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石塘七夕习俗 | 作者 | 黄晓慧,金兴盛,邵银燕 |
| 定价 | 34.00元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 ISBN | 9787551411929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19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石塘七夕习俗又称小人节,是一个在农历七月七(七夕)当日向七娘妈为未满16岁的儿童祈愿的节日。流行于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带。 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使这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传承至今。《石塘七夕习俗》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一习俗。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总序 前言 序言 一、概述 【壹】石塘七夕习俗的历史渊源 【贰】温岭、石塘的地理环境 【叁】别具一格的移民文化 二、传统纸扎与糊亭技艺 【壹】纸扎的由来和现状 【贰】彩亭(轿)的制作工艺 三、小人节祭拜仪式 【壹】祭拜供品 【贰】烧金仪式 四、传承与保护 【壹】传承人 【贰】濒危状况 【叁】保护措施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石塘七夕习俗》: 有些生旦角色,还需要在脸颊上施以胭脂色。净丑等角色,也如画戏曲人物脸谱一样,按各种人物的特点,画上眉目、脸谱。按石塘郭光兴的经验,画眉毛,用的蟹爪笔。左一画,右一画,就画好了。旦角的眉毛下弯,生角的眉毛要平直一些,而武生的眉毛则更要上挑一些,这样显得更英武。 旦角头像脸上的胭脂,用的是路桥市场上卖的“十七朱”,用“土朱”是不行的,涂时,要用棉花蘸一点,先在纸上揩擦试—吓,等颜色标准了,再涂上去。 涂完再在脸谱上涂上一层清漆,这人物形象就更活灵活现了。但现在一般七月七做的彩亭,因为制作成本关系,往往不再涂清漆了。 有些艺人还要选制作时间。如郭光兴师傅的经验是,像泥偶头这些东西,在冬季备起,因为冬天阳光好,这时候用模子印泥人头,容易干。而描容画脸,则等到次年的农历三月份比较好。 泥偶头模,听艺人们说,过去还分泉州头、潮州头,有人专门从福建贩卖到石塘箬山的,这种头的特点是后脑勺隆起,但是中间是空的,现在石塘箬山这边制作的,基本上是实心的了,后脑勺也并不隆起。 以下是箬山东湖村糊亭艺人陈筱祥在2014年接受相关采访时关于潮州头和福建头的回忆:“我做小人跟我爸糊亭时只有十几岁,到十五六岁时,就已学会全套糊亭技艺。18岁时开始下船讨海。我那个时候糊亭时,认识一个山头顶(东山村)人,与我爸有一点亲戚关系,是爱好糊人头的,但又不是专业糊人头的,他家里有些潮州头。一次,我跟他说没有地方可买这种潮州头,他说有,我就到他家里拿了一些,现在我家里还有十几个,包括生、旦、童、丑四种。生又分为文生、武生、老生头,老生头的下巴和耳下,又有胡须洞,便于穿胡须用,旦又分为正旦、副旦,正旦即,副旦即丫鬟之类。我今年68岁,这些头拿来有50多年了,因为翻过模,所以有些头脸上是黑色的。 潮州头是空心的,所以看上去头比福建头大,却较轻。潮州头用的泥质量好,脸上涂的粉质量也好。 开脸也好,胭脂均匀,头发、眉毛都画得很好,如头发是浓黑的,而两鬓的鬓发又浅淡一些。我糊亭那时候,泥人头不够时,就向三村庄道兴的娘买。庄道兴曾经在5号钓机上讨海,和我同船三年。庄道兴娘儿(母子)两个,现在都早已去世了。庄道兴如活到现在,起码有90岁了。这种福建头头型比泉州头小,脸上亮光度较好,是装在铁盒子里卖的。买的时候,她五十个一百个这样数给我。福建头到底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不晓得,因为没有打开过。”打好身坯的泥偶,则要穿衣配道具,这要根据戏曲人物的不同角色形象,选择不同颜色的皱纹纸或缎、绢、布等配上。如水袖一般都用白色皱纹纸剪好贴上,金色、银色的盔甲,则用相应的金银色蜡光纸剪成形,用特制的凿子在上面凿出花纹。这种凿子使用的时间不长,是糊纸艺人专门请人用铜料焊成的,既可以凿纸做盔甲用,也可以凿纸当成彩亭上的琉璃瓦用。石塘徐彩娥则还用它作制作头盔。而在这种专用的凿子发明之前,据郭光兴回忆,他们是用针或剪刀尖一针针(一刀刀)戳的,再在金银纸上用笔蘸各种颜色的颜料画—下。 …… |
| 序言 | |
初次翻开这本《石塘七夕习俗》,我带着一份对传统节日的浪漫憧憬,希望能在这字里行间寻觅到那些被时光温柔打磨过的古老印记。石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海滨小镇特有的清新与宁静,而七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恋与期盼的象征。我期待的,是能够深入了解在石塘这片土地上,七夕节是如何被赋予独特内涵的。我想知道,它是否保留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又或者,当地人是如何将这个节日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是怎样的仪式?有着怎样的风俗习惯?是集体性的庆祝活动,还是更为私密的家庭传统?抑或是,在现代社会变迁的浪潮中,石塘的七夕习俗又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是否还能感受到那份古朴的韵味,又或是融合了新的时代气息?我希望能看到详实的描述,比如,七夕前后的准备工作,家家户户会做些什么?祭祀用的物品是否有什么讲究?人们会穿着怎样的服饰,吃着怎样的食物?是否有流传下来的歌谣、故事,或是特殊的技艺?对我来说,这些细节是构成一个地方风俗的灵魂,能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触摸到那份真实的温度,感受那份属于石塘独有的七夕情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个节日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地方文化生命力的探索,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基层延续和演变的深刻观察。
评分手捧着《石塘七夕习俗》这本书,我的思绪已经飘向了那遥远的、带着海风气息的石塘。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源于我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民间节日习俗的深深着迷。七夕,这个在华夏大地上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每每念及,总会勾起人们心中最柔软的浪漫情怀。而当它与“石塘”这个具体的地域联系在一起时,便仿佛拥有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石塘,七夕是如何被赋予当地特色的?它是否保留了传统七夕的基本元素,例如乞巧、祭拜牛郎织女,又或者,它是否发展出了更为独特、与当地地理环境、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习俗?例如,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七夕前夕,石塘家家户户忙碌的场景,人们会准备哪些特有的祭品?在乞巧活动中,是否会用到当地特有的材料,比如海边的贝壳、渔网的编织技巧?是否会有一些流传下来的,关于石塘七夕的独特传说或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石塘七夕习俗的方方面面,从其起源、发展,到具体的表现形式,再到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对传统节日的探寻,更是一次对地域文化多样性以及民间智慧的深刻体验。
评分读完《石塘七夕习俗》这本书,我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久违的文化归属感。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民俗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石塘,这个地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而坚韧的气息,而七夕,这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日,在这片土地上又被赋予了怎样的独特光彩,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渴望了解,在石塘,七夕不仅仅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是一种与当地生活紧密相连的习俗。这本书有没有深入地挖掘出这些习俗的根源?比如,它是否追溯了这些习俗的起源,是否解释了它们为何会在石塘这片土地上形成并流传?我特别希望能够读到关于具体的活动细节,例如,在七夕前后,石塘的居民们会进行哪些准备?是否有特别的祭品,例如,用当地海产品制作的食物?在乞巧方面,女性们会用哪些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巧手?除了乞巧,七夕在石塘是否还有其他含义,比如祈求丰收、姻缘,或是平安?这本书是否有记录下一些当地特有的歌谣、故事,或是艺术形式,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出这种习俗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石塘七夕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它是否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韵味,还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吸收了新的元素?对我而言,这本书是一次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深刻体验,是一份关于地方记忆的珍贵守护。
评分怀着一丝好奇与探究的心理,我翻开了《石塘七夕习俗》。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那些隐藏在现代都市喧嚣之外的、鲜活而有生命力的民间传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石塘,这个名字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个或许仍然保留着古朴风貌的沿海渔村,而七夕,这个承载着东方浪漫情愫的节日,与这个地域性的名词结合,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石塘的世界,去感受那里的七夕是如何被解读和庆祝的。我想了解,在石塘,七夕的意义是否仅仅停留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还是早已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社区的纽带。我希望看到关于具体习俗的描写,例如,七夕前后的日子里,村子里的人们会如何准备?是否有特殊的食物需要制作?有哪些游戏或活动会在这段时间进行?女性在七夕的习俗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们会进行哪些与乞巧相关的活动?男性又会如何参与?我更关注的是,这些习俗是如何传承下来的,是否有口头传说,是否有家族秘籍?在科技日益发达、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石塘的七夕习俗是否还能保持其原有的纯粹性,还是在与时俱进中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对一种地方文化活态的记录,是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的宝贵资料。
评分翻开《石塘七夕习俗》,我仿佛踏上了一条通往古老岁月的时光长廊。石塘,这个名字自带一股海边小镇的淳朴与宁静,而七夕,更是中国人心中关于爱情与期盼的温柔符号。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窗口,让我能够窥见在这片特定的土地上,七夕这个节日是如何被赋予生命,被承载,并被一代代传唱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石塘七夕画卷。我想知道,当地人如何理解七夕?它仅仅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是与当地的生活、信仰有着更深层的联系?书里是否会有关于七夕前后的具体活动描述?例如,人们会如何进行准备?祭祀的用品有哪些讲究?在乞巧方面,石塘的女性会采用哪些独特的方式来展现她们的巧手?是否有与海相关的元素融入其中?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口头传承的故事、歌谣,甚至是当地人对七夕习俗的独特感悟。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石塘的七夕习俗是否依然保持着它的根基?它是否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又或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一种文化活态的记录,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在基层土地上如何生长、演变,并继续散发光芒的生动写照,是对地方文化记忆的珍贵保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