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中国文化史-柳诒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787300144771

{RT}中国文化史-柳诒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78730014477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诒徵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史
  • 柳诒徵
  • 中国历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144771
  • 学术著作
  • 通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4771
商品编码:297312194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文化史 作者 柳诒徵
定价 118.0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0144771 出版日期 2012-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史 上册》
  此书系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引用六经、诸子、廿五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及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道,多达六百余种。由于作者身经清末政治败濒于崩溃之际,痛感民族自尊心的丧失、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故而抉择中国文化的特质,以鼓励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观全书,史实充分,议论精彩,至今依然是研治中国文化史的必读书。
本套书还有:
《中国文化史 下册》


   作者简介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晚号劬堂,又号龙蟠迂叟、盏山髯,江苏镇江人。先后执教于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重庆中央大学,兼任国史馆纂修。战后荣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复旦大学,兼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曾主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中国版本概说》等。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中国文化史:回溯文明长河,洞察千年风韵 一部民族的史诗,一面文明的镜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数千年的文明薪火相传,孕育出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它们如同繁星点点,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与创造力。本书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入探寻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流变,感受其深厚的底蕴与独特的魅力。 一、 文明的曙光:从远古走来 我们的旅程始于那片蒙昧的远古。在新石器时代的土地上,先民们用智慧与双手,点燃了文明的火种。仰韶文化的彩陶,以其精美的纹饰,诉说着早期艺术的萌芽;河姆渡文化的稻作,揭示了农业的起源,为后世的生存奠定了基石。这些早期文化遗存,宛如考古学家手中的放大镜,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最原始的脉动。 当夏商周的青铜时代来临,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神秘的甲骨文,不仅是文字的雏形,更是记录历史、探究神灵的窗口,让我们得以触碰到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周代的礼乐制度,以其严谨的规范,塑造了早期社会的秩序与伦理,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埋下了伏笔。鼎盛的青铜器,以其繁复的纹饰与精湛的工艺,彰显了王权的威严与商人的审美,成为中华文明早期辉煌的象征。 二、 百家争鸣,思想的璀璨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喷薄的时代。在政治动荡的表象下,涌动着的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其“仁”、“礼”、“忠”、“孝”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儒家体系,他提倡的“有教无类”,更是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他的学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千年的道德与政治格局。 老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洞察,创立了道家学说。他提倡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提供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则以其浪漫的想象与汪洋恣肆的文笔,将道家思想推向了艺术的巅峰,他的“逍遥游”,描绘了一幅超越物质束缚的自由境界。 墨子,以其朴素的实用主义,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他的“尚贤”、“尚功”思想,更是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与实际贡献。韩非子,作为法家集大成者,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构建了以法治国的理论体系,为秦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诸子百家,如同一群璀璨的星辰,在思想的夜空中闪耀,他们的学说相互激辩、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 三、 大一统的辉煌与传承 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焚书坑儒的争议背后,是汉字作为统一文化符号的重要性被确立。郡县制的建立,更是巩固了中央集权,为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辉煌,则在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正统,成为后世千年的统治思想。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传播与知识的积累。司马迁的《史记》,以其宏大的叙事和精湛的笔力,开创了中国史学的先河,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典范。汉乐府诗,则以其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动荡,却是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时期。玄学的兴起,是对儒家思想的超越与反思,它关注个体的精神自由与内心体验。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本土文化相互激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以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展现了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四、 盛世的华章:唐宋风韵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唐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以其豪放奔放、沉郁顿挫的风格,成为中国诗歌的巅峰。唐代的散文,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书法艺术,如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刚劲有力,自成一家。绘画艺术,也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宋朝,则以其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精致而著称。宋词,婉约清丽,情感细腻,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理学的兴起,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它试图在天人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构建更系统的哲学体系。宋代的科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对人类文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宋代的瓷器,以其精美的釉色和典雅的造型,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瑰宝。 五、 变革与坚守:明清以降 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变革。小说创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以其丰富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戏曲艺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成熟的昆曲、京剧等。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融合。科技、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既有坚守,也有创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结语:文化的传承与未来 回溯千年,中国文化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塑造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它既有古老而深厚的根基,又有着不断革新与发展的活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部文化史,是一部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史书,它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过去,也启迪着我们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的尺寸和厚度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内容相当充实的作品。它不像那些轻薄的速食读物,可以轻易地在几个小时内翻完。相反,它的分量暗示着作者在内容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我喜欢这种“厚重感”的书籍,它们往往能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翻看目录,各个章节的划分也很细致,涵盖了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化方方面面,这让我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知识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一本文化史著作来说,清晰的脉络和系统的梳理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的目录设计,似乎就已经展现出了这种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阅读,去了解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中国文化历史,进行条分缕析地呈现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正统”与“权威”。从作者柳诒徵的声望,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品牌效应,再到9787300144771这个ISBN号所代表的出版体系,这一切都传递出一种值得信赖的信息。在信息如此碎片化的今天,找到一本真正有分量、有依据的学术著作变得尤为不易。我个人对那些野史、猎奇或者观点过于偏激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我更倾向于阅读那些经过严谨考证、逻辑清晰、观点审慎的作品。《{RT}中国文化史》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符合我对于一本优秀文化史著作的所有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壮丽画卷,而这扇窗,似乎是经过专业人士精心打造的,能够让我看到最真实、最深刻的景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也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书本的缝线牢固,书页粘贴平整,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散页的情况。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往往能反映出出版社在图书制作上的专业水准。对于一本承载着深厚文化历史的书籍来说,其物质形态的稳定和耐用,也是对内容的一种尊重。我不太喜欢那些容易损坏的书籍,因为它们总让我小心翼翼,反而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这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仿佛捧着的是一段被精心打磨过的时光。它的版式设计也比较清晰,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喜欢长时间沉浸在阅读中的读者来说,尤为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整体呈现,都给我一种“良心之作”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深入其中,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宝藏。

评分

在尚未翻开阅读之前,单凭书脊上的信息,我就已经被它深深吸引。书脊的设计简洁而大气,与封面风格保持一致,字体的选择也显得非常考究,既不过于张扬,又不会被淹没。书脊上的书名、作者和出版社信息,一目了然,即便是在书架上,也能迅速找到它。这种细节上的统一和用心,往往能够折射出整体的品质。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好的书,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应该展现出一种和谐与完整的美感。它不单单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艺术品,一种文化的体现。这本书的书脊,就是这样一种无声的宣言,它告诉我,这背后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一家严谨的出版社,以及一段不容忽视的中国文化历史。它像一位沉稳的长者,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有心人来聆听它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书名《{RT}中国文化史》醒目而庄重,作者“柳诒徵”的名字和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晰可见,ISBN号也印在显眼位置。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不错,略带些许古朴的气息,翻阅起来也颇为顺手,没有那种廉价纸张的糙感。我喜欢这种简洁的设计风格,它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加专注于内容本身,而非外在的浮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好的书籍,其内涵远比其包装来得重要。我对这本《中国文化史》的期望,也正是源于它这种低调而扎实的呈现方式。在尚未深入阅读之前,单凭这封面和纸张,就已然给予了我一种“有料”的预感,仿佛里面蕴藏着一段厚重的历史,等待我去一一探索和品味。这种期待,就像是在打开一扇尘封的古籍,总会带有一丝神圣而好奇的仪式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