页
Ⅰ-33用于磁通泵的快速超导开关
《低温与超导》,1994年第22卷期22-30页
Ⅰ-34超导工频应用研究
《低温与超导》,1994年第22卷期53-58页
Ⅰ-35快速反应的热控式超导开关研究
《低温物理学报》,1994年6卷第3期239-244页
Ⅰ-36 磁流体发电用鞍形超导磁体的实验
《低温物理学报》,1994年6卷第3期232-238页
Ⅰ-37 快充放电超导磁体的研制
《电工电能新技术》,1995年4卷期45-50页
Ⅰ-38 全波超导整流器的研究
《低温物理学报》,1995年7卷第2期154-159页
Ⅰ-39 船用旋转超导磁体杜瓦的设计与实验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95年第28集22-27页
Ⅰ-40 设计和测试用于超导“磁窗”的全波超导整流磁通泵
《低温与超导》,1996年第24卷第4期31-39页
Ⅰ-41 超导磁扫雷装置工程模拟超导磁体的研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97年第30集51-62页
Ⅰ-42 磁流体发电用鞍形超导磁体卧式低温容器的研制与实验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97年第30集78-85页
Ⅰ-43 大鞍超导磁体系统的实验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论文报告集》,1997年第30集67-73页
Ⅰ-44 磁流体船舶推进用超导磁体系统的研制
《电工电能新技术》,1999年8卷第3期59-63页
Ⅰ-45 超导混合磁力轴承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0年9卷期27-31页
Ⅰ-46 超导在加速器中的应用概况
《低温与超导》,2005年第33卷期46-49,39页
Ⅰ-47 6T NbTi传导冷却超导磁体系统杜瓦容器的研制
《低温物理学报》,2005年第27卷第2期179-184页
Ⅰ-48 高临界温度超导应用的进展与展望
《电工电能新技术》,2006年第25卷期1-4,34页
Ⅱ 英文论文
我期待从这样一本汇集了多篇高水平文章的著作中,能捕捉到一些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先见之明,或者至少是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但阅读下来,我更多体会到的是一种对既有范式的固守和对现有技术路径的精细化雕琢。内容似乎总是聚焦在“如何把效率再提高百分之零点几”或“如何将寿命延长几百小时”这类渐进式的改进上,虽然这些进步在工程实践中至关重要,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它们缺乏足够的想象空间,难以激发对“革命性突破”的期待。整本书沉浸在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却似乎错失了对“下一代”技术的宏大展望和哲学思考。它更像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报告,而非对未来世界的预言书,读完之后,我能掌握了很多具体的“术”,但对于这个领域未来可能出现的“道”,依然感到一片迷茫。
评分拿到这本《文集》时,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在宏观上为我勾勒出一幅关于某个前沿技术发展的全景图,哪怕是粗略的轮廓也好。然而,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被切成了无数个微观切片,每一个切片都清晰锐利,但当你试图将它们拼凑起来还原整体时,却发现连接它们的“胶水”——那些引人入胜的叙事和宏大愿景——几乎缺失殆尽。作者的笔触专注于技术细节的打磨,对于其背后的社会影响、潜在的伦理争议,甚至是市场化的应用前景,都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仿佛这些“软性”话题对严肃的科学探讨来说是种“污染”。翻阅中间的几篇论文,其中对于实验数据的罗列和分析细致入微,篇幅占据了绝大部分,我从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工程学的严谨和对误差的零容忍,而非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探索与发现的激情。它是一份关于“如何做”的精确操作指南,却很少触及“为什么做”的终极意义。
评分坦白说,我尝试了至少三次,每次都未能超过前五章。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似乎是刻意营造出一种古朴而难以亲近的氛围,纸张的质感粗糙,墨色浓重,让人联想到上世纪末期那种只求内容不计体验的学术出版物。阅读体验上的不适感,无疑加剧了理解上的困难。它缺少了现代学术著作中常见的图文并茂的辅助设计,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如果能配上生动的三维动态示意图或者清晰的流程图,理解起来都会事半功倍。但在这里,一切都依赖于文字的堆砌和读者的想象力去构建那个抽象的空间。我能感觉到作者的学识渊博,但这种渊博似乎是内敛的,没有转化为一种更具亲和力的表达方式。读完几页后,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站起来走动一番,努力地在脑海中重构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之间的关系,这种持续的认知负荷,实在让人有些吃不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松散得有些令人费解,尽管名义上是“文集”,但不同篇章之间的衔接性极差,仿佛是不同时期、不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的简单汇编,缺乏一位总编辑强有力的统筹和梳理。一篇可能深入探讨了某种材料在低温下的电学特性,紧接着下一篇可能就跳跃到了某种器件的制备工艺流程,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性论述来帮助读者建立知识的连续性。这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对该领域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感,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次跳跃式的知识捕捞,每次只能捞到零散的鱼块,而无法看到完整的渔网布局。对于希望通过阅读单一书籍来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的人来说,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无疑是致命的。它要求读者本身就具备极高的知识储备,能够自行填补那些留白和跳跃之处。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着实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光是翻开扉页,那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公式图表,就足以让一个略有涉猎的门外汉望而生畏。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可以让我轻松窥探尖端科技奥秘的科普读物,结果却像是误闯进了一座布满复杂仪器的实验室。书中的论述极其严谨,每一个结论的推导都建立在扎实的前置理论之上,引用的文献汗牛充栋,仿佛作者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态度,试图将某一特定领域内的所有已知信息和尚未解决的难题一网打尽。阅读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拉力赛,我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章节间跳转,对照着附录里的专业名词解释,才能勉强跟上作者那跳跃而深入的思维脉络。对于真正想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专家来说,这或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需要配备专业导师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每一次坚持读下去,都像是完成了一次意志力的考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