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地名文化建设创新的浙江探索
定价:36.00元
作者:浙江省民政厅,浙江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8755502
字数:
页码:2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名文化建设创新的浙江探索》由三块内容构成:一是学理篇,地名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二是实务篇,地名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涵;三是案例篇,地名文化与社会治理以及各行各业的跨界实践案例。学理篇为地名文化的理论模式探讨,对认识地名文化与地名文化实践具有基础理论意义;实务篇为地名文化工作方略,也就是从地名管理部门角度出发,理解地名文化涉及的方方面面,以及与一般地名管理的区别。案例篇立足社会层面,探索地名文化与各行各业之间的互动实践内涵。
  《地名文化建设创新的浙江探索》有三个目标读者群:一是各级,尤其是民政系统内的地名管理与文化建设工作者;二是与地名相关的各行各业人士,包括城乡规划、城市管理、遗产管理、旅游与文化产业、教育等人员;三是从事人文地理学、遗产学和地方志研究的学者和学生。
目录
学理篇
地名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模式
1  地名文化研究概述
1.1  近代地名文化研究回顾
1.2  “文化”再认识
1.3  地名文化、地名历史和地名遗产的区别
2  地名之“地”
2.1  地,是将语词文化变成现实的落脚点
2.2  地,是将词语转化为物质存在的能动体
2.3  地,是将过去变成当下传于后世的节点
3  地名之“名”
3.1  名的共时与历时语义
3.2  名,是地方文脉的锚
3.3  名,有一个历史的“谱系”
3.4  名,受制于特定时代话语域
4  地与名互动:在地文化
4.1  地与名的文化转化
4.2  地名文意与地名故事
4.3  山川城郭因地名而成为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
5  地名文化工作的浙江模式
5.1  地与名的转化实践
5.2  地名拉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5.3  服务各行各业的文化实践
实务篇
地名文化建设方略
1  有名必有义:地名文化治理
1.1  “名、义”考
1.2  通名与地域文化治理
1.3  以“礼义”立地名规范
2  文化区划与地名文化共同体
2.1  文化边界与区域协同
2.2  文化区划与地名文化共同体:“扬州”为例
3  地名的“在地”文化传播
3.1  “风草论”在地传播说
3.2  风行地上:《恋恋西塘》开启地名文化传播新模式
4  地名文化标识系统
4.1  地名标志与地名文化标识的区别
4.2  文化标识系统:树之风声
4.3  浦江郑义门:表厥宅里
5  文与献互征:地名文化叙述
5.1  地名文化叙述的意义
5.2  文献互征:地名文化叙述过程
5.3  地名文化叙述案例:衢州“信安陈氏墓庙”
案例篇
地名文化跨界实践
1  地名与民政事业的文化转向
1.1  民政是一项“在地”事业
1.2  以地名文化为“婚登”注入礼仪:析《云在树上》
1.3  前世今生“百岁里”,侍亲奉养愉色间
1.4  地名与养老:孟郊祠与莫干山老年乐园
2  地名与城市空间治理
2.1  杭州国际大都会战略
2.2  地名文化在城市空间的叙述
2.3  地名与城市文脉接续:衢州水亭门
3  大地正名与历史回声
3.1  文、献视角下的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村)认定
3.2  乡村记忆与自然景观:杭州西山地名考
3.3  《大地有名》为大地书写文义、激发乡愁
4  地名与地方精神激活
4.1  城市发展与记忆修复:落马营案例
4.2  吴越大地精神:地名文化博物馆
总结与建言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1.3 地名文化、地名历史和地名遗产的区别
  “地名,或指向一座城市、一个村庄、一条街巷,或代表一条河流、一片海洋、一座高山。它们看似平凡无奇,却又意义深重。”①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于地作为实体,以及名作为语言的理解还相当有限。在地名文化建设中,人们常常以孤立的方式来处理这两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从而形成一系列地名文化认识的误区。在此,有必要区分地名历史、地名文化和地名遗产三个概念。特别需要明确地名文化与另外两者的关系和区别。
  在地名文化建设过程中,地名历史、地名文化和地名遗产都是经常碰到的概念。很多情况下,三者经常混淆使用,导致许多问题不清晰。“地名历史”是对地名语词以及其指向的地理实体所作出的历史演变或者发展的分析,由此形成一种系统性关于地名的历史知识。“地名文化”虽然也涉及历史,但它是将历史传承下来的文本作为展示和解读的对象,历史文献在这里不是关于过去的知识,而是与当下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的深度解读对象。具体来说,地名文化是把“文、献”作为文化,特别强调文献当中的口述史、文化记忆,而不是把文献当作史料佐证来认定历史事实。简单而言,“地名文化”把过去当作一种文化意象,或者说当作生活图片来展示。对当下来说,地名历史是“告知”,地名文化是“展陈”。
  “地名历史”与“地名文化”的区别恰恰反映了现代历史学与传统“史”的区别,更凸显了地名实体与语词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说文解字》定义“史”是“记录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也就是说史官是对当下事件的记述,所以需要秉持公正地记事,这种历史是当下文化史。因为,史官不仅记录历史,还起到类似今天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礼记·玉藻》中有:“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天子之侧、诸侯之旁、盟会之时、燕私之际,皆有史官在旁记录。只是史官不是借助大众监督,而是借助后代评说,是一种自我监督。然而,现代历史与中国传统史书不一样之处是,现代史学主要不是为了展示文化,而是记载与解释历史事实。在中国,二十四史被认为是政治文化史,或者说是一部传承的文化①。当代国际及现代历史(包括地名历史)则是客观解释历史事实的知识史。实际上,历史不是凝固在过去的事实,而是作为文化资源展现给当下人使用,以史为鉴或激发地方精神。如《资治通鉴》序言所日:“《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地名文化”的思考方式更趋近于古代文献和传统历史脉络,它的历史不是作为知识,而是作为故事来讲述。地理在中国是属于史的一部分,记载地名的“文、献”体现出很强的地域文化性。对这些地名文献的原始文本展陈与再叙述(不是解释)就必然具有“地名文化”特征而不是“地名历史”的特点。
  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上,确认了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像中国这样拥有古老地名文化的大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地名文化遗产”不能只看作是非物质。“地名文化遗产”是非物质和物质两种形态的结合体,不可以将两者分割开来,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任何地名必然有现实存在的地方、地点或地域。同时地名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文物也不同,其标准不是历史原真性,而是对特定地理实体的记忆。地名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有时间的永恒性。不是以地点是否有古老的建筑为标准,而是以所指地理实体的记忆清晰性为标准。
  ……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的层面,它更像是一本“活的”地方志,一本关于浙江精神的百科全书。我从书中看到了无数个鲜活的浙江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而地名,正是这些财富最直接的见证。书中对不同区域地名特征的比较分析,也展现了浙江内部多样的文化生态,从钱塘江畔的繁华,到浙南山区的淳朴,再到浙北水乡的灵秀,每一种地域特色都通过地名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关于地名演变过程的叙述,它们如同一个个小小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浙江过去几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和人文发展。这本书让我对浙江的认知,从一个笼统的概念,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和富有层次感。它激励我去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处的这片土地,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名字背后的强大生命力。
评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些浙江的山山水水,以及那些曾经在记忆中闪过的地名。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平凡的地名背后蕴藏的丰富故事和深刻文化一一展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一些古老村落的记载印象深刻,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商贸集镇,如今虽已褪去昔日的光环,却依然在字里行间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变迁。这种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的一种启示。它让我思考,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我们是否正在有意无意地遗忘那些承载着我们根源和身份的文化符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珍视那些构成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每一次阅读,都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这片土地的灵魂对话,这种感觉是难以言喻的充实与温暖。
评分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真正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帮助我们建立更宏观认知的读物却相对稀少。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框架,引导读者去主动发掘地名背后的价值。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处理“创新”这一概念时所持的审慎态度,他们并非鼓励盲目地更改或创造地名,而是强调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赋予地名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这种“守正创新”的思路,不仅体现在地名文化的领域,也对我们处理其他社会议题具有借鉴意义。阅读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名称背后,看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去思考和实践“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重要课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采用了深邃的湖蓝色,与书名中的“浙江”二字相互呼应,隐约间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独特韵味。书脊处的烫金字体清晰醒目,即使随意放置在书架上也显得十分精致。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细腻温润,并非那种廉价的印刷用纸,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一份愉悦。我尤其欣赏的是书页边缘的处理,圆角设计不仅避免了刮手,更显出一种匠心独运的细节追求。整本书散发出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气息,让人在尚未翻阅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其品质有了初步的肯定。我猜想,这样的包装和印刷,背后一定凝聚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与期待,也暗示着其内容定然是经过精心打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学术价值。总而言之,在如今许多图书追求快速消费、轻薄浮夸的时代,这样一本注重实体质感和设计美学的书,实属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也更添阅读的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对地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深入剖析浙江地名文化背后逻辑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地名,而是试图去探寻这些名字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所承载的地理、历史、人文、甚至民间传说等多方面的意义。书中对于一些地名的考证,引经据典,论证严谨,让人信服。同时,作者的叙述也并非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穿插着许多生动有趣的细节,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文化探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名进行解读的部分,例如那些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相关的地名,它们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和精神世界的缩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地方的灵魂是如何通过这些名字被不断地塑造和传承下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