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传输网络与技术
定价:52.00元
作者:李淑艳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8246705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光传输网络与技术》内容围绕传输技术发展的历程,重点研究了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及传输现场的基础维护。
《光传输网络与技术》主要讲述SDH、MSTP、DWDM、OTN、PTN五种光传输技术的应用。针对五种技术,主要从概述、产生背景、关键技术三方面进行描述,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和学习型工作任务。
《光传输网络与技术》概念清晰、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重点突出实践,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光传输工程培训用书及传输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SDH原理
1.1 SDH概述
1.1.1 SDH产生的技术背景
1.1.2 与PDH相比,SDH有哪些优势
1.1.3 SDH的缺陷
1.2 SDH信号的帧结构和复用步骤
1.2.1 SDH信号STM-N的帧结构
1.2.2 SDH的复用结构和步骤
1.2.3 映射、定位和复用的概念
1.2.4 小结
1.3 开销和指针
1.3.1 开销
1.3.2 指针
1.3.3 管理单元指针Au-PTR
1.4 SDH设备的逻辑组成
1.4.1 SDH网络的常见网元
1.4.2 SDH设备的逻辑功能块
1.5 SDH网络结构和网络保护机理
1.5.1 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
1.5.2 链形网和自愈环
1.5.3 链形网
1.5.4 环形网自愈环
1.5.5 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及特点
1.6 光接口类型和参数
1.6.1 光纤的种类
1.6.2 光接口类型
1.6.3 光接口参数
1.7 定时与同步
1.7.1 引言
1.7.2 同步方式
1.7.3 SDH同步定时参考信号来源
1.7.4 主从同步网中从时钟的工作模式
1.7.5 SDH的引入对网同步的要求
1.7.6 我国同步网现状
1.7.7 同步定时信号的传输
1.7.8 BITS的模块划分
1.7.9 SDIrI网的同步方式
1.7.1 0SDt{设备的同步方式
1.7.1 1网同步工作的举例
1.8 传输性能
1.8.1 误码性能
1.8.2 可用性参数
1.8.3 抖动漂移性能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MSTP技术简介
2.1 MSTP概述..
2.1.1 MSTP技术的发展状况
2.1.2 MSTP技术的标准状况
2.2 MSTP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2.2.1 MSTP的原理
2.2.2 MSTP的关键技术
2.2.3 MSTP的性能分析
2. 2.4.MSTP的技术特点
2.3 MSTP设备及组网
2.3.1 设备介绍
2.3.2 业务接入能力
2.3.3 网管操作说明
2.3.4 格林威尔公司MSAP设备介绍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DWDM简要原理
3.1 什么是波分复用
3.2 波分复用系统对光纤的要求
3.3 波分复用系统关键器件
3.3.1 分波/合波器件
3.3.2 光源
3.3.3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3.4 光监控信道(OSC)
3.5 DWDM的应用方式
3.6 DWDM网络单元
3.7 DWDM的组网形式
3.8 DWDM的优点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PTN技术
4.1 PTN技术概述
4.1.1 PTN技术产生的背景
4.1.2 PTN技术基本概念和特点
4.1.3 PWE3技术
4.1.4 PTN网络生存性
4.1.5 PTN发展现状及趋势
4.2 PWE3原理
4.2.1 技术简介
4.2.2 关键技术
4.3 MPLSVPN
4.3.1 MPLS体系结构
4.4 PTN保护机制
4.4.1 网络级保护(L2VPN)
4.4.2 L3VPN技术
4.5 VLAN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OTN技术
5.1 OTN概述
5.1.1 OTN光传送网的产生
5.1.2 OTN光传送网的特点
5.1.3 OTN节点设备类型
5.1.4 OTN与现有光传送网络的关系
5.2 OTN光网络的分层结构
5.3 OTN光传送模块帧结构和开销的定义
5.3.1 ODUk光数字单元
5.3.2 OTUk光传送单元
5.3.3 OCh光通道
5.3.4 OMS光复用段
5.3.5 OTS光传输段
5.3.6 NNI接口
5.3.7 ODUK子层的信号传送模块帧结构和开销信息
5.3.8 OPIJk的信号帧结构和开销信息
5.4 0TN的光物理接口
5.5 OTN设备功能块的定义
5.5.1 客户光段层业务信号接口功能块
5.5.2 ODUk子层的功能块
5.5.3 OTUk子层的功能块
5.5.4 OCh子层的功能块
5.5.5 OMS子层的功能块
5.5.6 OTS子层的功能块
5.6 OIN的网络保护
5.7 OTN的抖动和漂移性能
5.7.1 OTUk接口(NNI)允许输出的大抖动和漂移
5.7.2 OTUk接口(NNI)的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5.7.3 OT1U1接口(NNI)的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5.7.4 OT1U2接口(NNI)的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5.7.5 OTU3接口(NNI)的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5.8 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传输现场基础维护
6.1 现场维护基础.
6.1.1 传输的基本概念
6.1.2 常见的传输设备、结构
6.1.3 各类传输设备常见告警(面板与头柜)及含义
6.1.4 DDF、ODF架资料及相关资料的查询
6.1.5 小PDH光端机
6.1.6 注意事项
6.2 基本维护操作
6.2.1 电路环路、调度与测试
6.2.2 使用万用表测试中继电缆
6.2.3 环回
6.2.4 尾纤的插拔
6.2.5 光接口清洁操作
6.2.6 光功率测试
6.2.7 误码测试
6.2.8 单板的插拔和更换
6.2.9 单板复位
6.2.10 设备告警声音切除
思考与练习
附录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专业严谨的同时,展现出一种难得的热情和人文关怀,这在理工科专业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在撰写一些关键性技术突破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关于该技术背后的科学家们为了攻克难题所付出的努力和探索历程的简短描述,这使得冰冷的技术术语瞬间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性。比如,在介绍超高阶调制格式(如256QAM)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其频谱效率,而是侧重描述了如何在有限的信噪比窗口内,通过更精妙的编码和解码算法,实现信息密度的极大提升,这种对“智慧”的赞颂,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读者对底层原理的探索欲。它成功地将技术学习从一种任务变成了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冒险,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着一种求知若渴的兴奋感。
评分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是其另一个显著的亮点,对于任何一个从事网络规划或维护的工程师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随身携带的“武功秘籍”。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网络故障诊断和优化维护的部分,里面的步骤描述得非常细致和可操作性强。比如,在处理因光纤老化导致的突发性误码率升高问题时,书中列举了从OTDR测试波形分析到功率预算核查的完整流程,甚至给出了不同光缆类型对应的典型衰减参考值,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极其宝贵的“经验之谈”。我尝试根据书中的建议,对我们现有网络中一个历史遗留的尾纤衰减问题进行了排查,结果发现问题果然出在书中所特别强调的连接器清洁度上,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深信不疑。它没有停留在PPT上的理想化模型,而是直面工程实施中的“灰尘”与“弯折”,展现了一份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采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将人带入了浩瀚的星空之中,与“光传输网络与技术”这个主题的科技感和未来感相得益彰。我原本对这个领域抱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比如光纤通信到底是如何实现超高速率的?那些复杂的网络架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些我们普通人难以理解的物理学原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而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过大量精美的示意图和实际案例分析,将光传输世界的复杂性娓娓道来。例如,在介绍DWDM技术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不同波长的光比作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并行行驶的各种颜色的汽车,每一辆车都有自己的“车道”,互不干扰却能实现海量信息的同步传输,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对读者的耐心引导,仿佛身边有一位资深的工程师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搭建起对现代通信骨干网络的清晰认知。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信息传输世界的宏观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教授了“如何做”,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为什么是这样”。尤其是在对比了不同年代网络架构的演进时,我体会到了技术迭代的必然性——每一次飞跃都不是简单的速度提升,而是底层物理极限被不断逼近和突破的结果。作者对未来光传输技术,特别是空分复用(SDM)和量子通信接口的展望部分,更是令人神往。这些前沿内容的引入,使得这本书没有变成一本僵化的“教材”,而是拥有了持续的生命力,它引导我思考如何在新技术浪潮中保持学习的敏锐度。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瞻视野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当前成熟技术与未来无限可能的坚实桥梁。
评分深入阅读这本书,我发现它的内容组织结构极具逻辑性和层次感,如同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扎实。开篇对光纤基础理论的梳理,扎实得让人安心,无论是光的导行机制,还是光纤的损耗与色散,都讲解得深入浅出,为后续的复杂技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新型光器件的章节,作者对SOA(半导体光放大器)和各种调制格式的对比分析,不仅清晰地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还结合当前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比如相干检测技术的迭代,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叙事风格,例如在解析“光电-光转换”在长距离传输中的瓶颈时,作者没有回避技术上的痛点,反而借此引出全光网络构建的必然性,这种批判性思维的植入,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引领行业思考的智库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