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南昌书院史 | 作者 | 温江斌 |
| 定价 | 46.00元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0086659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南昌书院史》以江西南昌地区的书院为研究目标,从历史顺序、地理分布和学术演变等角度对历代南昌书院进行了梳理。全书分别以唐及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结构全篇,每章首节均对所述朝代书院发展情况进行概括,并以图表来展现整体印象;而其他节或以该朝代的代表性书院或以该朝代的重要讲学(学术)活动等为主,结合史料进行详细阐述。书后又辅以三个附录,前两个附录是对南昌书院的形态、规制、教学等方面作横向考察,第三个附录是书院学规的辑录。全书尽力将讲学、结社、学术、诗文等纳入书院发展历史进行考察,意图呈现南昌书院丰富的历史文化面貌。 |
| 作者简介 | |
| 温江斌,男,安徽桐城人,1982年12月生。文学博士。南昌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南昌是历史上江西乃至全国书院颇为兴盛的一个地区,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走过了一条与全国书院发展相似历程,同时也有着自身特色。古代南昌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之际,发展兴盛于南北两宋,在经过元代的沉寂后,至明清两代得以再度辉煌,历经周折,几度波澜兴衰。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末,南昌(现有行政区划)历代共建有书院一百多所,其中唐代6所,宋代27所,元代8所,明代30所,清代34所。古代南昌书院不但数量多,而且起步早。唐太和初隐士施肩吾在新建西山建有石室书堂(施肩吾书院),赋诗著述,授徒讲学,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唐乾符五年(878)程天器建虎溪书院(一名飞麟学塾),延师以教宗族子弟及四方学者,这所以培养家族子弟科举及第为目的的书院,是目前所发现史料较为可靠的我国古代较早的书院之一,是了解早期书院教育发展的重要标本。古代南昌书院所留下的宝贵遗产还在它的重要影响,如为纪念理学家罗从彦而建的豫章书院,罗氏以堂号命名之,广州、贵阳、福建宁化等地也为此建有“豫章书院”,形成极具家族特色的书院文化,其影响甚至远及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地方。南宋晚期的宗濂书院是江万里所建,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弘扬民族气节和培养立德、立功之士的文化象征。而诸如明代南昌讲会结社盛行,明末清初新建天峰山遗民群的讲学授徒活动,经训书院之于近代政治社会发展的互动等,都在江西教育史乃至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都具有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
| 序言 | |
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读物,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虽然我并非对书院史有着专业的研究,但“南昌书院”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历史的 curiosity。我一直觉得,书院这种形式,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和求知渴望,是那个时代最纯粹的学习场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述南昌书院的故事。不需要过于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是能够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体会到书院的历史韵味和文化价值。比如,书院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学子们会读些什么书?老师们又是如何讲学的?我希望这些细节能够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如果能再配上一些插图,比如书院的老照片或者绘画,那就更好了。总之,我希望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我阅读兴趣,并且能够让我有所收获的书。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想入手了,一直放在心愿单里,最近终于下定决心买了下来。收到书的那一刻,就觉得沉甸甸的,纸质不错,装帧也挺精美的,作为一本史学类的书籍,这样的质感我很喜欢。我一直对江西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书院,有着浓厚的兴趣。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汇聚了众多名胜古迹,自然也少不了历史悠久的书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里了解到南昌书院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场所,还是孕育了无数英才的摇篮?这些都是我迫切想知道的。而且,我个人认为,研究书院的历史,不仅仅是了解一些建筑和名人,更是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学术风气,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挺大的,内容应该会非常充实,我准备找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茶,慢慢地品读。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研究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和机构,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南昌书院,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了我的书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南昌书院昔日的辉煌,记录下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是发生在书院中的感人传说,还是那些埋头苦读的学子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希望作者能够将这些历史的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关注书院的建筑风格、园林布局,以及它们如何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学习氛围。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我对地方史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挖掘那些埋藏在尘封史料中的地方性文化宝藏。南昌书院,作为南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无疑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基因。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我希望它能详尽地介绍南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书院,包括它们的选址、规模、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甚至是招生方式和学费标准等等。我更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这些书院在地方经济、社会风俗、政治变革等方面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有时候,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恰恰就体现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教育机构中。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书院的研究,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南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极高追求的读者,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总是会仔细考量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南昌书院历史研究的期待。从目录上看,它似乎遵循着一条清晰的脉络,从书院的兴起开始,逐步深入到各个书院的具体介绍,再到其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甚至可能还会涉及一些书院的变迁和复兴历程。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在史料考证和学术观点上的表达。是基于一手文献资料的严谨梳理,还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或者深入的解读,而不仅仅是对已知事实的简单罗列。毕竟,一本优秀的史学著作,应该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思考。南昌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它们是否有独特的教育模式或者学术流派?这些都是我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