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石塘七夕習俗 | 作者 | 黃曉慧,金興盛,邵銀燕 |
| 定價 | 34.00元 | 齣版社 | 浙江攝影齣版社 |
| ISBN | 9787551411929 | 齣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數 | 頁碼 | 191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石塘七夕習俗又稱小人節,是一個在農曆七月七(七夕)當日嚮七娘媽為未滿16歲的兒童祈願的節日。流行於浙江省溫嶺市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 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惠安、泉州等地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瞭這一地區。該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使這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傳承至今。《石塘七夕習俗》為我們介紹的就是這一習俗。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總序 前言 序言 一、概述 【壹】石塘七夕習俗的曆史淵源 【貳】溫嶺、石塘的地理環境 【叁】彆具一格的移民文化 二、傳統紙紮與糊亭技藝 【壹】紙紮的由來和現狀 【貳】彩亭(轎)的製作工藝 三、小人節祭拜儀式 【壹】祭拜供品 【貳】燒金儀式 四、傳承與保護 【壹】傳承人 【貳】瀕危狀況 【叁】保護措施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石塘七夕習俗》: 有些生旦角色,還需要在臉頰上施以胭脂色。淨醜等角色,也如畫戲麯人物臉譜一樣,按各種人物的特點,畫上眉目、臉譜。按石塘郭光興的經驗,畫眉毛,用的蟹爪筆。左一畫,右一畫,就畫好瞭。旦角的眉毛下彎,生角的眉毛要平直一些,而武生的眉毛則更要上挑一些,這樣顯得更英武。 旦角頭像臉上的胭脂,用的是路橋市場上賣的“十七硃”,用“土硃”是不行的,塗時,要用棉花蘸一點,先在紙上揩擦試—嚇,等顔色標準瞭,再塗上去。 塗完再在臉譜上塗上一層清漆,這人物形象就更活靈活現瞭。但現在一般七月七做的彩亭,因為製作成本關係,往往不再塗清漆瞭。 有些藝人還要選製作時間。如郭光興師傅的經驗是,像泥偶頭這些東西,在鼕季備起,因為鼕天陽光好,這時候用模子印泥人頭,容易乾。而描容畫臉,則等到次年的農曆三月份比較好。 泥偶頭模,聽藝人們說,過去還分泉州頭、潮州頭,有人專門從福建販賣到石塘箬山的,這種頭的特點是後腦勺隆起,但是中間是空的,現在石塘箬山這邊製作的,基本上是實心的瞭,後腦勺也並不隆起。 以下是箬山東湖村糊亭藝人陳筱祥在2014年接受相關采訪時關於潮州頭和福建頭的迴憶:“我做小人跟我爸糊亭時隻有十幾歲,到十五六歲時,就已學會全套糊亭技藝。18歲時開始下船討海。我那個時候糊亭時,認識一個山頭頂(東山村)人,與我爸有一點親戚關係,是愛好糊人頭的,但又不是專業糊人頭的,他傢裏有些潮州頭。一次,我跟他說沒有地方可買這種潮州頭,他說有,我就到他傢裏拿瞭一些,現在我傢裏還有十幾個,包括生、旦、童、醜四種。生又分為文生、武生、老生頭,老生頭的下巴和耳下,又有鬍須洞,便於穿鬍須用,旦又分為正旦、副旦,正旦即,副旦即丫鬟之類。我今年68歲,這些頭拿來有50多年瞭,因為翻過模,所以有些頭臉上是黑色的。 潮州頭是空心的,所以看上去頭比福建頭大,卻較輕。潮州頭用的泥質量好,臉上塗的粉質量也好。 開臉也好,胭脂均勻,頭發、眉毛都畫得很好,如頭發是濃黑的,而兩鬢的鬢發又淺淡一些。我糊亭那時候,泥人頭不夠時,就嚮三村莊道興的娘買。莊道興曾經在5號釣機上討海,和我同船三年。莊道興娘兒(母子)兩個,現在都早已去世瞭。莊道興如活到現在,起碼有90歲瞭。這種福建頭頭型比泉州頭小,臉上亮光度較好,是裝在鐵盒子裏賣的。買的時候,她五十個一百個這樣數給我。福建頭到底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不曉得,因為沒有打開過。”打好身坯的泥偶,則要穿衣配道具,這要根據戲麯人物的不同角色形象,選擇不同顔色的皺紋紙或緞、絹、布等配上。如水袖一般都用白色皺紋紙剪好貼上,金色、銀色的盔甲,則用相應的金銀色蠟光紙剪成形,用特製的鑿子在上麵鑿齣花紋。這種鑿子使用的時間不長,是糊紙藝人專門請人用銅料焊成的,既可以鑿紙做盔甲用,也可以鑿紙當成彩亭上的琉璃瓦用。石塘徐彩娥則還用它作製作頭盔。而在這種專用的鑿子發明之前,據郭光興迴憶,他們是用針或剪刀尖一針針(一刀刀)戳的,再在金銀紙上用筆蘸各種顔色的顔料畫—下。 …… |
| 序言 | |
翻開《石塘七夕習俗》,我仿佛踏上瞭一條通往古老歲月的時光長廊。石塘,這個名字自帶一股海邊小鎮的淳樸與寜靜,而七夕,更是中國人心中關於愛情與期盼的溫柔符號。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扇窗口,讓我能夠窺見在這片特定的土地上,七夕這個節日是如何被賦予生命,被承載,並被一代代傳唱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描繪齣一幅生動的石塘七夕畫捲。我想知道,當地人如何理解七夕?它僅僅是牛郎織女的傳說,還是與當地的生活、信仰有著更深層的聯係?書裏是否會有關於七夕前後的具體活動描述?例如,人們會如何進行準備?祭祀的用品有哪些講究?在乞巧方麵,石塘的女性會采用哪些獨特的方式來展現她們的巧手?是否有與海相關的元素融入其中?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口頭傳承的故事、歌謠,甚至是當地人對七夕習俗的獨特感悟。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石塘的七夕習俗是否依然保持著它的根基?它是否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又或是被賦予瞭新的意義?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一種文化活態的記錄,是對中國傳統節日在基層土地上如何生長、演變,並繼續散發光芒的生動寫照,是對地方文化記憶的珍貴保存。
評分懷著一絲好奇與探究的心理,我翻開瞭《石塘七夕習俗》。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對那些隱藏在現代都市喧囂之外的、鮮活而有生命力的民間傳統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石塘,這個名字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幅畫麵,一個或許仍然保留著古樸風貌的沿海漁村,而七夕,這個承載著東方浪漫情愫的節日,與這個地域性的名詞結閤,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石塘的世界,去感受那裏的七夕是如何被解讀和慶祝的。我想瞭解,在石塘,七夕的意義是否僅僅停留在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還是早已融入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成為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社區的紐帶。我希望看到關於具體習俗的描寫,例如,七夕前後的日子裏,村子裏的人們會如何準備?是否有特殊的食物需要製作?有哪些遊戲或活動會在這段時間進行?女性在七夕的習俗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她們會進行哪些與乞巧相關的活動?男性又會如何參與?我更關注的是,這些習俗是如何傳承下來的,是否有口頭傳說,是否有傢族秘籍?在科技日益發達、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石塘的七夕習俗是否還能保持其原有的純粹性,還是在與時俱進中發生瞭某種程度的改變?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對一種地方文化活態的記錄,是瞭解中國傳統節日如何在一個特定的地域空間裏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的寶貴資料。
評分讀完《石塘七夕習俗》這本書,我內心深處湧動著一種久違的文化歸屬感。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仿佛看到瞭一幅生動鮮活的民俗畫捲在眼前徐徐展開。石塘,這個地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樸實而堅韌的氣息,而七夕,這個古老而浪漫的節日,在這片土地上又被賦予瞭怎樣的獨特光彩,這讓我充滿瞭好奇。我渴望瞭解,在石塘,七夕不僅僅是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更是一種與當地生活緊密相連的習俗。這本書有沒有深入地挖掘齣這些習俗的根源?比如,它是否追溯瞭這些習俗的起源,是否解釋瞭它們為何會在石塘這片土地上形成並流傳?我特彆希望能夠讀到關於具體的活動細節,例如,在七夕前後,石塘的居民們會進行哪些準備?是否有特彆的祭品,例如,用當地海産品製作的食物?在乞巧方麵,女性們會用哪些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巧手?除瞭乞巧,七夕在石塘是否還有其他含義,比如祈求豐收、姻緣,或是平安?這本書是否有記錄下一些當地特有的歌謠、故事,或是藝術形式,能夠更直觀地展現齣這種習俗的魅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石塘七夕習俗在現代社會中的演變,它是否依然保持著原有的韻味,還是在時代的變遷中吸收瞭新的元素?對我而言,這本書是一次對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生命力的深刻體驗,是一份關於地方記憶的珍貴守護。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石塘七夕習俗》,我帶著一份對傳統節日的浪漫憧憬,希望能在這字裏行間尋覓到那些被時光溫柔打磨過的古老印記。石塘,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海濱小鎮特有的清新與寜靜,而七夕,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愛戀與期盼的象徵。我期待的,是能夠深入瞭解在石塘這片土地上,七夕節是如何被賦予獨特內涵的。我想知道,它是否保留瞭牛郎織女的傳說,又或者,當地人是如何將這個節日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是怎樣的儀式?有著怎樣的風俗習慣?是集體性的慶祝活動,還是更為私密的傢庭傳統?抑或是,在現代社會變遷的浪潮中,石塘的七夕習俗又呈現齣怎樣的新麵貌,是否還能感受到那份古樸的韻味,又或是融閤瞭新的時代氣息?我希望能看到詳實的描述,比如,七夕前後的準備工作,傢傢戶戶會做些什麼?祭祀用的物品是否有什麼講究?人們會穿著怎樣的服飾,吃著怎樣的食物?是否有流傳下來的歌謠、故事,或是特殊的技藝?對我來說,這些細節是構成一個地方風俗的靈魂,能夠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觸摸到那份真實的溫度,感受那份屬於石塘獨有的七夕情懷。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個節日的記錄,更是一種對地方文化生命力的探索,一份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基層延續和演變的深刻觀察。
評分手捧著《石塘七夕習俗》這本書,我的思緒已經飄嚮瞭那遙遠的、帶著海風氣息的石塘。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興趣,源於我對那些承載著曆史與情感的民間節日習俗的深深著迷。七夕,這個在華夏大地上有著悠久曆史的節日,每每念及,總會勾起人們心中最柔軟的浪漫情懷。而當它與“石塘”這個具體的地域聯係在一起時,便仿佛擁有瞭更加鮮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蘊。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石塘,七夕是如何被賦予當地特色的?它是否保留瞭傳統七夕的基本元素,例如乞巧、祭拜牛郎織女,又或者,它是否發展齣瞭更為獨特、與當地地理環境、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習俗?例如,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七夕前夕,石塘傢傢戶戶忙碌的場景,人們會準備哪些特有的祭品?在乞巧活動中,是否會用到當地特有的材料,比如海邊的貝殼、漁網的編織技巧?是否會有一些流傳下來的,關於石塘七夕的獨特傳說或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石塘七夕習俗的方方麵麵,從其起源、發展,到具體的錶現形式,再到它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演變。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對傳統節日的探尋,更是一次對地域文化多樣性以及民間智慧的深刻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